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赏月是我国一大传统民俗。随着我国嫦娥五号成功把月壤带回地球,更近距离地研究月壤也成为现实。9月10日18:00,抖音联合中科院中国科普博览,以“抬头看月亮,低头看月壤”为主题,向网友科普月球地质和月壤研究相关知识,吸引了1105万人次在线观看。
直播是在@中科院中国科普博览 抖音官方账号下进行的。节目中,主持人星空摄影师叶梓颐与抖音科普创作者、中学物理老师李永乐,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由研究员杨蔚带领,参观了研究所的月壤实验室,并与中科院院士、同位素地球化学家李献华一起,进行了现场对谈。
对于近距离接触月壤,叶梓颐和李永乐异常兴奋,他们穿上可以隔绝静电的防尘服,全副武装进入了实验室,并亲自操作了存放月壤的氮气箱,以不直接接触月壤的形式,对其进行了近距离观看。在杨蔚的引领下,二人还用显微镜观看了月壤中的玻璃以及玄武岩颗粒。杨蔚介绍,月壤样本要保存到隔绝氧气和水的氮气箱中,从事不同研究时,提取出对应的颗粒,用树脂封装后打磨成薄片,就可以通过显微镜观测到其切面的不同内部结构。
在之后的对谈环节,几位嘉宾与李献华院士一道,向网友科普了大量的月壤相关知识。杨蔚首先讲解了什么是月壤,月壤和月尘、月岩之间的区别。他表示月壤是月球表面很细的、小于一厘米的部分,大的则是月岩,而月尘更小,可以直接扬起来。他进一步解释,月球不像地球有复杂的风化作用,月壤主要是由于陨石撞击、温差以及太阳风辐射形成的。而更细小的月尘会有静电附着作用,在月球表面探测时需要进行防护。
在参观实验室时看到的月壤都是黑色的。李献华解释,这是由于嫦娥五号带回的样本主要是火山形成的暗色玄武岩,也有少量斜长石,严格讲是黑灰色的。地球上,峨眉山、夏威夷等地也有着大量的玄武岩,二者的构成并无本质不同。这对主流观点流行的月球“大撞击”成因,形成了佐证。月球就是45亿年前,由大撞击后甩出地球的物质构成的。他介绍,嫦娥五号所采回的样本中的玄武岩形成于20.3亿年前,这是已知的月球最晚的火山活动,由于之后月球的地质变化远小于地球,因此对月球的研究更有利于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
今年中秋节恰逢教师节,作为教师的李永乐在现场分享了一个有趣的知识点。他表示,两节重合是有周期的,一般来讲是十九年一次,这对其他公历和农历日期重合同样适用。因此,大家发现自己的公历和农历生日重合到一起时,很可能就是19岁、38岁或其他19的倍数岁。
节目中,李献华还对中国的月球和更多太空研究进行了展望。他介绍,我国已经实现了月球的“绕、落、回”三期工程。在四、五期工程中,我们还要到月球背面去做研究,实现载人探月,到2036年左右还要在月球上建立一座科研站。此外,2025年,我国的天问二号还要去探测小行星,对太阳系边际的探索我们也在计划之中。他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到这些伟大的事业中来。
节目还预告了跟踪杨蔚拍摄的《持有月壤的365天》系列知识短片片段。据悉,该短片由中科院科普博览全程拍摄,将呈现月壤从取壤到研究成果落地的全过程,是全国首个月壤研究全过程跟踪短片。该片已于9月10日在抖音独家上线9集,后续将根据科研进度,持续更新至12月底。对月壤感兴趣的网友还可以进一步通过该系列短片了解更多知识。
在当日下午的另一场直播中,网友有了更详细了解李永乐、叶梓颐参观时,观看到的显微镜下月壤图片的机会。当日下午,围绕杨蔚月壤研究所进行的《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在中央美院首展开展,并首次进行“今人还见古时月,美誉科普共话月壤”抖音直播,向网友公开展示显放大到1000倍的月壤颗粒艺术图像,并有虚拟现实互动,吸引了355万人次观看。
中秋节与教师节之外,九月也是开学季。据悉,抖音联合中科院、清华、北大等多所机构与高校,在开学季共同筹划了100场公开课,满足网友历史、文学、数学、法律等不同领域的知识获取需求。《2021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已有92%的全国“双一流”高校入驻抖音,全年高校开播场次达14463场,网友观看公开课总时长超过145万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