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I Do的营销,常“混迹”社交媒体的朋友们似乎早已“耳熟能详”。
线上集体云婚礼,植入“战役爱情”的话题;连续签约几位优质艺人代言,释放粉丝经济;广告片、音乐营销、公益艺术展、跨界联名等多样化的品牌营销动作层出不穷。
然而,花样的营销与“热搜”并未为其业绩带来正向增长。
今年上半年,I Do钻戒母公司——恒信玺利营收净利纷纷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其在新三板挂牌的恒信玺利也曾一直无缘登陆A股。
在此境况下,I Do注销了旗下近9成分支机构,员工遭遇欠薪,一些供应商的货款也迟迟未付,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I Do怎么了?
撞了DR的“车”,稀碎的那种
2006年,I Do首家珠宝精品店在北京落户。截至目前,其已在全国开设超过700家门店,遍布230余座城市,拥有100多万会员。
谈及品牌内涵,I Do在官网上这样解释道:“I Do”源自婚礼的誓言,代表着步入婚姻殿堂的爱侣对于爱情忠贞不渝的承诺,是最神圣的爱情宣言。一句“I Do”,婚戒滑入无名指,自此以爱为名,相守一生。
真爱?以爱为名?
刹听之下,与同属珠宝品牌的DR并无太大出入。
但细细想来,DR“一生只送一人”、“凭身份证购买定制一枚”的产品理念与销售规则,似乎比I Do的诠释更加“极致”。
同时,与DR相比I Do的收入规模、利润指标等也相去甚远。
2021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I Do母公司恒信玺利营业收入同比上涨28.73%至22.61亿元,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上涨6.13%至1.13亿元。
而DR母公司迪阿股份发布的2021年年报中,营业收入却远胜。不仅营收是I Do的2倍有余,净利润也超过10倍之多。
数据显示:2021年I Do营收达46.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7.57%;归母净利润13.0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1.09%。
是门店数量给了业绩底气吗?并不是,截至2021年,DR公司门店数量为461家,I Do则拥有终端门店数715家。这意味着,DR在门店数量不及I Do的情况下,仍完成了对其营收和净利润的碾压。
同时,在最为鲜明的创始人即“品牌形象”方面,I Do创始人的“私生活”也对品牌形象造成了“消极”地影响,颇具争议。
从2000年开始,短短六年的时间,I Do始终以“花心大少”的形象活跃在舆论中心,在消费者看来,这实在与其“以爱为名,相守一生”的品牌slogan大相径庭。
粉丝经济不灵了?
在珠宝界,邀请明星代言是惯用的伎俩,I Do自然也不例外。
2021年12月17日,陈小春、应采儿夫妇正式成为IDO全新品牌代言人。然而,签约后的I Do业绩并未因此而变好,反而陷入了“大幅下降”的漩涡。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恒信玺利实现营业收入6.28亿元,同比下降41.99%;净利润704.44万元,同比下降88.62%。
营收和利润双双下滑的同时,I Do的门店数量也进一步缩紧。据2021年财报显示,至报告期末公司开设总计715家线下门店,而到今年6月时却只剩下630家,关闭了85家线下门店。
对此,恒信玺利在财报中解释称,2022年上半年,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全球经济继续低迷,国内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影响加大。受疫情影响,公司经营压力有所增加。
为了挽救颓势,恒信玺利开始尝试“另辟蹊径”,推行了“克拉战略”。据悉,克拉战略是通过以大克拉钻石和彩宝定制为核心的“克拉定制”服务,切入高级珠宝市场。虽然其在半年报中表示“克拉等级以上的高级珠宝销售占比已超过整体的20%”,但还是难掩I Do的“崩塌”。
多次折戟IPO,员工、供应商纷纷“讨钱”
速途网了解到,I Do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并在此后的2017年、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三次递交IPO申请,但均以失败告终。第四次冲击IPO在递交接受上市辅导一年半后再度叫停,理由是“拟调整战略规划”,“待后续条件成熟时再申请开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工作”。业绩下滑,IPO折戟,I Do的经营困难程度“瞬间加满”。
经营之外,I Do还相继爆出了欠薪、变相裁员,供应商维权困难等丑闻。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I Do在今年出现大规模欠薪和两次大裁员。报道还提到,有华南大区员工在10月被裁,被拖欠的工资及赔偿均未结清。还有其他大区出现解散、分公司注销的情况。
针对报道中的情况,有I Do东北大区前员工公开表示,员工欠薪基本属实,同时东北大区9月把哈尔滨第一分公司解散。11月7日宣布大区解散,并向员工下发单方面解聘书,理由为环境原因无法经营。而总部东北大区多部门存在欠薪数月的情况。
据上述员工透露,东北大区目前约有85家门店由加盟商管理。此前有4家为直营,但7月公司将直营店卖给加盟商。部分员工同意转加盟,变更福利薪资。
不只是东北大区,华北大区中的北京、天津也存在直营店欠薪数月的情况,其中个别店铺疑似因拖欠商场租金关店。
速途网在查阅其半年报后发现,今年上半年,恒信玺利员工数由1684人减少至1104人,半年减少了580人,超过三分之一。而这,也恰如其分地为上述丑闻提供了佐证。
同时,天眼查App也显示,I Do137家分公司中仅有14家为存续、开业状态,其余123家均已注销。此外,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存在多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618万元。
目前,I Do正处于“内忧外患”地尴尬境地,如何自救也就成了其亟待解决地问题。速途网认为,除了继续深耕“高端”赛道提高市占率外,对I Do来说眼下最重要的是平衡好高昂地营销投入与基本地日常“运营”成本之间的关系。毕竟,对于消费者来说,除了看似美好的“故事”,产品质量才是重中之重。而对于一个品牌来说,缔造神话的前提是“先活着”。
有消息称:I DO总部已与华北大区部分员工达成和解,将在未来两月分期支付拖欠薪资。希望这个“好消息”能为I DO接下来的故事写下一个美好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