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网5月12日消息(报道:李楠)今天下午,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指导,高德地图联合中国道路安全协会举办的“2021互联网+城市交通管理创新论坛”在重庆举办。
高德地图副总裁董振宁透露,高德地图智慧交通经过三年的发展和历练,在整个技术体系上已经实现了由“点”成“线”、由“线”构“面”、由“面”筑“体”的全新三维升级。将数据库中的交通大数据加工为可用信息流并不断沉淀,通过实现“精准感知、精确分析、精细管理、精心服务”每天为过亿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一体化出行服务。
城市交通管理“四精”能力的“高德式”实现
何为“精准感知”?高德地图联合阿里云共同打造的“全息数字化路网”已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精准感知”服务。全息数字化路网,具备全覆盖、高精度、全天候、连续性的特点。基于全息数字化路网,可实现二三维一体地图可视化、重点车辆精准识别、事件推送、处置交通安全隐患等功能。
在实现“精准感知”之后又如何做到“精确分析”?针对传统交通拥堵综合治理面临的交通拥堵成因诊断难全面、治理措施迭代慢等问题,高德地图研发并上线了明镜智能城市交通评诊治分析SaaS服务系统,让管理者在秒级实现 “精确分析”。
早在2018年,高德地图陆续推出智慧锥桶、事故车盒、事故三角牌等一系列物联网产品以及智慧交通物联网平台的发布为“精细管理”实现提供了基础,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安全提醒、作业统计、事件分析。而助力城市交通管理“精准感知”、“精确分析”、“精细管理”最终都是为市民提供“精心服务”。
从一座小镇的出行进化到一座城市的数字化治理
杭州市滨江区作为杭州市主城区唯一不限行的区域,辖区内的“互联网小镇”更是聚集了阿里巴巴、网易、华为等大批互联网企业,但随之而来是市民交通出行的热点和堵点。2019年高峰时段,该区拥堵指数位居主城区第二,是杭州道路拥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一座聚集旺盛通勤需求的互联网小镇,历经一年时间完成出行进化,大数据的应用贯穿了交通综合治理前后。通过高德城市交通“评诊治”分析系统,一份诊断报告跃然纸上,为管理者提供直击“拥堵病灶”的诊断依据。
通勤高峰时段拥堵延时指数更高,低峰则更低,是典型的“通勤致堵”,这是系统自动诊断出的拥堵特征。
再聚焦到“前往滨江的务工人群”做精细化分析,跨区前往滨江区内上班的人群占比最多达51.6%;滨江区内部通勤占比仅为27.4%,不足三成,说明滨江区主要以商务区、办公区为主;而居住在滨江跨区上班的人群占比为21%,意味着滨江职住分布严重失衡。
从通勤路径来看,早高峰时段的主要通勤路径为东向西、南向北方向道路,而晚高峰主要为西向东、北向南的道路,存在明显的通勤潮汐现象,溯源功能,可以找到起终点致堵根源并标注提示。
通勤出行方式也是影响城市交通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再通过系统扫描出行结构及比例得出,该区域主要出行方式为机动车,占比高达37.6%,停车问题突出;而公交和地铁占比较低,仅为28.5%,公共交通与小汽车出行时间比值2.31,存在公交出行效率低、线路停靠站点过多等问题,需要通过优化公交线路走向、减少站点数量、增设高峰专线和在通勤走廊设置可变潮汐车道等措施以达到缓解拥堵的目的。
杭州交警、住建部门携手高德地图等企业随即启动综合治理,结合交通流潮汐特征,增置3对全可变数字潮汐车道。通过实时车流量数据得感知及城市大脑停车数据协同,实现了可变单行道路和可变转向车道的智能关启,拥堵延时指数下降达15%至30%,从而实现道路资源动态利用最大化。
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滨江大队副大队长马绍旺表示:“数据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和手段,除了公交、拥堵、道路等方面的治理,我们还有很多突破,比如线上执法中心的建立、网约车定点停放的整体规划、外卖小哥驿站甚至城市的美化和绿化等等,以治理目标倒逼制度改革,滨江试验区走出了重要一步。”
数据显示,互联网小镇高峰拥堵指数下降11%,事故警情下降32%。同时公交专线公交客流量突破4万人次。违停车辆从每天最多1000辆下降至最低18辆,一座互联网小镇的“交通出行进化”由此完成。
目前,这套“评诊治系统”首批支持全国23个城市开展一体化治堵。董振宁表示,未来高德地图智慧交通将助力实现一座城市的出行“进化”,在不远的将来,城市交通分析效率将提升超90%,一线执勤交警每天可少跑30分钟,二次事故发生率降低超20%,城市上班族可每天多睡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