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上岸,谁能救赎威马汽车?

走过三年之痛、正值七年“之痒”,曾经的领跑者该如何收获美好?

日前,威马汽车正式向递交港交所IPO申请,拟在主板上市。海通国际、招银国际及中银国际为其保荐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赴港IPO是威马汽车2021年因” 科技含量不足、研发费用率不高、持续巨额亏损”等原因折戟科创板后,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同时,一旦成功上市,威马汽车也将成为继“蔚小理”之后,又一家登陆港股的新造车势力。

提起威马汽车,大众最易联想到的便是“掉队”一词。作为昔日造车新势力赛道销量头部梯队的“王者”,如今的威马早已被坊间嘲讽为“三线车企”。

威马汽车CEO沈晖在回应媒体质疑时曾说:“每天都有人问我,威马是不是掉队了。事实上,我们没有,只是‘静默期’有点长。”

但是,沈晖可以给威马一个有点儿长的静默期,市场能给吗?

随着最新上市招股书的披露,我们也将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威马。那么,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最为关键的时期,威马汽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

威马汽车 7年来的“身份转变”

公开资料显示,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是造车新势力赛道首批入局的品牌之一。其创始人沈晖来自吉利,拥有汽车行业二十余年的经验。相较于其他汽车品牌创始人的“班门弄斧”,沈晖的专业背景不仅为威马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竞争增添了砝码,也让威马新能源汽车早期的发展风光无限。

2018年,成立三年的威马汽车开启了旗下首款智能纯电SUV EX5的用户批量交付工作。得益于该款产品NEDC续航里程达到520km,价格区间归属20万元以内的巨大优势,威马汽车在2019年以1.68万辆的交付数据位列国内造车新势力单车年度交付量首位的同时,成为仅次于蔚来汽车的累积销量排行亚军。

然而,让人无法预料的是,威马汽车的“风光”在2020年开始急转直下。

那一年,威马汽车全年交付量为22495台。虽然实现了33.3%的“自我增长”,但还是被行业内快速上升的“竞争对手”弯道超车。数据显示:2020年,蔚来全年交付量为43728辆;理想汽车凭借着理想ONE,全年交付了32624辆;小鹏汽车则全年交付了27041辆。自此,威马掉队的序幕就此拉开。

一年后的2021年,威马汽车全年共交付新车44157辆,同比增长96.3%。不过,看似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对比“友军成绩”后的相形见绌。除了交付量不足三大造车新势力一半,威马汽车还落后于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的哪吒汽车。数据显示:2021年,“蔚小理”的交付数据分别为91429辆、90491辆及98155辆,纷纷逼近10万/年大关,哪吒则为69674台。

此外,据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威马汽车累计交付电动汽车约8.35万辆,不及“蔚小理”三家任何一家去年一年的交付量。即便是将时间线拉长至今年4月底,威马累计交付的98000辆电动汽车,也刚刚与小鹏汽车2021的年交付量持平。

与此同时,速途网还注意到,威马是目前国内纯电动汽车制作商中,推出产品数据最多的公司,与蔚来、小鹏的车型数量接近。2018-2022年,威马相继推出了EX5、EX6、W6以及最新家轿E.5四款产品,覆盖SUV与轿车两大主品类,价格区间为16-28万元。

明明手握多张“纸牌”,却屡屡失败,甚至惨败。威马汽车,真的“掉队”了。

3年亏损170亿 威马汽车靠烧钱“造血”

销量不行,威马汽车能靠财务收入来补吗?

据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2021 年,威马的营收持续增长,分别为 17.62 亿、26.72 亿和 47.43 亿元。不过,对比来看威马不占优势。同期小鹏则分别为:23.21亿、58亿,209.9亿。

同时,威马汽车的同期销售成本高速增长,分别为 27.88 亿元、38.35 亿元和 66.89 亿元,为总营收的约 1.4 倍。与之相对的,是较为保守的研发费用支出:2019-2021年,威马汽车研发投入分别为8.93亿元、9.92亿以及9.81亿元,同期营收占比为50.7%、37.1%及20.7%,不仅远低于销售成本,占比也呈逐渐下滑趋势。可以说,威马汽车坐实了“重营销轻研发”的标签。

利润方面,威马难逃亏损,且亏损逐年扩大。2019至2021年,分别亏损约41.45亿、50.84亿及82.06亿元,三年累积亏损超过170亿,烧钱速度可见一斑。

逐年扩大的亏损背后,是资本对威马汽车足够的宽容。企查查信息显示:目前,威马汽车已经完成了9轮融资,累计融资额约350亿元。其中,在此次提交招股书前,威马汽车完成了近6亿美元的Pre IPO轮融资。

招股书还提到,为营运所需,威马向中国商业银行借入两笔贷款,共计10亿元,期限为两年。同时数据还披露,近三年公司借款分别为人民币24.2亿元、人民币64.1亿元及人民币100亿元。

烧了100多个亿,威马反而掉出了前三;拥有约350亿融资规模的基础,仍需向商业银行贷款;甚至还传出总部大楼还欠着几千万物业费的消息。纵有融资加持,威马汽车缺钱的程度可以想象。对威马来说,上市或许是目前能解决困境的唯一办法。

上市并非威马的 “万能良药”

只是,上市,真的能解决威马汽车的困境吗?

众所周知,和众多造车新势力早期选择“代工”不同的是,威马汽车自成立之处便选择了自建工厂。因为在沈晖看来,只有自主掌握制造链条,才能做好品控,造出好车。

遗憾的是,目前来看,威马不仅没有“造出好车”,反而频频发生品控事故。报道显示,2020年9月23日至10月27日,威马汽车EX5先后在浙江、福建、北京等地爆出4起自燃事故。

虽然在事故后威马宣布召回1282辆汽车,并且把错误推给了电芯供应商和电池,但还是造成了巨大的成本损失。以2019年蔚来召回事件为例,召回车辆4803辆ES8损失了3.39亿成本。而今年4月19日威马EX5再次出现自燃,也让不少人怀疑,存在风险隐患的车远不止召回的数字。

为了挽回声誉,威马也曾做出过应对。据悉,威马汽车一度利用给车主保养的时机,私自对车辆进行锁电操作以规避风险。大量车主反映在接受威马免费到店检查车辆的邀请后,自己的车出现了续航缩水的现象。此事还引来了广东省315晚会的曝光。

自燃事件之外,在车质网上,威马EX5在质量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动力电池故障、车内异味、行车安全辅助系统故障、车载互联故障、玻璃开裂、行车电脑故障、ABS故障、电动机故障等。

号称“产品品质要向沃尔沃靠拢,成本控制向吉利学习”的威马,还是栽了。

靠依偎在强者身侧 “突围”

质量危机可以通过品控的把关和时间的推移渡过,销量的增长也可以凭“明星产品”破局,那么技术实力上的短板靠什么来弥补呢?

众所周知,作为新势力们有别于传统车企的核心竞争力,自动驾驶在如今的汽车市场竞争者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较于三大造车新势力“蔚小理”的自力更生,威马汽车则选择依附于强者身侧。在确定了“威马不做自动驾驶,使用百度Apollo”的前提后,威马相继在B、C、D轮的融资中收到了百度的支援。

2019年CES上,百度与威马宣布共同组建“威马&Apollo智能汽车联合技术研发中心”,双方合作开发智能驾驶系统,应用于威马量产车型中。

今年初,百度和威马合作的首款产品威马W6下线,用的是百度Apollo系统,主打自主泊车。10月19日,百度Apollo联合威马又发布了两款新车,均是基于威马W6打造,用的百度的领航辅助系统。

然而,看似“强强联合”的背后,是威马汽车在智能化领域的巨大隐忧。

一方面,对威马来说,在与百度的合作中,不仅获得了资金支持,还0成本的完成了自身的智能化;对百度来说,自身的Apollo自动驾驶系统也获得了载体。

但另一方面,百度还在威马之后,与福特、别克、现代、长城建立了合作,且对于需要大量数据供算法学习的自动驾驶来说,这些车企因为销量更大,明显比威马更具优势。从这个角度来说,威马更像是百度的一个“备胎”。

同时,百度还宣布与吉利控股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亲自下场造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百度也是威马的竞争对手。甚至,在威马现有的自动驾驶新闻中,威马所占的比重也逐渐消弭,百度成为了C位主角。

近年来,新能源赛道红利释放,一众造车新势力乘风而上,然而随着行业格局的初定,以及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长驱直入。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由上半场电气化的比拼,迭代为智能化的角逐。

很难想象,在即将到来的新能源车新一轮大战中,不会自己造血的威马,未来该何去何从?毕竟,靠掌握在别人手心里的灵魂突围,无异于将未来的命运交给别人。

出生在新能源时代 威马却显得“另类”

在诸多问题外,“威马汽车”的出身似乎更是桎梏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主流中端市场多年来一直是传统燃油车的市场基本盘。根据Marklines数据显示,2020年合资燃油车型在15-25万中端主流市场占比为49.9%。

反之,新能源汽车市场则一直表现出10万以下及30万以上市场区间两头活跃的“哑铃型”结构。在此背景下,威马在建立之初一头扎进10-20万价格区间的战略则显得有些“过于前卫”。

同时,在特斯拉开创直营模式,其他车企迅速跟进之际,威马则选择“直营+加盟”的折中策略;在“蔚小理”依靠时下大热的互联网营销走起大众化路线时,威马仍然沉溺于明星代言的加持中无法自拔;在最重要的产品中,威马汽车更像是“装了旧酒的新瓶”,主力车型EX5,无论是造型、技术还是续航,都不能体现科技感,甚至仍未诞生过大众口中的“明星车型”……

其结果就是,提到威马,人们脑海中除了涌现出的“掉队”“自燃”“投诉”诸多负面标签外,便是其“路人甲”一般的产品能力。“其实也说不出哪儿不好,但我认为威马就是那种产品没亮点但价格能接受的普通电车,我更愿意加价提一辆比亚迪或者特斯拉,或者省点钱买辆哪吒,威马嘛?还是差点啥”一位威马近期的潜在用户告诉速途网。

如今,掉队之前曾是德意志银行口中“新造车四小龙”的威马,亟需找到“突围”的钥匙,转危为安。或许在大众看来,IPO便是那把钥匙。只是,在速途网看来,上市或许能缓解威马的资金压力,却改变不了它的经营困局。毕竟,相比聚焦于产业内的竞争,更重要的还是要修炼好自身的内功。

据悉,今年下半年威马将推出旗舰级轿车M7,从现有的底层平台架构矩阵来看,其正在开发的Caesar底盘平台于2023年才能推出新车型,从其官网宣传来看,威马M7对于驾驶体验以及续航等电动化方面的亮点也是只字不提。由此我们可以推测,M7或许还是会基于老平台打造。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威马旗下4款产品,均基于第一代架构和平台。这与威马早在2017年提出的“128 战略”(即围绕着1个电子电器架构,研发2个车型平台,推出8款电动车)严重不符合。作为对比,小鹏基于研发的第二平台推出了B级轿车小鹏P7,使该款车型在设计、操控性、自动驾驶和续航里程等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目前,p7 已经取代最初上市的G3,成为了小鹏的主销车型。

威马真正的上岸,可能要等到威马如蔚来找到“用户企业”、理想遇见“增程式”,小鹏拥有了全栈自研和智能化的那刻。

只是,目前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已成红海市场,造车新势力经过一轮洗牌,第一梯队“蔚理小”进入第一梯队。造车新势力之外,还涌现了一批加速入局的新科技企业,如小米、百度、华为、鸿海等。吉利、广汽等传统车企觉醒后,也加速了向智能电动领域的转变步伐。全年交付突破40万辆的特斯拉,和接近60万的比亚迪,也早已牢牢占据市场,留给威马的时间将愈加甚微。于此,我们也只能祝福眼下加速掉队的威马,顺利挨过这个“冬天”。

写在最后

虽然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着发展快、市场机会多的特点,但与之相呼应的竞争格局的愈发激烈。如今,在叠加了需求疲弱、芯片短缺、零部件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车企的发展势必会更加艰难。

(0)
上一篇 2022年6月9日 09:56
下一篇 2022年6月9日 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