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芯片行业起步晚,成立仅第7个年头的寒武纪虽发展迅猛但也略显孱弱,在浩瀚的理想和盈利遥遥无期的现实困境之间,寒武纪的“春天”还远未到来。
众所周知,背靠着ChatGPT的火爆基础,人工智能领域在近来步入“高歌猛进”的新时代。有报告显示,预计2022年至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850亿元、1039亿元、1406亿元、1780亿元。市场对于AI的期待值的重新拉升,也使得一众企业开始向AI靠拢,妄图分得一杯羹。
这其中,在各大科技公司先后发布人工智能大模型之际,寒武纪也凭借“AI芯片第一股”的称号,市值一路飙升,再次被市场关注。
资料显示:2023年初至今,寒武纪股价区间涨幅约245%;截至5月16日收盘,寒武纪报184.51元/股,总市值765.02亿元。
与此同时,寒武纪的业绩也在今年首次实现“双增”。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寒武纪实现营业收入7529万元,同比增长19.5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2.55亿元,亏损同比减小11.26%。
一边是呈“芝麻开花”节节升状态的股价,一边正不断向好发展的财务指标,寒武纪似乎正逐渐走出“亏损”围城,开启资本市场的新征程。那么,寒武纪的第二春真能“如期而至”吗?AI时代下,寒武纪又该如何抓住机会呢?
空有“AI芯片第一股”的名头,寒武纪赚不到钱
事实上,股价及财务指标向好表象下,掩盖着寒武纪略显“清冷”的业绩。
据公开的财报显示:2022年,寒武纪实现营收7.29亿元,同比增长1.11%,相较于营收规模的微增,寒武纪在2022年实现净亏损11.66亿元,同比扩大41.40 %。
再往前追溯,2017年~2021年,寒武纪的归母净亏损分别为3.8亿元、0.41亿元、11.78亿元、4.34亿元以及8.24亿元,五年累亏逾28亿元。这意味着,亏损对于寒武纪来说早已堪比“顽疾”。
谈及亏损,寒武纪称主要是公司设计的复杂计算芯片需要持续大量的研发投入所致。公告中提到,公司为确保“云边端”芯片产品及基础系统软件平台的高质量迭代,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行业人才、保持公司研发团队稳定,研发人员薪酬、流片费用、研发设备及IP对应的折旧和摊销等费用较上年同期显著增加。
速途网在梳理历年数据后发现,研发投入的确是寒武纪最大的开支。
数据显示:2019年-2022年,寒武纪的研发费用分别为5.43亿元、7.68亿元、11.36亿元、15.23亿元,同比增长126.16%、41.48%、47.83%、34.11%。不难发现,寒武纪的研发费用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寒武纪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今年一季度,其“罕见”地降低了研发投入费用。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公司研发费用为2.35亿元,同比下降15.69%;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减少了130.3个百分点。
再进一步,对研发投入深入剖析后便可发现,研发费用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为研发人员数量以及薪酬的增长。据年报显示,2021年和2022年研发人员平均薪酬分别为60.88万元、72.38万元,同比增长34.38%、18.89%,研发人员数量也从2020年的978人涨到了1205人。
同时,寒武纪裁员的消息也持续在社交平台引起热议。据悉,前不久,不少寒武纪员工在第三方平台上爆料称,在年终奖发放前遭遇裁员。虽然寒武纪HRD(人力资源总监)王海波实名否认了“恶意裁员”及裁员80%的传言,但还是对寒武纪的企业形象造成了消极影响。
更令寒武纪“无奈”的是,纵使已经对“持续走高”的研发投入进行了缩减,但其一季度的营业收入也仅仅增加了1230万元。可见,居高的研发费用并未带来高的收入。
除了研发投入偏大,寒武纪在公告中也提到了库存积压是其业绩承压的另一个原因:公司因增加战略备货、处于生命周期末期的云端产品销量减少以及报告期边缘智能芯片产品销量不及预期,共同导致存货及库龄增加,从而使报告期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有显著增加。
目前,寒武纪的主营业务由三部分组成: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云端智能芯片、边缘端智能芯片。
据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寒武纪的营收大头变为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前一年贡献70.96%营收的智能计算集群系统,全年只有158万元收入。2022年,寒武纪核心业务向云端产品靠拢。2022年上半年云端产品线占总营收比75.87%,新晋为公司第一大业务。
速途网认为,当前寒武纪所处AI芯片设计行业竞争压力很大,国内芯片设计企业有上千家,有芯片设计能力的巨头也与寒武纪也形成了竞争关系。对寒武纪来说,如何在摒弃“打国产替代牌”的同时,找到自己的“阵地”形成规模化“根据地”是亟待解决地问题。
寒武纪能抓的住机会吗?
ChatGPT的火爆,拓宽了AI产业化的新路径,其现象级智能应用所表现出的大模型已具备趋进通用人工智能的部分特征,不仅展现了广阔地行业及领域应用潜力,更催生出更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对智能算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华为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对外表示,华为预计,到2030年通用计算能力将增长10倍,AI计算能力将增长500倍;IDC发布的报告也显示,中国人工智能算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未来5年中国人工智能算力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52.3%,到2025年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将达726亿美元,AI芯片算力已步入蓬勃发展阶段。
而寒武纪自成立以来,便一直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创新,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处理器芯片。
寒武纪在年报中表示,将把握 AIGC 产业下人工智能应用对智能算力的井喷需求,凭借公司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当前产品的高度契合优势,积极与新兴场景下的算法应用公司进行接洽与合作,提供推理和训练算力支撑,实现和算法应用公司合作探索、共同成长的同时,积极拓展国内 AIGC 产业下智能算力芯片的市场份额。
那么,对于寒武纪来说,这是否是一个机会呢?答案无疑是不确定的。
抛开经营基本面的不稳定,寒武纪仍是当下国内稀缺的AI算力芯片公司。
速途网了解到,寒武纪是目前行业内少数全面系统掌握了智能芯片及其基础系统软件研发和产品化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具有一定技术壁垒,关键核心技术处于行业的领先水平。
云端产品线方面,寒武纪已先后推出了思元290和思元370芯片及相应的云端智能加速卡系列产品、训练整机。边缘产品线方面,寒武纪面向边缘计算场景推出的思元220芯片和边缘智能加速卡已落地多家头部企业,自发布以来累计销量突破百万片。IP授权及软件方面,公司先后推出了用于终端场景的寒武纪1A、寒武纪1M系列智能处理器,授权给客户在其产品中使用。
不过,寒武纪也不是AI芯片市场的独一家,华为、百度、海光信息、芯原股份等企业也在这次大模型掀起的AI芯片机遇中加紧布局。
同时,一个芯片行业内不容忽地重点是——国内整体的AI算力芯片行业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也就是说,寒武纪的技术水平虽然在国内一众对手中“相对亮眼”,但将目光拓宽至全球,也不乏英特尔、英伟达等有力对手。他们在产品落地、软件生态以及客户资源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竞争优势,且每年在产品及技术研发方面持续投入大量资金。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AI芯片市场由英伟达垄断,市场占有率超过80%,剩余市场份额还被AMD、英特尔等巨头瓜分,寒武纪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销量非常低。
此外,一个更加严峻的事实是,在赢家通吃的芯片领域,寒武纪的生存空间并不广阔。软件和生态影响力是巨头的天然优势,英伟达核心优势并不仅仅在于其芯片性能,而是从底层的cuda到cudnnQ再到tensorRT,英伟达凭借长久以来的经验积累以及产品推广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软件生态,用户对其产品接受度较高,形成了一定的用户习惯。英伟达的GPU芯片和加速卡产品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新兴企业的产品导入迁移成本巨大。
且从目前芯片市场的现状看,作为整个AI大潮的算力基础,英伟达的A100和H100GPU 正成为抢手货,特别是旗舰级别的新款H100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热炒;且英伟达市值已经达到了6807亿美元,在华尔街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中排名第五,仅次于苹果、微软、谷歌和亚马逊。也就是说,留给寒武纪实的“赢面”并不可观。
写在最后
当然,在坚持投入的同时,寒武纪也积极布局了能够支撑公司发展的新业务,而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新兴市场中的不二选择。
于是,2021年寒武纪提出了“云边端车”的战略布局,并成立子公司行歌科技负责车载智能芯片的研发。在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陈天石首次披露了研发中的寒武纪行歌车载智能芯片。之后,行歌先后获得了宁德时代、蔚来、上汽以及博世集团的投资。
根据规划,行歌近两年将先后发布2款芯片,一款是面向L2+市场的SD5223芯片,最大算力能够达到16TOPS,单颗SoC就可实现行泊一体功能;另一款是更加重磅的针对L4市场、可支持车端训练的SD5226芯片,7nm制程,算力高达400TOPS,单颗SoC就能实现 L4级别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然而,前有敌国围追堵截,后有公司的业绩压力。本就属于行业后来者的行歌,出师未捷,便遭遇“当头一棒”,前途又被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意味着,寒武纪的盈利模式探索仍旧道阻且长。
寒武纪CEO陈天石曾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表示,相比英伟达、英特尔、AMD数十年的成长史,寒武纪无疑还是个孩子。
而如今,在业绩、商业化、技术水平受限等多重困境下,仍未跑出足够优势的寒武纪恐怕真成了长不大的孩子。面向未来,速途网认为,对于寒武纪而言,AI“创业”的窗口期已经过去,留给其做选择的时间也已“寥寥无几”。是积极布局成为垂直领域做场景解决方案供应商?还是主动寻求大公司成为其生态伙伴?都将成为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