当AI赋能金融创新,一家银行能否在科技浪潮中兼顾合规与发展?北京农商银行给出了一个充满矛盾的答案。
同时,作为国内唯一未上市的万亿级农商行,北京农商银行的IPO长跑已持续十三载。
新任董事长关文杰的“空降”被寄予厚望,但这位出身华夏银行的改革者,既要面对历史遗留的治理顽疾,又要在数字化转型与传统业务间寻找平衡。

屡罚不改?
近年来,金融科技浪潮席卷银行业,不少银行积极投身技术变革,北京农商银行也是其中之一。
2月17日,北京农商银行宣布整合浪潮系列服务器与vLLM推理引擎,实现了DeepSeek R1蒸馏模型的本地化部署,探索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同时,其还称在大模型技术研发与落地应用领域持续深耕,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储备和应用经验,将AI技术融入业务及内部管理链条,显著提升了业务效率与创新能力。
这本是北京农商银行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一大亮点,但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其在合规经营方面却频频“翻车”。
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开出2025年首张罚单,北京农商银行因10项违法违规行为被警告并没收违法所得,合计罚款902.27万元。
与此同时,7名责任人被合计处以罚款58.63万元。其中,时任副行长李某旭对北京农商银行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或者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假名账户负有责任,被罚款4.93万元。
具体来看,本次处罚内容涵盖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统计资料;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收单业务外包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违反代收业务管理规定;违反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占压财政存款或者资金;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规定;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或者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假名账户。

北京农商银行改制成立于2005年,是国内首家批准组建的省级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前身是创立于1951年的北京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已发展成为金融服务覆盖北京市所有行政区和乡镇的万亿规模现代商业银行。
北京农商银行的合规问题并非新疾,回顾近年来的罚单记录,其违规行为“五花八门”且“屡罚不改”。早在2020年,该行就多次因违规收到大额罚单。当年9月,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或可疑交易报告等严重违规行为,被处以1948万元的巨额罚款。同年3月,因错报小微贷款“1104”报表数据、违规开展票据业务等违规事项,被罚款550万元。
2022年11月,北京农商行因EAST数据漏报及报送不一致、数据错报等问题,被罚款630万元。2023年9月,又因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未向监管部门报告、信息系统开发测试管理不到位等,被罚款80万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北京农商银行存在重复违法违规现象。例如,反洗钱失职,2020年、2025年均因客户身份识别不力被罚;数据治理混乱,2020年错报小微贷款数据、2022年EAST数据漏报、2025年虚假统计资料等。
这种“边罚边犯”的恶性循环,充分暴露了北京农商银行在合规经营、内控机制方面的严重问题与缺陷。从制度层面看,虽然北京农商银行可能建立了一套内控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未能严格执行。
合规文化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基石,但北京农商银行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似乎未能将合规意识深入人心。从多次违规行为涉及的层级来看,不仅有基层员工,甚至包括副行长等高级管理人员,这反映出银行内部对合规的重视程度不足,合规管理并没有贯穿到各个层级和业务环节。
此外,北京农商银行的业务流程和系统建设也存在不足。例如,数据报送的频繁出错可能与银行内部的信息系统不完善有关,而违规开立匿名账户等问题则可能与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有关。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银行在面对较复杂的业务环境时,难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
那么,AI能否帮助北京农商银行提升管理水平与风险防控能力?北京农商银行也表示,将持续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借鉴 DeepSeek的成功经验,采取“技术+场景”双轮驱动模式,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率先在特定业务环节,如智能风控、智能客服、智能投顾、合规管理及精准营销等进行试点。
从技术上来看,AI可以在数据治理、风险识别、流程优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银行可以更精准地识别客户身份,防范反洗钱风险;利用智能系统优化业务流程,减少人为操作失误。
然而,AI技术的应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度执行不力、合规文化缺失等问题。首先,AI技术依赖于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而北京农商银行在数据治理方面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如果数据源头有问题,AI技术的应用效果将大打折扣。其次,AI技术的应用需要与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相结合,而北京农商银行在这两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若不完善,将难以真正发挥AI在合规管理中的作用。
IPO遥遥无期?
北京农商银行的IPO之路堪称中国银行业最漫长的“待产期”。自2011年首次提出上市计划,至今已跨越13个年头,却始终未能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成为万亿级农商行中唯一未上市的“独苗”。
早在2011年12月,北京农商银行成立了IPO领导小组,次年将IPO作为主线工作,看似开局良好。不过直到2018年9月,才接受上市辅导,这期间进展缓慢。虽然在2019年完成了股权确权、资产确权、公司治理制度体系建设等IPO主体工作,但此后五年上市进程几乎陷入停滞,始终不见实质性进展。
合规漏洞、股权分散、业绩增长乏力等因素,成为北京农商银行IPO路上的“拦路虎”。
首先,频繁的违法违规行为给北京农商银行IPO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从监管角度看,多次被处罚表明其在经营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这在极为看重合规经营的上市审核中,可能导致上市申请被否。从投资层面分析,银行的违法违规行为会降低投资者信心,进而影响到银行的融资能力和市场估值,对IPO时的股票发行和定价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股权结构分散也同样阻碍了北京农商银行的上市步伐。截至2024年6月末,北京农商银行股东数为27811户,持股121.48亿股。其中,法人股东为288户,持股比例为77.38%;自然人股东高达27523户,持股比例为22.62%。前十大股东中,持股超过5%的只有5户,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足10%,且股权变更频繁。如此分散的股权结构可能导致公司治理稳定性不足,难以满足IPO对“股权清晰、控制权稳定”的核心要求。
再者,从经营层面来看,北京农商银行近年来的业绩几乎陷入停滞。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195.3亿元、188.39亿元、165.65亿元、165.88亿元、152.61亿元、152.96亿元,营收增速分别25.99%、-3.53%、-12.08%、-0.13%、-7.99%、0.23%。同期,净利润分别为72.52亿元、82.29亿元、74.15亿元、75.78亿元、79.06亿元、79.17亿元,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5.01%、13.48%、-9.9%、2.2%、4.32%、0.67%。

2月28日,北京农商银行发布2024年度业绩快报,总资产为1.26万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营业收入180.24亿元,同比增长17.83%;净利润为79.6亿元,同比增长0.54%,增收不增利现象显著。
虽然北京农商银行还未正式发布2024年的业绩报告,但从2024年前三季度的数据也可大概了解全年的经营情况。
从具体营收构成来看,北京农商银行有点儿“虚胖”。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利息净收入86.68亿元,同比增长1.8%;非息收入中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7.78亿元,同比下降0.64%;投资收益为33.15亿元,同比增长81.64%;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3.62亿元,同比增长395.89%。
利息净收入增长缓慢,表明北京农商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竞争力不足;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下滑,意味着中间业务发展滞后,未能有效开拓新的盈利渠道;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则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此外,与重庆农商银行、广州农商银行、上海农商银行这三家资产同样过万亿的农商行相比,北京农商银行掉队明显。在上市进程上,前三家早已成功上市,而北京农商银行仍在IPO辅导期挣扎。从经营业绩来看,北京农商银行近七年的净利润一直不及上海农商银行和重庆农商银行。
破局求变?
2024年1月10日,北京农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关文杰任该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人选;同年6月18日,其任职资格正式获批。而该行在过去两年内已两度更换“一把手”。
关文杰的职业生涯堪称银行业精英的典型样本。作为“70后”银行家,他早年在中国建设银行青岛分行积累了丰富的财务与管理经验。2000年加入华夏银行后,历任青岛分行副行长、行长,总行执行董事、副行长、财务负责人、首席财务官等职,并于2022年11月升任华夏银行行长。然而,仅仅一年后,关文杰便“空降”至北京农商银行担任董事长。
因此,这次调动引发的关注可能远超预期。一方面,关文杰的“空降”被视为北京农商银行扭转颓势的希望,毕竟该行近年来深陷频繁处罚、IPO停滞、业绩增长乏力的泥潭。另一方面,关文杰任华夏银行行长仅有一年多,且主导的改革成果尚未显现,例如华夏银行2023年前三季的营收同比下滑2.54%,净利润虽增长但净息差持续收窄。
同时,市场也更关注的是,北京农商银行与华夏银行的“气质差异”。作为扎根北京七十多年的老牌农商行,北京农商银行长期以“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为核心,而关文杰此前在华夏银行的履历更多聚焦于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等。这种从“综合型大行”到“区域性农商行”的跨界,能否快速适应农商行复杂的治理结构与市场环境。
从公开信息来看,关文杰上任后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北京农商银行的重点改革方向之一。例如,在去年11月28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农金30人论坛上,关文杰表示,数字化转型是养老金融生态建设的发力点。2024年以来,北京农商银行围绕精准营销、智能风控、智慧经营、运营和监管合规审计四大主题,全面牵动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建设。依托大数据分析,推动银发客群数字化管理和运营等。
在养老金融方面,关文杰表示,北京农商银行始终将养老金融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性重点工作。搭建了“养老服务金融、养老金融生态、养老产业金融”三位一体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此外,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尚未上市的万亿级农商行,关文杰上任时也曾表示,北京农商银行将适时推进上市进程。
从多项数据来看,北京农商银行在过去一年的改革举措也有所成效。2024年,北京农商银行的营业收入近五年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不良贷款率0.99%,较年初下降0.1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14.14%,为近三年最高水平。
关文杰的改革举措无疑为北京农商银行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能否真正破解“老牌农商行”的顽疾,仍需时间检验。从目前情况来看,北京农商银行的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尽管技术层面取得了突破,但北京农商银行的客户群体以三农和中小企业为主,如何将先进技术与实际业务场景相结合,以及短时间内完成人员培训和组织架构调整, 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北京农商银行的内部治理和合规管理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2025年的处罚事件就表明其在内控方面仍存在诸多漏洞。关文杰需要尽快补齐短板,提升银行的整体管理水平,否则上市进程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此外,市场竞争激烈,其他银行在多元化业务领域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北京农商银行如何持续保持竞争力,是关文杰需要解决的又一难题。
整体来说,关文杰的履新为北京农商银行带来了新的改革思路和管理理念,但要在短时间内解决北京农商银行存在的诸多问题业并非易事。在银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改革者”与“救火队长”的界限或许并不清晰,但可以肯定的是,北京农商银行需要的是一位能够沉下心来、推动系统性变革的“实干家”。(图源:北京农商行官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