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一切实践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与文化活动)在本质上看都是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发展、变化的。表现形式包括:价值创造、价值互联、价值传递、价值交换、价值使用等,复杂形式的价值运动最终都可以分解为若干层这样的价值网络,所有数字化经济现象都是由若干个这样的价值循环有机地组合而成回路。
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超强禀赋将渗透到人类经济社会的一切活动中。数字经济是高质量的信用经济,构建可信的价值网络是关键。在这个新世纪里,数字技术已成为一条链接万事万物的通道,以智能设备为载体,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人与人,人与物,万事万物相互连通的价值网络发展阶段。
数字化对于当代人类价值及其未来发展带来种种挑战。全球二维码扫一扫专利技术发明人徐蔚在他编著的《码链新大陆物格新经济》一书中,以严谨的科学思考和研究,阐述了他建构的码链体系的价值所在和度量方法。为数字化时代开创价值论研究的新视域,创建了一个领先全球的数字经济新生态体系,为提升我国和世界各国在数字化时代的科技软实力,为发展数字经济,权衡社会诚信找到了方向和方法。
码链体系的价值网络建构
在徐蔚创立的码链体系中,有一个新术语IOV,就是Internet of Value(价值互联网)的意思,具体是指运用开放系统网络互联参考模型构建价值互联网络系统。
“码链中的码”,是指每一次人类的社会化行为的数字化表现。码链则是由成亿过兆的码(二维码,多维码,隐形二维码等),共同构成的码链系统中处理和记录信息的系统。
二维码之间是通过点对点传输(P2P)的方式产生联系,再通过共识机制使得联系统一,从而生成独特的分布式信息机制。“链”是码链系统的精髓,链接才能产生价值。码链最伟大的地方就是:真正将所有的要素链接在一起,而不是互联网/区块链的那种作为串联数据流动的工具,只是算法算力,而没有了“人民”。所以说,码链是遵循“以人为本,道法自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数字化系统。再以共识的目标与环境,共同构筑成了一个完善的智慧码链系统,这就是为什么码链价值巨大,尤其是对人类社会价值巨大的原因。
徐蔚解析说,运用智慧码链系统构建价值网络的实施路径:是以“源、点、线、面、体、系、统”这七个层次创设一套可信机制,实现码链自身价值的创造与传递,以及创建和生成基于码链的价值互联网络(Internet of Value)。
让我们来看看徐蔚对这七个层次的逐一解析。
第一层“源”:运用码联网建立“信源机制”,建构“四维新世界”。
“源”,即数字人统一发码。这一层次强调人和宇宙的关系,通过定义数字(Digital)在新世界中让爱成为自由动力的源头。码链思想、以爱为源。该层次的功能是让每一个码都成为分布式价值网络端节点。
发码行正在通过数字人统一发码的运作,致力于从源头上为发展数字经济创造可信机制,推动构建诚信协作的码链信用机制以及分布式的经济节点,铺就人人都能用得起的全球价值网络基础设施,让信任变得更简单,同时也就有效化解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基于“资源”的数字人发码行为,是码链体系中价值产生的基础。在统一发码的过程中,PIT技术指明了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禀赋,包括数字人所在的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5w)等五重客观世界属性,我们定义为数字人的“芯性”。也正是这种特征为价值网络的创建创造“价值生产”的先天的孵化条件。
这种特征还能让物格场域与现实世界建立一一映射,通过直观观看物格数字地球的码链接入,使得物格具有“全球唯一性、行为可识别、场所可定位、交易可溯源”的特征。打破了互联网世界很难服务实体经济,无法属地化受益的魔咒。
第二层“点”:运用格联网建立“信标机制”,指明“当下在哪?”
“点”,即移动支付扫一扫,这一层次强调人和地球的关系,通过定义环境在场域端节点创造价值的自由动力。数字地球、锚定物格,该层次的功能是让每一个场域端都成为分布式价值网络端节点。
如果说过去,人类在土地上劳动,创造出价值,构建出了人类社会;那么在数化时代,转换为数字化的人类,通过在“物格数字土地”上扫码/链接,也创造出价值,从而构建成“数字经济”的整体。
在数字化时代,“物格”才是人类社会价值的锚定物,随着码链技术的应用,码链模型的新生态形成,物格所具有的价值在资源配置中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最终将终结互联网时代的“虚而不实”,迎来“通过信息资讯重构世界”的码链新大陆,物格新经济时代。能有效回答“人与地球的关系中,当事人在哪里?”这是物格的核心价值。
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在码链体系中建构的“物格数字地球”,不仅具备“数字地产”属性,还具备了“物联网域名”属性,更进一步,把“物格”看作一个个的细胞,通过“码链”链接起来,就是“神经元”属性。“物格数字地球”的推出,能够对“价值”进行锚定。
物格是在北斗卫星、5G的技术支持下,通过“移动终端扫一扫”的技术,通过“扫码链接”来标识人类的数字化行为,在数字人的价值创造场所与资源码5W行为相匹配的,具有地理位置唯一对应的标识物理空间网格,因此也是在产品及服务的发生地与环境场所建立信标机制。
第三层“线”:运用物联网建立“信使机制”,指明“该做什么?”
“线”,即统一商城价值链。这一层次强调人和物品的关系,通过定义行为在商品端节点创造价值的自由动力。碳基文明、创新发展,该层次的功能是让每一个商品端都成为分布式价值网络端节点。
据了解,码链体系从2004年开始研发至今,其初衷一直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扫一扫取代以鼠标点一点为接入口的传统互联网生态体系。徐蔚团队创新的物格价值链平台,正在为每一位消费者进行O2O和全渠道、全产业的整合。其通过二维码的唯一性,来为商品赋予全新数字身份,将移动支付与商品相融合,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大数据融合、产品整合、流量引入等方式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生态体系。
基于物联,“发码行”所倡导建构的统一商城价值链平台使用的是分布式网络,可以在每一个接入口共享和同步数据,由于其数据存储是分布式的,没有把所有的数据储存在同一个中心位置,因此人们不能在其中的一个点上改变什么。这就意味要同时访问所有的接入口,才能破解这个网络,而实现价值网接入的泛中心化,即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节点为中心实现接入。
此外,码链体系内部的资产,除了作为奖励使用的原生资产,大多数资产都是需要和现实世界相结合应用的资产。而在码链体系中徐蔚为资产上码提供了切实的工具,使得资产能够更有序更合规的在体系内运转。比如企业想将自己的商品上码,可以方便地创建商品二维码,并在侧后台管理、发行、分配自己的资产。
第四层“面”:运用互联网建立“信息机制”,指明“该如何做”。
“面”,即一体四商产业码。这一层次强调人和机器的关系,通过定义能力在设备端节点创造价值的自由动力。以人为本、协调发展,该层次的具体功能是让每一个设备端都成为分布式价值网络端节点。
徐蔚解析说,码链的扫码链接就是帮助人类构建从三维世界映射到四维世界的“数字人网络的世界”,体现“以人为本”的发明技术。
徐蔚指出,码链靠自身传递价值。从狭义上说,传统的货币仅仅是一个物理介质,可能是一张纸也可能是一枚硬币,你要想完成转账功能,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帮助。但是在码链体系中,所有的价值自身就是一个二维码,它既可以是价值的呈现,同时它又可以被再次传播分享,实现自身的价值传输,“流通传播,创造价值”。从广义上说,所有参与到码链体系里的角色,不管是生产商、物流商、服务商及消费商都在用各种方式传递码链的价值,并且在传递中实现自身利益的逻辑自洽,可以说这是一次“在数字经济时代”对“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一种提升,一种创新。
徐蔚还从系统的角度阐述了码链系统的价值。他说,价值链系统与产业码系统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价值链系统的“特定功能”是为了实现一种“理想中的价值传播方式”,而产业码系统的“特定功能”是成为一种“整合社会资源的解决方案”。
在码链生态体系的建设中,徐蔚力图打造能筛选岀创新者的生态体系在应用上。为此,徐蔚更加强调的是市场自发,不管是去中心化的交易平台,还是半中心化的撮合机制,在产业码参与的生态主体只需要关注好自己的分内工作,不需要考虑太多其他的因素,只要他们在创造价值,就能筛选岀来。而与现有的经济理论体系来对比,需要有企业家这个主体,需要垄断或掌握“稀缺资源”,无论是技能,还是信息;且需要不断“组织资源”,以形成某种“护城河”,来维持“垄断资本下的高利润”的这种模式对比,高下立判。
因此,码链数字经济生态体系中,从2018年开始在全国构建的“码链数字经济商学院”体系的路径,就是从理论与实践在践行,而2020年天作大成中涌现出来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名电产业码”,尽管是以大妈大叔为主力,但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已经在全国300个城市建立了700多个市级管理机构,150多万个个体代理机构,为构建遍布全国,可以重复利用的“交易商体系”,鼓舞了信心,树立了榜样,打下了基础。
正如名电码创始人山东的老市长冯继福先生在2020年北京举办的首届码链数字经济高峰论坛上发言,“作为有着42年党龄的老党员,在通过学习与践行码链的过程中,发现了“码链,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最有利的路径””。
又正如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让人们第一次对计算机有了视觉的感知,码链体系走向大规模商业落地也需要一些“视窗介质”,产业码是不同于传统电商平台的一种新的链式架构,它的特点是面向落地应用的易调用性和面向市场的自发调配属性,徐蔚期望大家通过这个“视窗”,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的价值循环。
第五层“体”:运用互联网建立“信念机制”,指明“心为什么”。
“体”,即物物交换交易所。这一层次强调人和社会的关系,通过定义价值观在人社端节点创造价值的自由动力。世界大同、绿色发展,该层次的功能是让每一个人社端都成为分布式价值网络端节点。
早在几百乃至几千年前,东西方社会就对理想社会形态有着看似不同但本质相近的描述。中国儒家提出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即“天下为公”——人人为公、各尽其力、各得其所、讲信修睦(《礼记.礼运》大同章)。而200多年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则总结了现代社会的基础一社会契约与社会公约,人们订立契约形成联合体,通过基于契约的合作以获得超越个体生存的更好结果。
几百年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变革,特别是过去二十年全世界范围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打破了网络各方信息不对称,例如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等,或者交易双方不可信等问题,形成了像电商、社交、内容等信息互联网商业模式,使得信息得以有效分享,并推动了信任在网络上的传递以及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加速了社会的飞速发展。然而,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深远变革才刚刚开始。现实世界中还有大量的资产以传统的方式存在,在复杂漫长的流转过程中仍然有太多效率低下的环节。例如,国际金融、贸易和物流的基础设施仍然是一个中心化封闭网络,依旧依赖大量纸质文件和人工审核来记录货物和资金的流动,不仅导致跨境合作的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还让交易信息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
第六层“系”:指运用智联网建立“信任机制”,指明“自我是谁?”
“系”,即文明指数提物权。这一层次强调人和精神的关系,通过定义身份在区块端节点创造价值的自由动力。天人合一、开放发展,该层次的功能是让每一个区块端都成为分布式价值网络端节点。
在这个体系中建构的“码链数字资产”,与以往的区块链数字货币的区别,在于“码链数字资产”是指利用“码链协议”为个性化背景的数字资产交易所,基于物权把控,以码链“智能二维码”为介质,将各行业产业链的合约转化为可分割、可交易、可转让、可兑换、可追踪的“智能合约”,形成在“码链”联盟内进行“物权交换”的“数字资产交易所”。码链专利技术的应用,创新性地利用消费者的订单,反向驱动互联网价值流通领域的各个环节,同时可以追溯并锁定各生产要素和利益链条之间的分配原理,让每一个消费者既可以锁定消费,也可参与投资增值,是分享经济的真正体现。“码链数字交易所”由资产申报、评审备案、诚信追溯、交易兑换四大体系组成,其记账单位是“特别提物权” (Special Goods_ Drawing Right,SGR),依据各企业、地区或国家等码链联盟缔约成员单位的资产数字化,进行体系内平衡经常贸易结算,一旦发生收支逆差,可用它向体系内成员换取其他数字资产,以偿付贸易收支逆差或偿还数字结算银行的贷款,并且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作国际储备。
“特别提物权”同时作为数字货币的载体与支付手段,使用码链技术发行的二维码实施扫码支付,可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特别提物权”的定值与市场流通的实物直接挂钩,码链联盟成员单位凭借“特别提物权”可以获得储备篮子中的任何一种货物以满足国际收支经常贸易的需求。由此使得“码链”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社会的诚信体系基础上,推进全球价值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帮助发展中国家依托自身资源优势,通过“码链”释放潜能,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在国际社会的贸易往来中,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不足、支付能力不强,政府PPP项目投融资困难以及跨境结算所遭遇的困境,增强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与对外支付、稳定本币汇率、提高对外融资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全球资源资产流动性,完成资源的有效配置,释放过剩产能,让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参与分享全球化各行业产业链分工的价值红利,避免成为全球化的受害者。
基于物权把控的SGR,以“物”为锚定物,即提物权的智能合约,既锁定物,又可拆分,且全过程可追踪。物格作为真实世界客观的物理存在,映射到虚拟世界作为数字资产的根,承载着人类社会活动的数字化管理,可以成为数字化人类社会的价值的锚定物。
而码链生态体系可以直接构建基于信息互联网上的价值网络。它天然具有的开放透明、不可篡改、对等互联、易于追溯等特性,可以对医疗票据、财税发票、电子合同、应收账款、贸易仓单等代表价值的资产进行可信的数字化连接,并记录它们在各方之间的流动、连接、权益分配的完整过程,大幅简化资产在传统流转环节中各方协同的摩擦,实现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度协同。这将大大促进跨机构的数据共享,前所未有地让人、设备、商业、企业与社会各方更高效地协同起来,降低各方的信任成本,大幅提高商业和社会运转的效率以及价值的流通。
随着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落地明朗化,也随着发码行“扫一扫专利”全球维权授权的推进,码链的扫码支付、数字资产及价值体系的普及,都将大大助推“DCEP/人民币全球化”。
第七层“统”:运用链联网建立“信用机制”指明“何去何从?”
“统”,即新大陆治理体系和监管规则。这一层次强调人和社会的关系,通过定义自我在人社端节点创造价值的自由动力。道法自然、共享发展,该层次的功能是让每一个映射端都成为分布式价值网络端节点。
有人说码链价值来源于大量的使用和交易,也有人说产业码价值来源于传播渠道。最初的码链没有在现实中锚定任何资产,但价值链的落地却让自身实现了从0到1的价值创造。不仅仅如此,码链体系还拓展了传统的货币功能,教科书告诉我们“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功能”,但是码链体系比传统的货币多了一个功能,叫作创造货币的功能。由于码链体系内涵了创造新的生态货币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传播价值获得代币。
在整个过程中,以码链为主的分布式网络实现了价值的有效传递,构建了新一代价值互联体系,使得许多变化正在发生并加速:银行、保险、投资等金融服务机构,正在大量的使用分布式网络进行跨境汇款、交易结算资产认证和保护,从而改变现有金融基础设施;物流公司通过货物的数字化,可以显著改善物流网络的可见度和预测性,大幅提高货品的安全性和服务自动化;制造业的应付账款可以成为可流转的数字化凭证,由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供应商、金融机构等多方见证,使得小微企业能够获得更便捷和高效的融资服务;码链生态网络能够实现电子合同、版权声明等文档的数字化全流程记录和监测,从而降低了证明电子证据有效性的难度,让法律维权成本更低;
这将大大提升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能力。通过商业基础设施的重塑,让可信价值和原有生产关系进行更好的结合,大大降低数据交易和交换的成本,并且与其他场景和技术相结合,可以完成许多之前认为难以完成的工作,催生一个迸发岀巨大能量的价值互联网。
最终,当价值互联网象信息互联网那样成为遍布全球的基础设施后,码链体系中的智能合约作为自动执行、开放透明的去中心化网络协议,将确保价值互联网的规则被可信的执行,并将带来一个新型契约时代——无论是个人与企业之间的金融、商业信用,还是个人与社会、机构与机构之间的新型信任,码链必将重塑现有生产力、生产资料与生产关系,形成了终极协同的未来数字经济。
徐蔚结合他的发明和创新展望说,码链新大陆、物格新经济体系能让上百亿人口、上千亿智能机器以及几十亿甚至上百或上千亿的智能合约自动化运行,包括人、企业、机器,都将重构新的生产关系。让信任象信息一样自由流转,由智能合约组成通证网络进而形成全球协同体,让未来数字经济进入高效、透明、对等协作时代,人类自然会出现人人为公、各尽其力、各得其所的新契约社会。由此实现数字人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数字经济的价值度量解构
数字经济中的这个价值网络需要起度量、立规矩、才能称权衡。
徐蔚以价值流通、价值的创造与传递,筛选出价值为论,解构了码链世界里,码链的价值创造、度量、应用以及建立价值循环的方法。
徐蔚解析说,码链自身创造价值,自身传递价值,它既是自我的创造者,也是自我的销售者。价值循环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价值创造:也就是承载资产上码。第二层是价值传递:在生态体系流通创新价值链机制。
徐蔚进一步解析说,码链是一个以二维码为基础单位所创建出的一套开放、复杂、互联的生态体系,定义了数字世界中资源、资本、资产、资治要素,给出了价值量度量的资产熵概念。
资产熵是结合“物理熵”和“信息熵”提出的一个概念。因为资产具备物理和信息的双重属性,资产首先是一个有物理载体的存在(即使是某项金融衍生品仍然能追溯其资产源头);资产又具备信息属性,只有具备一定信息认知的物理载体,才能称其为资产。一般而言,物理熵在增加的过程中,需要有更多的信息熵来规定资产,否则资产将变得不可捉摸进而丧失价值。同理,在物理熵减少的情况下,所需信息熵会变少。进一步,如果把资产的物理熵和信息熵分别作为纵轴和横轴,只考虑极端情况,在物理熵极大、信息熵极小的情况下,这个资产会混乱不堪,人们会降低对其的信任,最终资产会消亡。相反,在物理熵极小、信息熵极大的情况下,这个资产的确定性极强,但是人们难免会觉得这个资产太过繁琐、专业性太强,只具备文物般的研究价值。
徐蔚解构说,在资产与码链体系结合的过程中,物理熵是在变大的,有更多的流动和组合的可能性,但是码链体系的存在使得资产在物理熵增加的过程是可控的,同时一并增加的资产分类等信息使得信息熵也同步增多,使得资产能够保持有序和稳定。
对此,徐蔚进一步解构说,码链的价值网络应用,在于承载码上资产,维持资产熵。与价值链价值从0到1不同,在码链体系中,价值是从1到N的,首先,最初始的价值并非是凭空创造出来的,码链的价值来源于线上商品对线下商品的锚定,以及虚拟资产对于现实商品的锚定。这两个锚定,保障了现实世界的价值度量关系,而码链体系会更高效的支撑这一价值循环,现实世界的生产者和销售者,都可以在码链世界里找到映射,实际上,这就是商品上码的过程。
徐蔚先生期望,有更多伙伴能够加入这股全球化价值网络的浪潮,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带来的福祉,一起走向更加普惠的物联网世界、更加透明的互联网世界、更加可信的美好未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