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再迎重大利好!5月2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消息一经公布,充电桩及新能源相关板块应声大涨。
扫清障碍,新能源汽车销量或再次爆发
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6.6万辆和136.7万辆;截至2021年3月,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551万辆。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达到全国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被列为七大新基建项目之一,也迎来高速增长。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86.8万台,同比增长58.8%;包含私桩在内的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82.7万台,同比增加 42.0%。
尽管如此,充换电基础设施仍然存在建设相对滞后、利用率低、互联互通性不高、“进小区难”等问题,影响了新能源车主的使用体验和潜在购车人群的决策。
此次意见稿的出台,将切实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扫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障碍。意见稿从建设推进机制、技术创新、安全保障、金融支持等全方位提出建议,包括“具备安装条件的,居住社区管理单位和业主委员会不得阻挠用户建桩;新建居住社区要落实100%固定车位预留充电桩建设安装条件;为充换电设施建设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等等。
业内人士认为,意见稿将带动充换电基础设施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进而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增长,形成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国泰君安证券认为,随着新基建、建站补贴等政策加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快速推进,预计2020年至2025年累计市场空间超千亿元。
提升充电体验,第三方数字化平台迎发展契机
除了为扩大充换电基础设施的供给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意见稿也特别强调车主侧充电体验的提升。意见稿提出,“提升公共充电网络服务体验。加快推进充电运营企业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与跨平台、多渠道支付结算,提升充电便利性和用户体验。”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充电体验还有巨大提升空间。不少新能源汽车车主在安装多个充电运营商的App后,仍需要满大街找充电桩。不少充电站的充电桩无法充电,有的无电源接入,有的连运营单位都已不知去向,大量充电桩成“摆设”。
针对这种情况,以快电为代表的第三方充电平台迅速崛起,通过构建互联互通的数字化充电网络,切实提升车主充电体验,提高充电桩利用率,进而促进充电桩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方面,快电以在线化、数字化的方式接入70万根公共充电桩,占全国公共充电桩的90%,聚合起特来电、星星充电等行业几乎所有主流运营商,让车主享受“一个快电就够了”的充电体验。
另一方面,快电建立“优选”机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定期对充电场站进行实地巡检,通过包括功率、正常运行与否等大数据信息采集与展示,保障车主能省时省心地找到优质充电场站和充电设备,打通充电站场的“最后100米”。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快电这样的第三方平台,可基于司机充电数据及城市能源热力图,为充电场站的规划、建设提供数据支撑。此外,快电还可为充电场站提供集支付营销、零售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解决方案,助力充电场站持续高效经营。
意见稿的出台将进一步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对于快电这样的第三方数字化平台,也意味着重大发展机遇。
有分析指出,充电桩属于硬件建设,而第三方数字化平台相当于软件建设。意见稿的出台不仅将有力推动硬件建设,也将给软件建设带来巨大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充电桩带来越来越多新能源车主,两者的增多带给第三方数字化平台更大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而以快电为代表的第三方数字化平台的发展,将把更好的充电体验带给车主,同时把更高的运营效率带给充电桩运营商,进而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创造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