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甲做客东方甄选:公益人应该有体面的收入

速途网8月7日消息(报道:李楠)近日 ,东方甄选邀请公益人、作家陈行甲做客直播间,与东方甄选主播蓓蓓就年轻人如何理解和参与公益、如何走进文学的世界进行了深度对谈,直播间同时在线观看人数最高超过15.9万人。

做公益的源动力:爱与正向反馈以及母亲的影响

在成为公益人和作家之前,陈行甲曾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任县委书记,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离任后,陈行甲正式投身公益事业,在深圳成立恒晖公益基金会,开展了“传薪计划”“联爱工程”“梦想行动”“知更鸟计划”等一系列公益项目,例如重点项目“联爱工程”,专注于儿童白血病的救助,为患儿提供医保目录内的兜底治疗,以解决因病致贫的社会问题。

在被主播蓓蓓问及坚持做公益的动力源自于哪里时,陈行甲坦言,自己的力量来自于得到的爱和正向回馈,尤其是那些他服务并陪伴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庭给予的能量。他坚信,“只要我的慈善人生没有走到最后,我的能量来源永不枯竭”。

陈行甲还回忆起童年时的一次濒死经历,母亲的坚定深深影响了他,这份深沉的爱成为他生命中的坚实基石。即使在母亲去世近20年后,她的爱依旧给予他力量和勇气,鼓励他珍惜与母亲的关系,并传递这份爱给更多的人。在他看来,“公益慈善其实就是世界的盐”,虽然无形,却能给社会带来必要的养分。

做公益需要更职业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针对如何吸纳更多年轻人参与公益的问题,陈行甲强调,“首先第一点就是公益慈善是一个职业,他应该拿工资,应该有体面的收入,员工不能只靠爱去发电”。在他看来,公益慈善不仅是情怀的体现,也是一个专业领域,需要社会的认可和合理的报酬体系,以吸引并留住人才。他建议,年轻人除了全职做公益,还可以通过成为志愿者的方式来参与公益,利用自己的时间精力、专业技能和情感陪伴来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除了让公益更职业化之外,陈行甲倡导新的慈善文化,应视对象为服务对象而非救助对象。他表示,慈善并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而应是基于人性的关怀,是在陪伴困境中的人走过艰难时刻中感受到的自我成长和祝福。“真正的慈善是相互成就,双向赋能。”他指出。

第四本书《走出下湾村》已在创作阶段

2019年,陈行甲的第一本书《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正式出版,此时他已年届50。随后,他又陆续出版《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别离歌》两本自传体随笔,分享了自己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期间的工作和生活,转战公益后的经历和感受等。

作为一位作家,当被主播蓓蓓问及“普通人离文学的距离”时,陈行甲表示,普通人离文学比离公益更近。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可以书写,年龄和经验都不是阻碍,只要有真诚的灵魂想去分享和表达就可以写作,他自己就是50岁才开始写作的亲历者。

他还表示,真正的文学能让人在面对生活场景时感受到美好,就像教育让人对野花怦然心动。普通人记录自己对生活、家乡、家庭和周围一切的热爱,便是一种立传,“当你感受到这样一种美好,这种文学带给人的这样一种力量就跟你的生命连接了”。以他的母亲为例,虽然她文化程度低,一生只给自己的儿子写过一封信,还存在错别字,但她对儿孙的爱与表达,让她宛如“俗世中的诗人”。

在直播的尾声,陈行甲透露,自己的第四本书《走出下湾村》已经在创作阶段,快则两年迟则四五年便可与观众见面。新书将是他个人心灵成长史的记录,反映他从家乡走出的经历和内心旅程。书中,他计划探讨自己的根源、故乡的山林风光以及个人生活的重要时刻。他希望通过书写连接自己生命的起点和现在的生活,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灵感。

(0)
上一篇 2024年8月7日 16:58
下一篇 2024年8月8日 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