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全国多地新冠疫情反弹,国家倡导在工作地过年,严控交通,减少人员流动。
与此同时,有网友爆料,有医院要求本院的规培生春节期间留在医院值班,或限制出行。还有的地区,学硕大多已根据大学要求放假回家,然而医院出于各种考虑禁止规培中的专硕离校。
自2020年的疫情突发以后,很多规培生遭遇了不公平待遇,有的规培生在抗疫一线奋战,但是薪酬待遇完全无法跟正式员工相提并论,有的地区甚至克扣补贴甚至没有工资;还有的因为疫情耽误规培,需要延迟毕业,这直接影响了他们找工作,定好的医院可能去不了了,甚至面临违约的风险。
对比起规培的初衷,这让许多人不禁发问:规培到底是为了给培训基地的医院提供廉价劳动力,还是为了帮助医师快速成长?
丁香人才主办的「医管Talk」首期栏目里,丁香园副总裁、医院事业部负责人帅玉环就规培等人才培养问题向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何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陈秋生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主治医师贾俊君发问。
一、规培的初衷
我国推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制度的出发点是通过临床实践,广泛提高医学毕业生的临床水平,三年后可以立即上岗工作,独立开展临床诊断和治疗,以此缓解医学生就业压力,更是为国民健康事业输送合格的新生力量。
在这样的出发点下,借鉴了美国的“三步考试”制度的规培制度,2009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但直到2020年,才基本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需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长达11年的过渡期中,由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的规范化培训标准差异非常大,导致大量问题的出现。
二、规培到底是为了培养人才,还是提供廉价劳动力?
贾俊君从医生的角度首先肯定了规培的好处:规培过程中学习和见识了自己专科之外的很多的疾病,以及对各个科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规培后出门诊或者急诊,能够独当一面,比如看到腹痛症状时,就不会只想到是阑尾炎或者胆囊结石,有可能是肾结石,甚至有时候是宫外孕,只会看专科疾病引起的漏诊和误诊其实临床上并不少见,这些都是医疗纠纷的隐患。
并且规培过程,是工作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唯一一次比较系统的学习其他科室知识的机会。
另外,从非常私人的角度,规培是一次难得的积累人脉的机会。规培过程中会遇到各个科室的老师或者同事,在以后的会诊或者转科中,会非常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优势在程序复杂的大医院更加明显。
陈秋生书记也说到:从这几年的经验来看,医院来找我们推荐毕业生的时候,更加青睐技术好、能下临床的综合应用型人才。从培养结果上来看,规培满足了医院对临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规培过程中,如果能对其他科室的疾病知识和临床操作熟练地掌握,将会在找工作的时候非常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好医院格外青睐四证合一的医生。
三、规培的三大问题:待遇低、学不到东西、未来发展受限
待遇低是规培中讨论比较多的吐槽点,广东省人民医院何斌书记认同目前规培生的待遇确实过低的现状,他认为在目前中央财政的统一支持之下,还需要加大地方财政对规培生待遇的投入。并且现在地区之间、医院之间的规培生待遇相差非常大,这种不公平会加剧规培生的不满情绪。
何斌书记同时提到,规培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他们虽然承担了带教规培生的职责,但从教学能力上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优秀的老师。
另外,对教师队伍缺乏配套的激励措施,教师缺乏“获得感”甚至“存在感”——讲一个笑话,如果一个带教老师是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他的自我介绍一定会标明出来,但是鲜见有人会在自我介绍中标明“我是一个规培的导师”,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对于带教老师,没有任何的获得感,也没有额外的金钱激励,他们把这件事当成一种负担,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规培教师不愿意、不用心教。
规培生最为关注的未来职业发展路径,折射出来的是包括规培在内的医生培养制度还较为混乱,如学校教育阶段的学制设计。在现行的医生培养制度中,研究生培养、规培生规培、医生的职称晋升,单位人和社会人等等,这几者的穿插非常混乱,甚至许多医院管理者都觉得这是一笔糊涂账,更不要说置身其中的规培生本人。
这需要加强改革的系统性、全局性、协同性,政府教育、卫健委、人事、财政等多部门协同解决。
陈秋生书记作为医学院代表,每年都向医院输送大量毕业生,他的担忧更为实际:「事实上有的规培单位没有学位授予权限,规培完了以后学历都没办法解决。」
四、未来的医生培养出路何方?
何斌书记认为需要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思维来解决上述所涉及到的规培乃至整个医生培养中的问题,他呼吁国家政策制定者或者中国医师协会能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给出一个更清晰的指引,最终能厘清每一种培养路径对医生职业生涯的影响。
比如说一个本科生,规培以后的职业发展路径,或者是研究生的科研型,临床型还有现在的专业型,发展前景会有什么不同。
落地到未来的医生培养会走向什么方向,其实规培制度已经有所展示:综合性和应用性。疫情进一步激发了医院对掌握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人才的需求,而随着医学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对应用性的要求也被推到新的高度。
但目前来看,医疗人才培养规范化,还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