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了与一汽的合作关系后,海马汽车与小鹏的合作或许也将画上句号。
2021年8月,小鹏汽车旗下的第三大生产基地正式在武汉开始建设,预计产能规划为10万辆/年。而随着其武汉基地项目的启动,小鹏汽车可能不再需要代工,或将与海马汽车结束合作。
众所周知,作为小鹏汽车代工的汽车厂商,海马汽车的销量大部分由小鹏贡献。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小鹏汽车销量为海马汽车总销量的67.95%。这意味着,一旦小鹏结束与海马汽车的合作,后者不仅会面临销量、收入的迅速下降,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产能闲置的困境。
事实上,自2017年以来,海马汽车便因销量大幅度下滑呈现连续2年亏损的态势。2019年4月,海马汽车开始“披星戴帽”,变为“*ST海马”,处于退市边缘。此后,虽然海马汽车通过一系列调整,于今年5月成功摘帽,但其旗下新车销量及营收依旧不理想。
那么,本就岌岌可危的海马汽车,如何才能在接连失去一汽与小鹏等合作伙伴“助力”下前行呢?
另辟蹊径释放产能
上述提到,海马汽车曾与一汽有过合作,通过双方合作,海马汽车得以拥有汽车生产资质。而生产资质恰恰成为了小鹏与其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7年,小鹏汽车宣布与海马汽车牵手,并决定由海马汽车代工生产其旗下首款量产车——小鹏G3,以解决小鹏汽车在创业初期,尚未获得独立生产资质的情况下,通过代工模式让车型顺利投产,完成品牌的前期过渡。
同年,海马汽车对外公开宣布,已经于2017年9月29日与小鹏汽车签订了《小鹏品牌汽车合作制造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共同开展研发、生产、销售小鹏新能源汽车等各项工作。协议显示:在双方约定范围内,小鹏汽车将授权海马汽车使用其商标和相关技术,生产协议内包括的产品,且双方初步确定的产能为5万/年,将在2017年底对首款产品进行量产。
据速途网了解,小鹏与海马也曾走过互相成就的岁月。海马小鹏智能工厂位于郑州,占地约45万平方米,一期建设产能为15万辆/年,总投资达20亿元之多。2018年底,小鹏首款车型G3正式在该工厂投产,并于次年6月实现了10000辆小鹏G3的下线,也就是说,是海马让小鹏汽车成为了从产品上市到第10000辆下线速度最快的汽车企业。
不过,根据协议,海马汽车与小鹏汽车签署的代工合作协议有效期为2021年12月31日止。也就是说,明年的小鹏汽车大概率将与海马汽车终止协议。
在速途网看来,这与小鹏汽车肇庆自建工厂生产资质顺利获批,品牌发展进入新阶段有着重要关系。
早在2017年12月,小鹏汽车的首个自建的整车生产基地——肇庆工厂正式奠基。今年5月19日,肇庆工厂正式生产资质,年产能为10万辆,补足了小鹏汽车从研发到制造,再到销售运营以及售后服务保障全链条的完整性,使其成为造车新势力中拥有生产资质、自建工厂的企业。
随着自建工厂的落地,为了提升产品的可控性,未来小鹏势必会将产能向自主工厂靠拢,一旦海马汽车与小鹏结束合作,将会面临销量、闲置产能等诸多方面的考验。好在,现今的郑州工厂是海马打造的一个智能化汽车生产工厂,且并不是为了某款车或者是某个品牌“特殊定制”。因此,与小鹏汽车的合作到期后,海马汽车将能继续寻求与其他公司进行合作的同时,多分出部分产能给旗下车型,提高产能利用率。
燃料电池,能否成为海马的救命稻草?
除了寻求与其他公司代工“吃掉”被释放的产能外,发展燃料电池也成为了海马的自救之法。
众所周知,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提出,推动氢能产业发展也成为2022年能源工作的七大重点任务之一。以氢能为代表的燃料电池,优势和劣势都非常明显,其优势在于能量密度较高、加氢时间较快,因而也就没有主流电动车的里程焦虑。然而燃料电池缺点在于技术成本较高,且主要专利多在日系车企手中,这不仅是包括燃料电池中的核心零部件,同时加氢站的建设成本也远远高于充电站。
此外,抛开加氢、储氢等高投资环节外,电解水制氢本身的成本也处于较高水平。据相关数据显示:其比目前基于气化煤工艺的制氢高出122%。此外,电解水制氢需要消耗不少电力。据相关数据,电解水制氢70%的成本是电价。
根据海马汽车的公告,其采用的是“太阳能发电电解水制氢氢能汽车用氢”的技术路径。因而对于海马来说,其无须为电力成本操心。不过太阳能发电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未来能否持续发电顺利支持电解水制氢项目,目前还有待观察。
毋庸置疑的是,燃料电池技术将成为海马汽车重要自救的方式,无论是发展自有品牌,还是继续走代工之路,自有技术的积累,将成为其在竞争中的重要壁垒。
好在从海马汽车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作为旅游胜地的海南,全面推广零排放的汽车是大势所趋,势必要选择一部分燃料电池车型,而这或许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海马汽车机会。
只是,燃料电池车型成本太高,加氢站的建设依靠海马汽车以及当地政策扶持落地仍然具有很大挑战,加之燃料电池车型壁垒攻坚难度较大,即使是长城汽车旗下的沙龙汽车,虽然公布了纯电和氢能两条路径,但率先上市的也仅仅是纯电动车型。所以,在速途网看来,燃料电池在乘用车领域的部署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对海马汽车来说,前途仍然充满了很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