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最大的外卖服务平台美团,推出了通过微信和通讯录好友来搭建“饭小圈”的社交关系,用户不仅可以看到朋友分享的美食订单,同时还可以点击“跟着吃”进行消费。无独有偶,去年饿了么也曾推出过“转赠饭票”,试图让“分享吃”变为一种趋势。
另一方面,社交赛道的玩家们却在往另一个方向前进,抖音开始做外卖,种草的小红书早已拥有了颇具规模的电商,Soul和连信推出了给年轻人玩的“Soul狼人”和“线上剧本杀”,而QQ和微信更是长成了功能系统极为复杂的怪兽。
生活服务平台的社交情节
据报道,今年8月美团推出了通过微信和通讯录好友来搭建“饭小圈”的社交关系,目前处于内测阶段,这个功能使用户不仅可以看到朋友分享的美食订单,同时还可以点击“跟着吃”进行消费。据了解,美团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立项推进“饭小圈”,最近随着业务增速放缓,开始一方面布局社区团购等新业务,一方面开始重新评估社交是否可以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
生活服务平台的社交化已经有过成功案例。不久前,国外一家外卖社交平台Snackpass定位于“以食会友”, 以社交为接入点,把点单重心放在了店内,同时允许用户向好友分享自己点到的食品,以方便他们互相拼单和发现美食。在Snackpass上获得的积分还可用来换取既可以自用、也可以赠送好友的免费食物兑换券。目前,Snackpass已经拿到了由 Craft Ventures 领投,A16Z、Y Combinator 等机构参投的 7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目前这家初创公司在 13 个大学城内拥有 50 万名用户,其用户年增长率高达 700%。
正如美团CEO王兴所述:“仔细观察所有垂直领域后,你会发现他们总会在某个用户群体形成交集;而就餐、点餐、看电影、旅游、租车的用户,基本上就是同一群人。” 也正因为社交背后的流量和粘性,给了现阶段业务场景丰富的美团更多想象空间。
实际上,互联网巨头们的社交尝试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不仅阿里、百度屡败屡战,美团、饿了么也多次试水,包括一度很火的京东的“砍一刀”和内购群以及直接说自己是社交电商的拼多多更是在四五线城市遍地开花。
包括餐饮外卖、出行、中介、甚至知识付费等生活服务平台纷纷尝试在已有的消费场景中加入社交属性,也将是近年来国内互联网格局初定之后,众多玩家巩固自己地盘、增加业务和资本想象空间的重要手段。
社交产品的用户们不想只聊天
相比之下,社交圈的玩家们也在忙着做加法,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平台上的人们越来越不喜欢“只聊天”。
2012年,张小龙提出一个新观点: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目前,这个拥有十几亿用户的平台将金融、医疗、出行、消费购物等主要生活服务纷纷纳入其中。这也使得微信成为了无数怕麻烦的成年人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包。而随着新一代互联网群体的兴起,对于更有交流、分享欲望的年轻人来说,对话框+朋友圈的模式根本不能算是“社交”。
一项调查现实,在成年群体中,个性十足的95后们“展现自我的欲望”最强,“他们宁愿和有共同爱好的陌生人交流,也不愿意和自己不喜欢的熟人打招呼”。甚至很多人干脆卸载了和电话号码同等意义的“微信”,因为年轻人不喜欢这种“无效社交”。
于是,新派主流社交平台们纷纷打造自己的“内容生态”,让以年轻人为主的群体在平台上拥有更多的交流场景,包括线上游戏、线上博客、语音聊天室等等,用更多的玩法、引导创造更优质的UGC。
比如近很火的Soul,尽管上市受阻,可还是成功凭借狼人游戏、群聊派对,以及Soul App空间站内的各种主题群落等成功的玩法和运营策略赢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肯定;拥有数百万日活用户的连信也推出了时髦的“线上剧本杀”和“三国杀”等玩法,让平台的用户可以通过更多的场景和游戏过程结识交流;主打语音社交的OU电音把比心的陪玩属性变成了功能;老牌社交软件陌陌甚至玩回了PC时代的“抢车位”游戏……
(图注:连信平台上的剧本杀和Soul上的狼人游戏)
总之,为了让大家“有的聊”,主流社交平台在拼命给用户 “找话题”,通过越来越精细化的也能赢而产生的优质内容,不仅可以稳住流量,还可以尝试流量变现,甚至有机会为“拉新”提供工具。
生活服务平台向左 社交平台向右
随着互联网红利结束,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即使在全球范围内,像亚马逊这样的巨头也要付出每年数十亿美元来购买流量,更何况竞争更为激烈的国内市场。
不管人工智能和AI能够千人千面地为我们推送什么,找到最合适的对象来聊共同有兴趣的话题,是这个时代最符合人性的诉求。而未来的流量趋势也注定将回归到人性本身。
不管互联网玩家们选择向左还是向右,抓住人性化的流量趋势,才是下一阶段的立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