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远程运维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同时也有两大“瓶颈”需要通过寻找更加优质的解决方案来逾越:其一是企业的运维成本、运维时效与运维质量难以兼顾;其二是常规的远程运维手段存在明显的运维边界…
我国是一个公认的制造业大国,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并逐步落地,我国正在积极向制造业强国转型。但截至目前,多年以来“大而不强”的困扰仍然存在,这一问题在企业端体现的尤为明显。
工业2.0实现了“电气化、机械化”,工业3.0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工业4.0则旨在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因此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主旨是不谋而合的。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系列书籍中的《远程运维服务模式》一书指出,我国制造业在企业端的现状则是“2.0补课,3.0普及,4.0示范”。
处于这样一个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一旦率先实现技术突破则足以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挑战则来源于多个方面,其中之一便来自于运维的层面。
“大而不强”的症结之一:运维
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国内,如何确保制造业的大型设备可靠并高效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个基础且迫切的问题,而传统的运维方式也逐渐变得难以满足全部的运维需求。因此,许多制造业企业选择引入远程运维手段作为补充,强化在企业在运维服务端的能力,进而促进整个制造业的发展。
远程运维的优势显而易见:高时效性、成本可控、易于管理。但由于远程运维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IT行业,因此在信息化智能化尚未完全普及的工业制造领域存在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上述优势依然存在,但远程运维在制造业领域的“瓶颈”也清晰可见。
据笔者观察,当下制造业远程运维主要受困于以下两点:
其一:企业的运维成本、运维时效与运维质量难以兼顾。
这一困境主要由于远程运维本身的特性决定。在绝大多数行业的运维中,运维所需的成本、运维的时效性以及运维服务本身的质量会形成一个“不可能三角”,企业只能追逐其中两项,在相关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企业能做的仅仅是尽量弥合“三角”间的空白区域,以较小的代价或许较大的成效。
其二:常规的远程运维手段存在明显的运维边界。
前文提到过,远程运维最初是IT运维的一种常规手段,IT运维的需求往往集中在电脑桌面端,因此常规的远程运维手段多以PC远程桌面为技术核心,构建的是一个局限在PC桌面端的远程运维体系。
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制造业设备能够通过PC设备进行管控,但在具体的运维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涉及设备层面以及现场层面的需求,这些需求游离于传统的远程运维边界之外,常规的远程运维手段难以触达。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如何应对上述的瓶颈,将远程运维的能量发挥到最大,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立体化”的远程运维解决方案就成为了关键。
领航2.0:立体化远程协助拓展运维边界,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立体化远程协助”这一概念在国内由贝锐旗下的专业远程控制品牌“向日葵”率先提出,伴随这一概念一同推出的则是其面向远程技术支持领域的专业解决方案“领航2.0”。
领航2.0所谓的“立体化远程协助”,即通过引入新技术和设备破除传统远程运维的边界,在依旧以桌面级运维为核心的基础上实现对现场层面运维以及设备层面运维的触达,从而整体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远程运维矩阵,为原有的成熟桌面级方案赋能,让企业达成提升运维质量,降低运维成本的目的。
领航2.0方案示意图
对于远程运维边界的拓展,领航2.0的具体实现方法基于两点:
●现场层面:结合AR可视化技术,实现第一视角远程技术支持。
领航2.0方案推出了全新的“领航APP”,通过AR可视化技术实现立体的第一视角远程技术支持体系。当制造业设备存在一些需要现场运维解决的需求时,后方的技术专家可以通过这一方法与前方连线,直观的给予专业的指导,进而完成运维需求。这样的设计在提升本身就十分稀缺的高级技术专家工作效率的同事,还可以帮助现场的低资历工程师快速成长,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笔者还从其他渠道了解到,向日葵官方还计划提出AR眼镜设备。届时,现场级远程运维的体验和效率势必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网间流传的向日葵AR眼镜实物图
●设备层面:搭配向日葵控控,实现特殊网络环境下设备远程运维需求。
而在设备层面,当面对一些处于特殊网络环境下设备的运维需求时(例:车间未连接外网的自动化设备等),领航2.0方案还可以搭配向日葵控控实现对于此类设备的远程运维,这一场景在制造业中相当常见,这一层面的远程运维触达也将具备很大的意义。
向日葵控控官图
至此,“领航2.0”方案覆盖传统桌面级、现场层面以及设备层面的远程运维矩阵已经形成,前文中提到的两大瓶颈均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而该方案是否能发挥出颠覆性的效果,由于“领航2.0”推出的时间尚短,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检验具体的落地效果。但笔者根据方案本身的成熟度以及自身经验出发判断,这一方案所蕴含的能量一定不小。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制造业以外的很多领域也都可以大规模应用这一方案,其中的企业也势必因此在运维这一层面取得足够多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