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总会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怎样的评价才衬得起理想这家车企?如今, 随着MindGPT问世,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图源:理想汽车
日前,在刚刚结束的智能软件发布会上,理想汽车正式发布OTA 5.0,并宣布计划于12月19日开启全量用户推送。
值得注意的是,该版本引入了自家研发的多模态认知大模型Mind GPT。根据官方介绍,Mind GPT基于理想同学的重点场景量身定制了111个领域超过1000种以上的专属能力,并且还在不断进化和成长中。
图源:理想汽车
理想汽车强调:他们从零开始构建了Mind GPT的基础模型,并采用了自研的TaskFormer神经网络架构进行训练。同时,在使用SFT、RLHF等技术时也注重了对用车、娱乐、出行等场景的覆盖,使Mind GPT具有了卓越的表现。
不难发现,理想“上车”大模型迈出了十分关键的一步。那么,切入大模型赛道,理想打的是什么算盘?持续发力AI与汽车的融合,理想又面临哪些困难?
理想AI:表面上的跟风,实际的“未忘初衷”
乍看之下,背靠着巨大的AI浪潮来袭,汽车赛道开始频繁出现各种各样的“AI+”强扭之瓜。
这其中,相较于汽车圈一众企业的蜂拥而入,大模型之家认为目前理想汽车对大模型的探索尤为深思熟虑。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理想汽车此次提出的SS 3.0,主要核心是围绕Mind GPT展开。简单来说,就相当于将ChatGPT、AIGC一系列PC端才可以体验的内容,直接应用到了汽车上,且体验内容改用语音方式进行操控。这不仅意味着该功能实现了可见即可说及全场景语音的跨越,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理想汽车基于Mind GPT的语音体验完全是升维提升,把功能升级为了体验。
其次,导入Mind GPT交互后的理想汽车也更加贴合品牌本身的定位及标签。众所周知,理想汽车自诞生以来便始终主打家庭用车标签,被大众戏称为“奶爸神车”。而导入Mind GPT交互以后,理想汽车在其主打的家庭概念中,将原有汽车尺寸大小、座椅舒适度、准载人数及车辆载物空间宽窄等较为表面的因素升级为更加智能化、全面化的乘车体验。据悉,升级后的用户可以在整个坐车的过程听百科、学习互动,甚至是由Mind GPT指导作文、回答数学题等。更深入来看,贴合品牌标签之外,也使其智能座舱在竞争中远胜于小鹏、蔚来。
此外,借助Mind GPT的能力,理想汽车也对复杂的汽车任务大师功能进行了语音重构。一个不容忽视的大众共识是,虽然手动设置手机APP及座舱中的任务大师对大多数用户来说轻而易举,但显然“动动嘴皮子”便能达到目的对用户来说更具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的此次更新并不局限于“新车主”。据悉,理想ONE的OTA 3.4也将于12月26日开启推送,且新增了高德地图红绿灯倒计时、副驾屏保、驻车拍照俯视图、能耗分布统计和手机版任务大师等在内的多项功能。而这,不仅表明了其具有持续且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还增强了用户对理想汽车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诚然,种种迹象表明,理想汽车OTA 5.0的升级的确是一个升维操作,它跳出了目前汽车赛道单一比拼硬件及功能复杂繁琐的“乱卷”状态,将人工智能时代完整融入自身,做到了更加细致化、场景化的体验落地,成功达到了“AI+汽车”的差异化。
升级之外,理想汽车也早已开始注册申请相关商标。
据大模型之家统计:理想汽车在2023年共注册了11家AI相关企业,包括北京星云创驰、上海领星、南京凌空、苏州智能车联等,主要涉及自动驾驶、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
有了“产品+技术+基因(标签)”的加持,很难否认,选择在目前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风口下,做出如此布局的理想汽车是一种顺势而为的表现。
理想汽车: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当然,尽管理想GPT已经顺利“上车”,且已经获得了不少优势。但就现阶段来看,理想汽车的大模型发展之路仍然道阻且长。
首先,大模型是一个需要长久烧钱的业务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这对于动辄需要投入数百亿研发费用的车企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按照公开数据测算,理想汽车做一个类似于GPT-3、专门聚焦在理想汽车和百科全书板块的大模型,可能预训练一次的成本在140万美元。倘若按只做两三次微调、再训练进行计算,那么,整个成本或许在500万美元左右,相当于3500万人民币。不过,如果理想基于开源大模型进行开发,进行微调或者数据强化,则可以大幅降低这部分成本,但对于汽车行业而言,组建大模型专业团队,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其次,大模型虽然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和特征提取能力,但往往存在过拟合和泛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大模型也容易受到一些攻击和干扰,如对抗性攻击、恶意输入等,这会影响模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对于关乎出行安全的智能汽车而言,理想汽车需要提高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以应对各种复杂场景和攻击。
赛道内,近几个月来,包括奇瑞、长安、理想、岚图、长城等多家车企纷纷宣布接入大模型。其中,有些车企选择自研大模型,而有些则选择与百度、华为、科大讯飞等科技公司合作落地。因此,随着汽车+GPT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无论是主动“下海”,还是被动智能化“融合”的车企,都将成为理想汽车有力的竞争对手,侵蚀其原有的市场份额。
因此,虽然理想汽车CEO李想曾公开强调:“智能驾驶和智能空间都已经进入大模型时代,大模型的研发和训练是智能电动车企业的必要能力,否则只会停留在电动车的时代”,并表示:“当理想汽车使用大模型软件 2.0,通过训练的方式进行自动化标定,过去需要用一年做的事情,基本上3个小时就能完成,效率是人的1000倍”,但受诸多方面因素制约的前路,仍然充满变数。
不过,现阶段国内汽车市场正处于厮杀之中,相比车企们面临着因库存而深陷价格战的境况,在自主自研上有声有色的理想汽车已经获得了一个好的开始。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11月,交付量再次创下历史新高,达到41030辆,同比增长172.9%。截至2023年11月30日,理想全年累计交付新车325677辆,提前达成2023年30万辆的销量目标。
因此,“拥抱AI的自研之路”虽然漫长且艰辛,攀登大模型这座“珠峰”的路上也充满了坎坷与重重困难,但我们仍愿相信,踏踏实实、未忘初衷的理想,终究会找到自研大模型的最佳的商用应用路径,实现持续的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