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化发展委员会来了。
数字化转型需要同路人。
10月22日,有着58年历史的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在杭州正式宣布筹建“数字化发展委员会”。
该委员会联合发起人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李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孟天广、一汽数字化部部长郭永峰、南航副总信息师黄文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CIO金和平、埃森哲大中华区企业技术创新事业部总裁俞毅等二十余位学界及产业界人士。
据介绍,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化发展委员会希望集合政、产、学、研各界力量,共同加强数字化技术与行业应用的交叉融合,推动数字化技术在行业的工程标杆实践,助力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跨越式发展,并培养面向不同行业的数字化复合型人才。
中国的数字化转型探索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现场景应用前,它已经悄然生长数十年。
1957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机诞生,这是中国在数字世界的第一次心跳。
1962年,中国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专业委员会成立。中国迈入技术理论的科学探索。
2019年12月,新冠病毒袭击全球,数字化成为应对疫情的主要手段。
如果说,口罩是人类在物理世界的一种反击,那么健康码就是人类在数字世界的武器之一。
疫情中,更多的企业则在狂风中开始了自救。生产制造型的企业开出自己的第一个网上店铺,银行开始在APP上发放贷款,政务系统数字化脚步也在加速。这是中国大多数企业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时刻。
世界从人和物的二元世界,向人、物、信息的三元空间转变。一场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转型。
“从地下到天空,数字化转型可以给制造业带来巨大价值。”会场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介绍。
例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离不开盾构机,数字技术可以提升盾构机的使用寿命,从而大幅度减少成本。中国原油消费量在2019年已达到6.96亿吨、原煤38.5亿吨,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原油原煤的开采和生产效率,可以节省大量成本并减少安全隐患。国产大飞机当前每年只能生产数十架,数字技术则能够带来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数字化转型不是信息技术颠覆传统产业,而是跨学科融合。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懂设计、制造、售后、销售等环节的人和懂数字技术的人合作,来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杨华勇说。
事实上,在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智能全球技术服务部总经理李津看来,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传统行业和数字化行业的概念,区别只在于用什么样的工具、什么样的技术和方式方法而已。
一切的企业,都有数字化的可能。但它需要一个桥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帮助企业联通当下和未来。
在逐步探索数字化的过程中,一个更大的问题涌现。过往的探索,都集中在不同的产学研领域,相对分散。而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在各个应用场景下的聚集和分布也是不平衡的。
在李津看来,数字化最大的概念,是帮助今天整个产业、社会、国家具备一些基本性的共同能力,为全社会带来数字新基建。
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化发展委员会,就将扮演汇集这些能力的角色。
“我们希望,今天彻底地拉通过去不同产业之间、不同学界之间、不同科研之间以及不同场景的应用案例。”李津认为,数字化转型正处于暴风雨前夜,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产业落地,需要工程化、产业化、人才布局等持续的努力。
在中国计算机学会下面,汇聚了全中国做信息技术的人,全中国所有的新的尝试都在其中,这是一片天然的土壤。
而最新成立的数字化发展委员会,被视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工程院”。这个“工程院”将用实践反哺产研并把产业的能力、场景、不同行业的人才、技术能力拉通,推动数字化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数字化不是要改变谁、颠覆谁,而是用新的工具、生产方式、生产力,提高社会的效率,包括管理、生产、生活,而最终受益的是全社会的人。”李津说,“数字化转型需要有同路人,每个人都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