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如何助力碳中和,他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3位顶尖专家首聚腾讯碳中和热点会议

“海洋之于地球,就像水之于人类。”

“低碳生活是绿色的,时尚的。高手在民间,每一个人都会对低碳生活,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

“在未来,甚至会实现理想中的零碳制造。”

近日,一场论坛将三位顶尖专家聚在了一起。在“2021腾讯数字生态大会——碳中和热点专场”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民汉,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高级顾问李俊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科学探索奖获奖人高亮,分别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从随身带手绢、吃当季食物,到海洋增汇、智能制造,专家们将“碳中和”的现在与未来一一道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民汉:

把海洋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纳入联合国框架

“海洋每年吸收约25%的人为二氧化碳, 约37%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海洋增汇具有大规模应用的潜力!”谈起海洋增汇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主任戴民汉略显兴奋。

戴民汉一直把处于国际前沿热点的“海洋碳循环”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致力于破解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奥秘。

简单来说,就是回答“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海洋碳循环如何影响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如何从定量角度对海洋碳汇与碳排放进行调控”等问题。

在戴民汉看来,海洋碳汇是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实现海洋增汇,一靠生物途径,包括滨海生态系统修复、大型海藻养殖,海洋施肥等;二靠化学方法,主要是海洋碱化和海水二氧化碳电化学萃取。

戴民汉最近在研究的一个项目是如何将海洋荒漠变成绿洲。海洋荒漠生物泵固碳机理及增汇潜力——这个有些拗口的项目,聚焦全球最大的海洋荒漠区之一——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区,系统探究其真光层的生物泵结构、过程和机理。

“海洋荒漠没有营养,就要想办法增加海洋生物固碳。如果是受铁限制,增加铁就可以增加固碳。目前,我们在科研阶段,做好真正的工程,解决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把这些问题放在一个大的空间体系里来看待。”戴民汉说。

海洋增汇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同样,碳中和也是一个技术和经济问题,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经济转型和能源结构转型,是经济跟技术的竞争,也是倒逼可持续发展、催生技术革命的机遇。

戴民汉为此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我们亟需建立国家层面的碳中和大型数字系统,以及大型的决策系统——探索颠覆性技术原理;融合生态修复行动方案;构建碳中和决策支持系统;为海洋碳转化路径的副产品创造市场;以及加强公众参与和支持,建立有效的国家和国际治理框架。”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戴民汉作为代表科学家之一,倡议把海洋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纳入联合国的框架以及国家自主贡献的方案。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高级顾问李俊峰:

数字化企业把几十亿用户调动起来,就能汇集巨大的力量

“正人先正己。”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高级顾问李俊峰开宗明义地提了5个字,提倡数字化企业碳中和要从自身做起。

长期深耕能源经济和能源环境理论研究的李俊峰找到了能源和数字化之间的联系。未来能源结构80%是非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大体上以电实现,90%以上的电力必须是非化石能源。因此,推实推动能源转型,发展电力转型是核心。他强调,这与数字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电力是最容易数字化的能源。

“数字化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其本质是提升管理价值,打破原有的信息不透明,实现管理效率提升;财务价值驱动的数字化——所有的数字化手段,不仅要以劳动生产率提升为目标,还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李俊峰说。

平台企业自身的碳排放并不多,但它是一个影响千家万户,影响所有企业的特殊的企业群体。李俊峰认为,对于数字化企业来说,互联网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决定了它们要做碳中和的先锋,平台企业也有义务把碳中和的理念、技术、路径、进步、改变广而告之,打造人人可参与的绿色低碳行动平台,让低碳生活触手可及。

他以腾讯的网大为先生在《重构地球》一书中提到的“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怎么生产能源、怎么提供清洁的水、怎么提供可持续的粮食”等内容为例,总结各行各业低碳发展的经验。

“低碳生活是绿色的、时尚的。高手在民间,每一个人都会对低碳生活,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李俊峰笑着说。他也“自曝”了自己的习惯——随身带一个手绢,到厕所洗手的时候,他就用这个擦手,一天可以节约10张纸。

“互联网企业如果能把关于低碳生活的奇思妙想广泛传播,让人们不断去实现,去总结,去提炼,从而发展出更完善的技术,再把这些技术运用到生活中,让人们养成一种标准化的生活方式,这对整个国家低碳的进程,对全人类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李俊峰最后总结道。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高亮:

发展低碳制造意义大,未来要实现储热、储冷、分时电价

“平时我喜欢走路和徒步,偶尔也骑共享单车;出差时,我习惯自带牙刷、牙膏,而不用酒店提供的。”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科学探索奖获奖人高亮的“碳中和”大议题从自己身边说起。

“试一试把碳排放量作为标准,在选购商品时,尽量选择碳排放低的产品。”高亮鼓励大家多选当季时令食材,多吃择蔬菜、水果,少量食用肉类。肉类产生的温室气体会比非肉类多,气候变化引起的气候危机,是目前地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危机之一。

“不经意的小习惯,无形中也在为低碳节能添砖加瓦!”高亮举例说,很多人使用接线板的时候,习惯性地不去关接线板上的开关。“如果大家都能记得随手关开关,一年节约的电力总量是非常可观的。”

生活方式需要低碳,原材料选择、生产制造、回收利用、绿色节能等也都需要。高亮说回到了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智能制造”。在智能制造领域,碳中和的一个最新的技术,就是低碳制造技术。

“‘低碳制造’里的‘制造’,其实是大制造的概念,是包括设计的。未来产品的设计也应该是低碳的。”高亮说,“简而言之,我们在设计产品时,就要考虑产品在选材、生产、运维、甚至报废时减少碳排放的问题。”高亮认为,制造业是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如果要减少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就需要发展低碳的制造工艺。在未来,甚至会实现理想中的零碳制造。”在他看来,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尤其是对低碳制造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对于碳中和的意义重大。

值得一提的是,高亮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始了低碳制造技术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低碳设计和低碳调度上。他表示,通过储电技术的发展,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可能走向低碳。未来要实现储热、储冷、分时电价,来改变大众的生活习惯。

高亮也强调,实现“碳中和”目标,不能只是从单个行业去开展碳中和的项目,而是要站在更大的视角,从跨行业的范围去考虑碳中和的问题。高亮和团队也正在考虑,采用工业工程的手法和工具,研究跨行业的碳中和。他认为,全社会需要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共同协作,合力进行低碳转型,从而实现“健康地球”与“健康人类”的目标。

随后,他还分享了自己对“碳中和”的四大体会:“意义很大,双碳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乃至对全世界的一个承诺,是中国力量和大国担当的体现;难度很大,中国如何在短短10年实现碳达峰,再用30年完成欧盟60年完成的“碳中和”进程;投入很大,据有关机构测算,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大体需136万亿人民币投入;随之而来的机会很大,它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型企业在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转型升级,将会催生一批新产业和新赛道,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腾讯科技开拓数字化新阵地,助力绿色低碳生活

主办“2021腾讯数字生态大会——碳中和热点专场”也是腾讯在“双碳”问题上求解的一次尝试。腾讯期望借助本次会议,关注碳中和方向的科技、产品、模式创新,探索高质量、可持续的实现路径,共享社会价值、增进社会福祉。

腾讯碳中和实验室主任舒展表示,我们构建全链路循环方式,低碳生活中人人参与是倡导,也希望是真正的可察可感的生活方式,这是腾讯碳中和团队一直在探索的。腾讯希望能够帮助老百姓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碳排放都发生在哪些场景,以及理解碳排放对于温室效应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会有怎样的影响。

舒展提到,腾讯在这一领域会通过建立低碳生活方式平台,帮助大家理解自身行动产生的碳的影响和潜在的减排潜力。因此,腾讯公司在会上宣布推出“全民数字化低碳生活方式平台”和碳中和科普小游戏两个与用户息息相关的产品。

2021年,“碳中和”成为全球议题和国家战略。腾讯在国家战略方向的指引下,于今年4月份完成新一轮战略升级,提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并宣布首期投入500亿元。

现在,腾讯关于碳中和的探索正在逐步展开。

来源:长江云

(责任编辑:任艺霏)

(0)
上一篇 2021年11月7日 20:18
下一篇 2021年11月8日 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