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上海市老龄办和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8.12万人,占总人口的35.2%,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61.66万人,占总人口的24.6%。
上海老年人比例之高让很多人感到惊讶,但其实早在40年前上海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了20年——1979年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0.2%,达到国际老龄化社会标准。直到今天,上海都保持着中国内地“最老城市”的纪录。“最老城市”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崛起,康养就是其中一个。2016年国务院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于康养产业有一个预计,到2020年全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过8万亿,而到2030年该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而上海因其特殊的人口结构成为国内康养产业发展的“标杆城市”,众多康养企业在这里研发产品、开拓渠道,他们将上海视为企业发展的“福地”。从某种角度看,这形成了一种企业和产业互促发展的良性循环,随着互联网、数字化的兴起,上海也逐步迈入“数字康养”时代。“数字”康养吴政阳就是“数字康养”行业中的一员。2012年他创立上海米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希望用互联网技术改善就医流程。2015年他们研发的“医家”APP平台上线,这是一个垂直于医疗领域的社交软件,相当于“医用微信”。其一方对接社区医生另一方对接社区居民,居家老人可以通过APP向医生问诊咨询,社区医生也可以通过该平台管理照顾辖区内的老年人。该平台的问世和上海的老龄化社会有密切的关系。吴政阳原在国药控股工作,2006年他参与了上海基层卫生系统的一次大调整——一级地段医院改制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历此次改造后,他发现社区医疗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他对比中英两国社区医疗的差别,“英国人有健康问题会首先寻找家庭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到大医院就诊;而中国人则习惯于跳过社区医院直接去大医院问诊。”这种“直接找大医院问诊”的方式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一方面三甲医院的“大医生”资源被很多“轻症患者”占用,导致真正的“大病病人”无法及时就医,另一方面“社区医院”的医疗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为了缓和这一矛盾,2004年前后上海开始培训“全科医生”来充实基层医疗力量,全科医生具有综合性医疗知识,可以为居民提供全面医疗服务。培训完成后,全科医生被分配到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家庭医生”。rId5(家庭全科医生(GP)的地位和价值)2010年,上海宣布“推行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每位“家庭医生”管理2000—3000人,最终实现1万名家庭医生覆盖全上海3000万人口,并逐步实行家庭医生首诊制。但这个计划并不容易实现,其中一个难点在于“效率”——一个医生很难覆盖3000个居民。吴政阳希望他们的“医家APP”可以提高这种效率,通过远程问诊节约患者和医生的时间,扩大家庭医生的“覆盖人群”。于此对应,该APP也帮助家庭医生提高收入,这相当于家庭医生的“增值服务”平台,以出诊费为例,在“医家”平台上,上海本地的出诊费每次约200元。“上海家庭医生最多的一个月收入增加了上万元,少的2000元。”到2019年底,“医家”APP覆盖了全国1万多家社区医院,4万多个医生,400多万社区居民,上海的家庭医生80-90%都使用了医家平台,这也是全国医生群体中使用该平台比例最高的城市。吴政阳说,选择在上海创业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上海是“中国最老的城市”,老年人比例高市场大;另一方面,上海老年人智能手机的使用率比较高,这降低了他们产品的推广难度。康养产业的桥头堡除了吴政阳外,上海还有一大批人在为“数字康养、科技康养”的未来而奋斗,江晓隽就是其中一个。2018年,江晓隽和同事们一起创立了上海第一个专注于康养产业的团队——SCP小咖云,并运营了上海市第一个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两年中他们吸引了1万多家会员企业入驻园区和平台,其中既有像“米喜医家”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也有从事人工智能研发的硬件公司,还有研发新型材料的科技公司。rId5在上海民政部门的指导下,SCP小咖云在国家会展中心(进博会主会场)开设了上海第一个康复辅助器具应用场景展示馆,将国内知名的康养产品纳入馆内展示。进博会期间该馆成为展示国内康养产业的重要窗口,这为康养产业的许多创业者提供了机会。郑国超就是其中代表,他花了两年时间研发出一种“融合纳米材料和离分子聚合的高性能止滑材料”该材料防滑技术指标达欧洲标准的2倍多,将其用于鞋底后,可以做出“在撒了油的玻璃面上行走而不打滑”的鞋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跌倒一次或多次的老人不少于30%。以中国2.5亿老人计算,每年跌倒的老人将超过7000万人次,虽然老人跌倒并非都由于滑倒,但滑倒是最主要的原因。材料研发成功后,郑国超成立“安宝乐”鞋业,专门生产“止滑鞋”,该产品深受老年用户喜爱,成立一年半安宝乐的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
和吴政阳一样,创业伊始郑国超就将目光瞄准了上海。“在康养产业中,上海处于领头羊的位置。”郑国超说,上海是一个国际都市,那些新产品、新概念、新模式如果能在上海“跑通”那么全国都可能“跑通”。“上海像一个桥头堡,在这里做好了我就可以去全国其他地方复制。”郑国超做过对比“北京零售业不如上海,而深圳没有这么多老年人。”值得欣喜的是,康养还是一个蓝海市场——它在中国刚刚起步。毕马威发布的一份名为《康复医疗趋势引领新蓝海》的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人均康复医疗消费约为5.5美元,远低于同年美国人均康复花费54美元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的康复医疗支出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显然在这个蓝海市场中,上海扮演着重要角色。上海在197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度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弱点”,但随着全国逐步迈进老龄化社会,上海这个全中国“最老的城市”反而成为整个产业的先行者,被越来越多的康养产业创业者当做桥头堡和试金石。在数字康养、互联网康养的推助下,上海或将成为中国最先实现“智慧康养”的城市。“和其他城市相比,上海老人的智能手机使用率高,拥抱互联网的速度也最快,所以他们能最先享受到‘数字康养’带来的便利,而我们也在创业中感受到上海是一个组织供给资源能力很强的城市,这种能力将为这个产业带来更多积极的变化。”吴政阳说,其实不是他选择了上海,而是市场和产业选择了上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