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财富:看“中华粮仓”黑龙江的“智慧”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粮食之本,不让任何人掉队”。走过世界粮食日,在祖国的东北角,黑土地经历春播、夏长,迎来令人喜悦的粮食生产“十九连丰”。历经70余年的开发,北大荒如今变成了“中华大粮仓”。在我国粮食生产格局中,近些年来“北粮南运”已成事实——黑龙江正是其中当之无愧的“排头兵”。

黑龙江科技撑起“大粮仓”,新质生产力促粮食生产效率

回望黑龙江70年的艰苦奋斗,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履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正成为黑土地上的一抹靓色。

据宜信财富了解,上世纪50年代,在“开发北大荒”的号召下,一批又一批拓荒者、建设者从全国各地而来,向荒原要粮、向严寒要地,凭借生态环境优良、土壤肥沃、气温低病虫害少等优势,在黑土地上播撒了种子。用70余年时间,让黑龙江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巨变。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队”,北大荒集团每年粮食调出量稳定在400亿斤以上,约占黑龙江省调出量的60%,约占全国省际间可调配总量的20%,粮食商品率在95%以上。“中华大粮仓”已成为黑龙江耀眼的名片之一。

在农业生产格局发生改变的同时,黑龙江人口流失问题不容回避。年轻人纷纷外出发展,谁来种地、种好地成为了黑龙江面临的问题之一。从短期来看,面对土地碎片化无法适应机械化大规模生产要求的挑战,黑龙江意识到要让村里的‘小大户’尝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甜头,才能加快推动土地流转,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因此,把土地集中起来搞规模化经营成为应对实现机械化作业、农村劳动力减少的重要策略,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粮食产量,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

然而,随着大量的开垦土地,造成黑土地退化严重。可喜的是,人们对黑土地的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加强,“田长制”责任体系正在构建完善,不同技术路径下的黑土地保护模式也得到应用推广。如今,保护性耕作模式成为黑土地保护的一项重要技术路线,正在让黑土地“重返青春”。地方基于对黑土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研究的成果,针对黑土地保护提出一系列生产管理技术和生态农业循环高效利用技术,辨证施治。譬如,通过大豆玉米轮作技术,肥沃耕层,让土壤有机质含量、耕层厚度、耕地质量明显提高,土壤理化性状、产地环境得到改善。使其对症下药的“龙江模式”获全国推广。

除此之外,黑龙江现代农业也添上了数字化、智能化羽翼。水稻数字生产云平台变成了指导农业生产的“智慧大脑”,像龙粳31品种,通过叶龄诊断技术识别后,平台自动生成农艺措施,在8片叶时及时给予排水晾田,有效地保障了作物生长过程。当地居民还利用农业植保无人机累计为种植户水稻进行增产、防治病虫草害作业25万余亩,种植户直接增收20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用好政策关键作用,促进农业振兴发展

“全国每九碗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从历史中走来,黑龙江农业的快速发展,除了黑龙江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和技术资源优势之外,政策也是关键一环。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黑龙江利用科技赋能,谋划和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全省目前共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农业产业强镇69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除此之外,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充分挖掘本地农耕文明和稻作文化,一批以水稻为主题的农文旅融合项目逐渐在这片黑土地上落地生根。

在这片黑土地上,处处见证着发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厚重肥沃的黑土地,叠加飞速发展的科技,“中国饭碗”越端越稳。展望未来,黑龙江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迈出稳健而坚定的步伐,为我国粮食安全贡献出更多力量。

上文根据光明网、东北网、光明日报报道综合整理

(0)
上一篇 2023年10月28日 11:12
下一篇 2023年10月28日 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