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小米等相继投资自动驾驶企业,为何AI企业投资造车凤毛麟角?

众所周知,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分配制度,而对于股份公司而言,投票权即话语权。

本月26日,深圳元戎启行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同时公司注册资本由189.35万元人民币增加至240.52万元人民币,增幅为27.02%。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融资金额可能约为2亿美金(约合人民币12.95亿元)。

企查查信息显示,元戎启行是一家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成立于2019年,其主要商业模式,一部分是自动驾驶网约车,另一部分是L4级自动驾驶技术模块的解决方案的合作授权。

而阿里并非近期唯一投资的自动驾驶创企的巨头,本月25日,小米集团宣布,已经与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eepMotion(深动科技)相关订约方订立股份购买协议,整体收购DeepMotion。收购总代价约为7737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亿元)。

自动驾驶AI投资热

随着新能源汽车成为“十四五”规划下的重点产业,不仅带动了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快速发展,同样也让车用半导体技术驶向了快车道,而作为软件驱动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同样因“辅助驾驶”乃至“自动驾驶”成为了新车型的重要能力之一。

而在此风口之上,不少人工智能企业,尤其是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创业公司,也成为了车企投资与合作的香饽饽。

2020年2月,小马智行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总额4.62亿美元,成为目前中国自动驾驶领域至今的最高融资。其中,丰田作为战略投资人领投,出资4亿美元,以加深和扩大两家公司自2019年起在出行领域的合作。而在投资小马智行的同时,还有消息称丰田也和另一家初创企业Momenta展开合作。

同年12月,文远知行(WeRide)表示已从大巴车制造商郑州宇通客车有限公司母公司宇通集团那里获得2亿美元融资,两家公司将共同开发自动驾驶巴士。

本月26日,上汽集团公告称,拟与上港集团、恒旭投资共同设立基金,以投资商用车智能驾驶项目。基金认缴出资总额为人民币6.43亿元,其中,上汽集团认缴出资5.4153亿元、上港集团认缴出资1.0047亿元、恒旭资本认缴出资0.01亿元。

在自动驾驶创企融资火热的背后,可见,车企也将自动驾驶技术视为未来抢占市场的战略高地。短期来看,辅助驾驶技术能够很好作为车辆的卖点,带动销量;长期来看,伴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深入发展,无论是人工智能的训练,还是车路协同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强的技术储备以及更多装机量,可以在建设过程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掌握先发优势。

造车者希望缩短差距,不造车者寻求商机

而对于投资自动驾驶创企的车企而言,投资与并购是其缩短与头部差距并建立优势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那些前期积累较少的企业来说更为重要。

而在财报电话会中,小米总裁王翔也表示,自动驾驶是智能电动车最重要的技术,而DeepMotion在自动驾驶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技术积累和落地经验。”小米非常看好深动科技团队的技术研发能力,希望通过收购缩短自动驾驶上市的时间。”

除了收购DeepMotion,小米在投资自动驾驶领域也是动作频频。6 月份,小米领投国内自动驾驶技术供应商纵目科技的 D++ 轮融资,另外还首次入股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8 月,领投自动驾驶公司几何伙伴 Pre-A2 轮融资。

而阿里巴巴战略投资元戎启行,显然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投资方面的回报,有消息称,此次战略投资,或预示着阿里将推出Robotaxi等自动驾驶领域的新业务。而早在去年6月24日,文远知行WeRide宣布接入高德打车,正式上线Robotaxi服务,

因此,在这些投资者看来,无论是业务发展,还是未来上市,在风口之上,投资这些自动驾驶创企,都有着不错的投资回报。

造车行业门槛高,AI企业难“蛇吞象”

不过,虽然有意造车的企业,投资或是选择与AI公司合作的不少,然而AI公司真正投资车企的却是凤毛麟角,这究竟是为什么?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钱。

虽然人工智能公司动辄几亿乃至几十亿的融资,在常人看来并非小数目,但相对于的汽车行业的创业公司而言,这些只能算得上“毛毛雨”。

对比蔚来、小鹏、理想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动辄百亿元的融资金额,对比元戎启行这样的估值仅约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7亿元)自动驾驶创业公司,随便拿出来一个,可能就是数倍于后者的市值。

除此之外,即使真正能“吞”下车企的人工智能企业,不仅要考量供应链以及生产能力的掌控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要越过造车资质的门槛,这也就是为什么作为国内互联网领域以及人工智能领域巨头的百度,最终选择与吉利控股成立合资公司——集度,通过结合双方优势,共同生产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

这其中稍微有例外的便是华为,在今年4月华为召开的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透露了华为在汽车方面的整体战略。他表示,华为正在与北汽新能源、长安汽车、广汽汽车展开合作,共同打造三个子品牌。目前,华为与北汽新能源共同打造的ARCFOX(极狐)已经完成了首款车型的发布与上市,从今年四季度开始ARCFOX将有一系列全新的车型推出。

除此之外,今年4月赛力斯还正式发布了量产增程电动车——赛力斯SF5的“华为智选”版本(基本款于2020年7月上市),搭载HUAWEI DriveONE三合一电驱动系统、HUAWEI HiCar智慧互联系统,并在华为商城正式上架。

据了解,赛力斯SF5的生产企业为全称金康赛力斯,是小康集团全资子公司金康新能源旗下的汽车品牌。

纵使有“华为”品牌巨大的影响力做背书,但用户对于相对于陌生的赛力斯SF5购买仍然谨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赛力斯华为智选SF5的上市三个月累计销量为1246辆,其中6月销量仅为498辆。

这意味着,华为已经具备基本的造车能力,虽然反复在公开场宣称不造车,但完全有能力在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掌握自主资质,推出华为自有品牌汽车;或是“反客为主”,通过掌握造车的核心利润点,借其他品牌的生产能力,在造车方面取得更大利益。

因此,对于华为这样的公司而言,虽然一直强调自身的智慧能力,但其野心实则集中于汽车的ICT领域,在整车制造领域获得更大的利润。

可见,即使华为这样的企业,其合作的车企依然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市场相对弱势、且技术积累相对薄弱的企业。而对于一线车企而言,一不缺钱、二不缺技术、三不缺产能、四不缺渠道,这些AI创业公司想要“蛇吞象”则更不现实。

(0)
上一篇 2021年8月30日 19:11
下一篇 2021年8月30日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