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小组直播间”告别老师“独角戏”,师生间互视互联强化教学感知

1月27日开始,在作业帮上直播课的小学生们会发现,自己能听到同组其他小伙伴的声音了。而且老师也能直接听到小朋友的声音了。老师可以随机选一组孩子去听他们的发言。

这样的上课体验,直接对标了线下课堂。

“在线下课堂,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喊出来……我们就是要打造这种感觉。”1月25日,谈到即将升级的集体发言功能,作业帮小学产品负责人曹越说。

对应集体发言功能的产品经理张琴介绍,这次升级,也是基于孩子们的需求。2020年暑期的一次调研中,他们发现70%的小朋友想听到小伙伴的声音。

不过,让同学们能听到同组小伙伴的声音,从技术上,不是件容易的事。

虽然每个小组是6个人,但作业帮直播课每堂课可能是几千乃至几万人。“试想一下几万人同时在线开会”,作业帮流媒体客户端负责人曾建斌说,“噪音和回声是很大的问题”。

“但孩子们上课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张琴说。

集体发言升级,也是让线上体验更贴近线下课堂的一步。“你知道自己在一个集体中学习,老师能够关注到你,同学能够为你点赞加油。”曹越说,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怎么样才让他们觉得学习有趣呢?”

怎样让孩子们觉得上课有趣,是曹越他们一直在努力的一件事。集体发言升级,其实只是其中一个功能的实现。

在这之前,为了增强课堂的互动性,2020年1月的时候,作业帮就推出了小组直播间模式,让大班课实现了小班的体验。

 

大班分小组:来,选一个,苹果、草莓?

“如果不考虑成本,对于用户来说,最好的模式自然是名师一对一。”曹越说。但对于在线教育,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名师是稀缺的。

想要好的老师触及更多学生,在线教育能做的只能是大班模式。对于作业帮直播课,一堂课有几百几千乃至几万学生,都是很正常的。

而当一个老师面对太多学生,问题也凸显出来。老师顾不过来每个学生,而学生觉得老师不会注意到自己,可能会不认真听讲,尤其是小孩子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硬件”上,辅导老师应运而生。他们像班主任一样去跟进学生。

那软件上呢?作业帮是一家技术公司,怎样用技术的手段,包括AI的应用,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更有意思?

小学部产品经理聂靖骐回忆,大约2019年夏天的时候,大家讨论到直播形式“有些单调”。早期的直播课模式,是三分屏:老师,课件,聊天区。对于学生来说,同班的孩子可能就是聊天区的一个名字,存在感很低。

“我们在想,能不能像线下课堂一样,有同桌,有小组一起学习。大家就去调研,最后认为分组是个好的方法。”

曹越说,分组教学,在线下是一种常见的授课方式。例如小孩子们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完成作业。

更重要的,小组化会让大班课呈现出小班的体验。

让孩子们更多关注到自己的小组,让他们觉得老师在关注着自己和小组的小伙伴们。

图片8.jpg

 

分组这个“战略”定了。那么,策略上,那么多孩子一起上课,怎么分组?

目前的策略是对同一个辅导老师对应的孩子们进行分组,每6个人一组,每6组一个班。

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名字,例如芒果组,苹果组,草莓组。孩子上线以后,可以先选自己喜欢的小组,再一起进入课堂。

如果很喜欢自己的队友,大家又在差不多的时间上线,就可以一直组队了。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学习的场景,”曹越说,“有一些同伴,就跟线下一样。”

 

PK互动:发你个宝箱,内有小鱼

从2019年5月开始筹备,用时大半年,2020年1月的时候,小组直播间上线了。

小同学们突然发现,自己是有小组的人了,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答题,还可以跟同班其他小组PK“战绩”。

例如,课中的时候,老师会发题目让大家答。然后根据答题情况,每个孩子会获得“能量”,每个组会有个总能量。

“小组能量策略,我们大家一起也讨论了很久,就是怎么分配能量更公平”,聂靖骐说,比如公布成绩的时候,要不要把每个人的结果展示出来,“这样会不会对学生有伤害?”。

最终,结果展示的是每个孩子有没有完成这道题,而不是答对或答错。

“我们不希望组内是那种氛围:我答对了,你答错了,你拖了小组的后腿。”曹越说,这基于作业帮小学教育的理念,评判基于行为而不是结果。

在曹越看来,鼓励孩子作答这个行为,比鼓励孩子作答的结果,更为重要。“我们不强调做对,而是鼓励完成。”

最终的策略是,一个班6个小组,以小组的能量成绩进行排名,不同排名获得不同的“宝箱”。

曹越介绍,宝箱里是学分和小鱼。例如第一名是10个学分和5条小鱼。小鱼可以去喂雪球(小朋友们在作业帮的虚拟学习伙伴)。而学分,则可以用来“买”东西,比如在商城给雪球“买”衣服。

想给雪球买更多衣服,还有其他机会获得学分,比如“抢红包”。

在小组直播间,老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会发一次“红包”。红包里是学分,谁手快,抢得学分就多。

这个叫手速红包,聂靖骐说,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个互动。

无论什么互动方式,最终目的还是为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曹越说,课前红包帮孩子们集中注意力、打起精神,课中红包是老师“勾引”孩子们休息完继续回来上课,课后呢,则是孩子们完成了课程,发个包包奖励一下。

 

双向视频:嗨,别吃面了,好好听课

哎呦,我要坐直了——小组直播间上线后,在作业帮上课的小朋友们意识到,老师可以看到自己了。而此前,只是学生可以看到老师。

曹越介绍,双向视频,也就是学生和老师互相可以看到,是跟小组直播间一起上线的一个功能。目的也是让孩子们有小班体验,有线下课堂的体验,就是老师能关注到你。

而这个功能,对于老师讲课、老师跟学生的互动,也很重要。

图片9.jpg

 

更早的直播中,老师能看到的是孩子们的答题数据和聊天区,但感知不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状态。老师对着镜头讲课,知道镜头背后有很多学生但看不到,感觉更像一个人的表演。

“老师进入那个情景中,很可能自嗨。”曹越说,有可能老师觉得自己讲得很好,但其实孩子们呢,在干什么的都有。

能看到学生,会帮助老师根据学生的状态,实时对课堂进行调整。比如发现很多小面孔呈困惑状,老师会知道,这个点没讲明白,再换个方式讲一下。又比如,发现小朋友们走神,可以发个学分红包激励一下。

而知道老师能看到自己后,孩子们上课的行为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曹越说,比如学生上课时候吃饭,老师看到了,会说,那谁家孩子,不要吃面了。

小组直播上线后,曹越他们收到很多家长的反馈,说原来孩子可能一边吃东西一边上课,或者一边玩玩具一边上课,知道老师能看到自己后,他就会端正地坐着。

 

集体发言:想听到小伙伴的声音?满足

小组直播间上线半年后,曹越他们发现,同学们已经不满足于知道队友的名字,他们想听到彼此的声音。

“我们的问卷结果显示,70%左右的同学,希望能听到同学的声音。”产品经理张琴介绍。张琴后来具体跟进了这个功能的实现。

作业帮2020年暑期的一次小学用户问卷调查中,在近9000多份答卷里,73.84%的小同学说,希望听到同组同学的声音,20%左右的觉得都可以。

让孩子们互相听到对方的声音?小学部对应的产品、技术团队开会讨论。分歧很大,因为实现起来技术难度很高。

“这个功能的技术难点是,学生手机型号非常多。”作业帮流媒体客户端负责人曾建斌举了个例子:小组同学一起上课,老师叫同学们同时回答一个问题,如果其中一个同学的环境非常嘈杂,或者有个同学的设备有回音,声音就会全部传过来,其他同学都会听到。

技术和产品的同事,会开了一个又一个,在争执中磨合。

图片10.jpg

 

“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否能达到效果?什么时候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当时争论蛮久的。”张琴说,当时,技术上,作业帮正在切换成自研的ZRTC(实时通讯系统),并且这套自研技术的积累还不到一年,升级集体发言,确实难度很大。

但作为产品经理,直接面对小用户,张琴认为让孩子们能听到声音,是一定要做的。

“很多时候我们说的教育影响,是需要感知的,”张琴说,比如在同一空间,老师在你旁边,他会有感知的影响。但在线上,老师是在屏幕后,他对学生的影响效果就会打折扣,“这是在线教育的不足。这种不足,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手段去弥补。”

讨论的结果是,要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上课的体验一定是最重要的。

决定一并升级的,还有让老师也能听到孩子们的声音。之前,老师看到的孩子们的回答,是语音转换得到的文本。

这也是对线下课堂的模拟,曹越说,比如老师提一个问题,学生们一起回答,老师能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孩子们争先恐后喊出答案,就很有气氛,“很热烈”。

只是,老师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学生,如果学生那里有噪音和回声,会是什么体验?

曾建斌团队的挑战之旅开始了。

 

技术攻坚:小朋友,你那是什么机型

大约去年7月份,曾建斌团队开始了研发。随后不久,开始做灰度测试。

所谓灰度测试,也就是,选节课,试一试,当下什么效果,都有什么问题。

问题立即就来了。

曾建斌回忆,上测试课的老师说,太吵了;辅导老师也接到了学生的反馈,体验很差。他们立即就把灰度测试停了。

通过对学生们的设备监控,曾建斌他们发现,回声和噪音的问题“非常紧急”。

“比如6个学生上课,你的声音通过他的扬声器传出,又通过他的麦克风传到你”曾建斌举例说,“如果噪声没做(处理)好的话,6个人的声音相互循环……有的同学如果有特别嘈杂的声音也都回来了。”

此外,下沉的用户也意味着更加复杂的学习场景。例如有的学生,家里是卖菜的,他在菜市场上课。也有的同学,在工地上课。

“这些声音传到我们系统里,其他学生是能听到的。”曾建斌说,同组6个人,如果一个人传回噪音,就会对课堂的影响很大。

而每堂直播课可能是几千几万人,也就是几千几万个场景下的降噪。

曾建斌介绍,噪音和回音的消除,跟学生用的设备会直接关联。很多杂牌机,消起来很难。

“算法可以解决一个机型,另一个机型,但没有一个算法是可以解决所有机型的。”曾建斌说,毕竟市面上的机型太多了,尤其是那些小厂杂牌机。很难确切知道每个学生用的机型。

张琴说,作业帮有很多下沉用户,手机设备可能不好,噪音和回声的问题,就会更突出。而一个机型没做好降噪,可能一堂课就毁了。

曾建斌他们去找学生们使用的机型,把所有能找到都找了,找了几百款。调试,做适配,实在消不掉的,再想其他策略。

就这样,加班加点,一个多月。

“这个功能,我们非常谨慎。”曾建斌说,语音对在线课堂太重要了,“视频模糊点还能上课,声音听不好,这个课就上不下去了,就是事故了。”

最终,绝大多数机型都达到了80-90%的噪音回声消除,能满足正常上课的体验了。

 

了解用户:同学,最近学校可有趣事

1月27日功能升级,但技术团队的工作,并没有告一段落。

随着学生和老师去体验集体发言,更多的问题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噪音场景可能出现。

但不是所有的噪音都能消除。曾建斌介绍,“通用噪音”,比如办公场所,风扇的声音、空调声音,嗡嗡的声音这种可以处理掉。

但更多的噪音,是特定场景下的,需要专门去做处理。

而那些小厂杂牌机,或者学习机,对于工程师们,它可能是个永恒的挑战。

曾建斌说,他曾问业务的同事,能否建议有的学生去“升级设备”。同事说,那肯定不行,他在三四线、五六线城市,他就是这么个条件。

“那我们也不能放弃他们。不能说你手机不行就别上作业帮的课了。”曾建斌说。

用“棘手机型”的学生其实占比1%不到,但会占去曾建斌他们百分之六七十的时间。“但这1%的学生咱们也不能放弃啊”,曾建斌说。

在他看来,技术是在线教育的基础之一,如果技术服务不好,有再好的老师,学生的体验也可能受影响。

对于产品团队,每一个新功能上线之后,要去做用户回访,持续优化、迭代产品。

对标线下课堂,想要的目标效果达到什么程度了?张琴觉得,目前也就50%,后期还有50%去探索。

图片11.jpg

 

除了优化新上线的功能,张琴和同事们还要持续打造新的功能。核心,都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孩子们去说、去做。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孩子们上课的感受,产品经理们还会自己去体验当辅导老师,带班,跟小朋友们直接接触。

曹越还有自己的一个秘径:他会去一个软件上跟小朋友们一起上自习,上完自习,就去跟孩子们聊天,问问学校发生的的故事,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平时喜欢什么。

“学习这个事情,它不是一个单人的事情。”曹越喜欢“小伙伴一起学习”这个场景。

曹越也注意到,有学得好的小伙伴或者他们的父母,会互加微信,小朋友的友谊延伸到了在线课堂之外。

作业帮的大班课小组直播,无意中也引领了行业趋势。一年后,更多的公司也准备上类似功能。“挺有意思的,我们也没有想到。”曹越说。

不过,曹越他们已经在测试更多的直播模式了。

(0)
上一篇 2021年2月3日 15:13
下一篇 2021年2月3日 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