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家居清洁创新:始于需求,成于科技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新时代的家居清洁创新:始于需求,成于科技插图

毕加索有一句名言:艺术为灵魂洗去生活之尘。(Art washes away from the soul the dust of everyday life.)这句话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灰尘很日常,天天见;第二,灰尘很恼人,人们总想摆脱它;第三,灰尘很难缠,需要用一些非常规手段来清除——若灵魂蒙尘,你甚至要用艺术这样凝聚人类至高智慧的方式,才能与之对抗。不过,对抗家中的灰尘,或许一台好的吸尘器就足够了。

与灰尘开战:先知己知彼,再逐一击破

在与灰尘“开战”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所谓“灰尘”,究竟是什么。

其实,灰尘的组成,远比人们想象中更为复杂,它混合了尘螨、尘螨排泄物、皮屑、细菌、病毒、霉菌、小昆虫和数百种其他颗粒,远不仅仅是尘土那么简单。而其中,又属尘螨排泄物中的蛋白质危害最大,是全球公认的主要过敏原,也是导致过敏、哮喘等疾病的“罪魁祸首”。

更重要的是,这些颗粒中的大多数是肉眼无法看到的,但却广泛分布在室内的各个角落,包括地板、沙发和床等区域。

这也意味着,这些恼人的小东西神出鬼没,令人防不胜防,因此要将它们一网打尽,也变得困难重重。

新时代的家居清洁创新:始于需求,成于科技插图1

地板、沙发和床等区域是灰尘的根据地

而且,身处不同城市,由于气候差异,此“灰尘”也非彼“灰尘”。地处西南盆地的成都,空气潮湿,霉菌成了王者,基于霉菌的传播和生长特性,无法用传统清洁方式去除肉眼不可见的霉菌孢子;高温高湿气候的深圳则容易给了尘螨肥沃的生长土壤,也因此,除螨被视为家庭清洁中重要的一环;而干燥的北京,沙尘、毛絮则更占据优势地位,传统湿拖、擦地等方式其实难以去除这些微尘……

一千座城市便有一千种灰尘,如果花费更短时间、更加有效率地将灰尘去除成为每个都市人的难题。其实解题思路不难,戴森最近发布的四大科技就给出了一些启发,我们一个个来破:

首先是如何让灰尘可以被看见?

新时代的家居清洁创新:始于需求,成于科技插图2

全新激光探测功能,让隐藏的微尘显形

激光探测为此而生,广泛用于医疗、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的激光探测技术应用到家用吸尘器上,能让你和家中的“隐形杀手”灰尘来一场硬碰硬的狙击战,又快又好完成居家清洁。25厘米的吸头右前侧,数百万条绿色激光射线通过一个仅重0.11克的激光透镜向外散射,形成一道90°的激光绿幕——激光角度也经过精准调节,距地面7.3毫米,与地面形成1.5°夹角,这一角度可以使灰尘阴影与地面形成对比,让灰尘“无所遁形”。

和LED光相比,激光由于具备能量大、方向性好的物理特点,除了照亮吸头周围环境外,更能聚焦于灰尘本身,且对于人眼而言,绿光比红蓝光要亮8.5倍,也更有利于消费者清楚看到灰尘。而25厘米、0.11克、90°、7.3毫米、1.5°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戴森的工程师们数百次的设计、改进和测试,光是定制化的透镜,研发耗时就超过18个月。

新时代的家居清洁创新:始于需求,成于科技插图3

机身内置压电式声学传感器

看清敌人后,还需评估对方的数量、类型和作战能力,才能制定针对性的作战计划。压电式传感器技术应运而生——简单来说,当灰尘经过吸头进入吸尘器,并撞击到压电式传感器时,它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或引起振动波,随后,这些信息会转化为电信号,这能对灰尘进行大小的测量和数量的统计。

这项技术与激光相似,也是航空界的常客,曾应用于NASA太空项目,检测太空碎片以防止空间站碰撞,毕竟对付灰尘绝非易事。而与传统利用红外线物理性质来测量灰尘散射情况的光学传感器相比,压电传感器更精确,反馈更及时。

新时代的家居清洁创新:始于需求,成于科技插图4

LCD液晶屏实时分类显示灰尘数据

技术与技术之间,需要环环相扣,才能对敌人步步紧逼。接下来,经过压电式传感器测量的结果——也就是灰尘的数量和大小,一方面能实时发送给吸尘器的马达和电池,自动根据灰尘量多少调节吸力,使清洁更有效,也能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使吸尘器维持更长运行时间;另一方面,也会实时显示在吸尘器的LCD液晶屏上:传感器能检测大于10微米(0.01毫米)-500+微米的微尘,根据大小对其分类(如花粉、微尘、尘螨、大颗粒物等),并对应显示屏上不同颜色的条柱。随着吸尘器的运转,条柱会不断上升,当上升停止时,就表示灰尘已清除。

可视化地呈现清洁效果,也能让忙碌的都市人更为灵活地规划清洁工作,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分片打扫家中不同区域。据戴森发布的《中国新中产家庭“清洁观”报告》显示,如今人们清洁时间更为灵活,倾向利用日常碎片化时间完成打扫,有别于传统大扫除式家庭清洁习惯,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每周7次、每次15分钟的快速清洁,或是每周4次、每次26分钟的日常清洁。

图片

数据来源《戴森全球灰尘研究》

但这几年,“养娃式养宠”人群不断攀升——据吴晓波频道统计,从2016年到2019年,养宠的新中产家庭数量增幅达42.6%。从居家清洁角度来说,养毛孩子的痛,就是满天飞的毛发,和由此引发的过敏问题了。

图片

新防缠绕螺旋形吸头,快速吸除长发和宠物毛发

常规士兵拿下了,但保不齐还有猛将杀出重围。针对这一问题,戴森研发出防缠绕螺旋形吸头——圆锥形的刷头,利用了毛发的紧缩性,逐渐缩小的刷条直径可使毛发移向刷条的较窄端,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对抗毛发缠绕——当然,对于人类头发也适用。

聊吸尘器技术,到底是在聊什么?

无论哪个领域,在我们聊到一些前沿产品时,会发现总有一些底层核心技术在支撑,同时,这样的核心技术也往往会历经漫长的研发过程,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迭代,甚至在一开始投入时见不到任何回报,也不知是否有实际的应用场景——但总有人坚持,也总有人一点一点迈向成功。

戴森吸尘器的技术研发就是这样。1983年,戴森的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发明了无尘袋吸尘器样机“G-Force”,解决了传统有尘袋吸尘器容易堵塞的问题。它的诞生经历了5127次尝试——在如今这个新品迭代以季度甚至以月为单位的“快消时代”,这样不计时间、成本和回报的投入,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新时代的家居清洁创新:始于需求,成于科技插图7

到1993年,“双气旋技术”(Dual Cyclone)的问世,有效分离了灰尘和空气,灰尘在达到滤网前就能被气旋捕捉,不会堵塞滤网。

到了2002年时,戴森工程师将多圆锥气旋分离技术(Root Cyclone Technology)应用到真空吸尘器上,顾名思义,就是将原本单一大圆锥转变成多个小圆锥,因为锥体尖端直径越小,空气旋转速度越快,气流中灰尘的分离及后续的过滤效果也就更好,同时,它的能量损耗也比双气旋技术更低,如此一来,便可将更多能量转换成吸力。

2011年推出的戴森DC47又采用了双层气旋分离技术(Two Tier Radial Cyclone Technology),在不增加吸尘器占地面积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锥体数量、减小锥体体积,加大分离效率,减少能耗。

新时代的家居清洁创新:始于需求,成于科技插图8

研发吸尘器时的图纸

气旋分离和吸力的平衡,一直是吸尘器产品研发中的一大难题:能量分多了给气旋分离器用于过滤,吸力就不足,反之亦然。因此,性能优越的气旋是无绳吸尘器“吸力无损耗”的关键,这意味着更多灰尘在达到滤网前,就已经被气旋分离,不容易堵塞滤网。

但是,一款好的吸尘器还不仅于此,它还需要匹配出色的整机密封过滤系统,防止从气旋中分离出的灰尘再次逃回空气中,避免二次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平衡难题,达到“吸得干净、过滤干净、吸力持久不减弱、易于维护”戴森一方面不断更新迭代气旋分离技术,另一方面直指问题的根源——提供能量的马达,来解决这一难题。戴森是业内为数不多自主研发和生产数码马达的科技公司,整个马达团队规模240人,过去20年来,已累计研发投入超 3.5 亿英镑。

新时代的家居清洁创新:始于需求,成于科技插图9

    戴森研发中心

居家清洁毕竟是一项体力活,因此,工具的重量影响着使用者的体验。轻量化,是戴森吸尘器不断追求的——但并非一味追求产品数字上的重量减轻,而牺牲吸力、过滤等关键性能,而是在保证性能基础上,追求更轻量的体验。

无论是气旋分离和吸力的平衡,还是重量与性能的平衡,单一目标的实现并非难事,但可贵的是追求多方面的平衡。可以说,戴森一直在超越自我。

除了吸尘器的关键技术以外,戴森也已累计在各类创新技术中投入25亿英镑,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英国都设有研发和测试中心,共有6000多名工程师和科学家,致力于持续研发固态电池、视觉系统、机器学习技术及人工智能方面的创新技术。

 新时代的家居清洁创新:始于需求,成于科技插图10 戴森研发中心

3月25日,戴森携全新机型亮相中国市场。新发布的V12 Detect Slim轻量无绳吸尘器和即将来袭的V15 Detect无绳吸尘器均搭载了这四项创新科技:激光探测功能、压电式声学传感器、 LCD液晶屏、防缠绕螺旋形吸头。前者主机仅重1.5kg ,是戴森迄今最强劲、最智能的轻量无绳吸尘器。后者可达到整机HEPA过滤级别并过滤99.97%小至0.1微米的颗粒物,还有全新防缠绕高扭矩地毯吸头方便地毯清洁,是戴森迄今最强劲、最智能的无绳吸尘器。

新时代的家居清洁创新:始于需求,成于科技插图11

戴森V12 Detect Slim无绳吸尘器

两款新机型均延续了戴森吸尘器一贯的强劲吸尘性能,搭配丰富的吸头配件能够轻松满足中国消费者的整屋深度清洁需求,助力打造健康舒适的居家环境。

随着居家环境更加多元化,以及消费者清洁需求的不断升级,未来,无绳吸尘器更需要在保证吸力强劲、吸力无损耗、密封过滤、易于维护的基础上,尝试向产品轻量化、提升续航、可视化清洁体验等方向努力,进一步加强用户体验。这对品牌的科技实力与研发功底,无疑是一场考验。而戴森,一直是这条路上的探路者。

(0)
上一篇 2021年3月25日 17:45
下一篇 2021年3月25日 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