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行业“压价购入”痼疾到底如何破?

随着智能手机升级换代,闲置手机数量不断增加。专业研究报告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手机闲置总量累计将达到60亿部,手机回收市场规模可达数千亿元。二手手机交易市场的广阔前景,吸引了互联网巨头和资本争相进场,头部企业也试图借助市场地位和技术能力,引领行业从粗放式发展走向规范化运营。

近年来,手机消费逐步进入存量市场,加之国产手机品牌崛起,手机的“耐用度”和回收价值不断提升,同时循环利用的消费理念被更多人接受,二手手机交易市场发展明显加快。但由于相关标准体系建设的滞后,消费者权益纠纷时有发生,其中一个突出的方面体现在回收行业的定价争议上。

前不久,某网红投诉二手手机交易平台一事引发广泛关注。该网红在二手交易平台“转转”购机卖机过程中发现,销售时平台出具的质检报告显示手机没有问题,但同一部手机间隔不到半小时再通过转转回收时,却被查出“摄像头拍照有斑”“屏幕轻微划痕”等瑕疵,导致购入价和回收价出现较大差价。

一部手机买入半小时后在同一个平台卖出就出现明显差价,让多数消费者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但这里面涉及一个常识,就是“低价入高价出”几乎是二手市场的规律。很多人都知道车辆到了消费者的手上就开始贬值,并且也默认了这一常识。二手手机交易平台在回收和销售时给出不一样的“定价”,背后也有同样的逻辑在起作用。这未必是平台故意“坑”消费者,而更多是由二手交易模式所决定的。

至于短时间内平台先后出具的质检报告存在明显差异,的确让一般人难以理解。平台对此回应称,“摄像头拍照有斑”是操作失误,“屏幕轻微划痕”是由于不同店员对成色判定有主观差异,这背后反映了行业评估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实际上也与平台的利益存在冲突。正如专业人士所言,二手手机的检测标准统一是确保交易双方权益、提升市场信任度的关键。

随着二手手机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尽快将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上日程,愈显必要。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完善二手商品流通法规,建立完善车辆、家电、手机等二手商品鉴定、评估、分级等标准,规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鼓励“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强化互联网交易平台管理责任,加强交易行为监管,为二手商品交易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服务。

不过,标准体系的建设难以一蹴而就。要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平台利益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离不开平台和行业的努力。上述网红投诉二手手机交易平台事件发生后,涉事平台推出“7天无理由退货”服务,承诺消费者对7日内购买的二手商品不满意,可以直接走退货流程,不再重新检验,由此产生的折旧成本由平台承担。这相当于赋予了消费者“后悔权”,可避免短时间内的价差给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的规则,对全行业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

不仅如此,在二手交易行业,相关领军企业已配合有关部门和组织或在行业内制定标准,希望推动行业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前进,解决更多成长中的烦恼。

随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二手手机交易市场规范化、标准化进程亟须进一步加快。不能因为目前存在一些过程性问题,就唱衰和否定二手交易市场的发展必然性。在发展中推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实现行业健康发展,应当也是二手市场的大势所趋。

来源:北京青年报

(0)
上一篇 2023年12月8日 13:34
下一篇 2023年12月8日 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