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被誉为“龙头企业”的海底捞,也有一颗布局“小而美”市场的心。
近日,据媒体报道,海底捞继开设快餐品牌“十八汆”后,再度加码快餐赛道,于成都地区开设新店“捞派有面儿”。
与十八汆主打“好吃不贵”一般,捞派有面儿店内产品同样具备价格优势。速途网根据捞派有面儿官方公众号推荐的产品信息发现,一碗面最高价格为12.99元,而在公众号自提栏中,产品价格已经被更新,一碗大份豌杂面价格为7.99元,也是店内价格最高的一款面。
从十八汆到捞派有面儿,可以认为,海底捞正基于当地口味而不断探索自己在快餐尤其是面食之上的可能性。
这样的举措,与去年11月海底捞宣布拟收购“Hao Noodle”,并表示“后者业务与集团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并符合集团的战略方向及发展计划”恰恰相同。海底捞当时还提出,收购一经落实,将是海底捞扩大及多元化其业务及活动的又一举措。
对于多元化业务的探索,与海底捞近年来的业绩有关。即使被誉为“火锅龙头企业”,但随着火锅赛道愈发拥挤,海底捞也不可避免的面临“业绩天花板”一说。
今年三月,海底捞发布2019年全年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公司2019年收入达265.56亿元,同比增长56.5%;归母净利润23.45亿元,同比增长42.5%。
然而在关键数据上,海底捞的整体翻台率从2018年的5次/天下降为4.8次/天,其中一线、二线城市翻台率分别从5.1次/天、5.3次/天下降至4.7次/天、4.9次/天。海底捞同店销售增长率在一二线城市出现负增长,其中,二线城市下降1.9%。
在海底捞的财报中,快速增长的门店数量为海底捞带来了业务增长的可能性。但受限于疫情,海底捞不得不停下扩张的脚步,并承受来自门店无法正常营业、翻台率下降等因素对业绩造成的影响。中金报告称,由于新冠疫情给公司带来短期压力,将海底捞2020年净利润预测下调58%。
为改善经营现状,海底捞也曾试图通过涨价的方式来提高客单价从而改善业绩数据,然而这一举措很快便引发争议,不得不以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出面道歉,并宣布菜品恢复节前价格告终。
在涨价道路行不通后,海底捞不得不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开发门店新品以及探索新业务上来,从而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速途网获悉,海底捞已于近日上线文创周边,或许也是为业绩增长而进行的努力。
而探索快餐式的“小而美”品牌,则是海底捞的另一项重点,甚至被认为“传统面馆赋予海底捞式管理,将孕育新的生机”。以至于孵化许久的十八汆品牌曝光度刚刚得到提升,捞派有面儿便迅速被推出,难免会给人以海底捞将加速在快餐领域尤其是面食市场的发展。
对于海底捞来说,发力快餐市场显然有不小的可行性。一方面,快餐一直被认为是高频和刚需领域,并且门槛低、易于复制从而形成规模化经营,海底捞多年以来在火锅连锁企业之上的经验,尤其是供应链之上的发力,能够针对当下快餐店卫生难保证等痛点做出改变,并成为其发力快餐市场的优势所在。
另一方面,尽管财报显示,海底捞的同店销售增长率在一二线城市出现负增长,但三线及以下城市却增长了8.3%。这意味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海底捞依然拥有广阔的市场。
此前,同样经历过涨价争议的喜茶,基于现有品牌推出子品牌“喜小茶”,并将定价区间选择为11-16元,一定程度上也是希望通过差异化布局来进入更多市场。随着海底捞以颇具性价比的快餐品牌、并赋予海底捞式服务以发力三线及以下市场,这一市场或许会反馈给海底捞不一样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捞近年来在技术尤其是自动化上的发力,让新品牌十八汆更倾向于自动化服务。在顾客自助就餐外,也采用了机器煮面的形式,从而减少人工成本的投入。有媒体在探店后表示,形式和海底捞此前推出的无人餐厅类似。
但时至今日,海底捞的无人餐厅更像是一场技术性展示,尚未全面发展开来。一直被认为没有快餐基因的海底捞,能否将自己的智慧技术为快餐品牌所用也为速途网所好奇。
海底捞式服务+快餐品牌,究竟是一场快餐领域的变革还是“水土不服”的遗憾,只能让时间来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