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华国际学校CTO陈瑞玲:对于未来我有使命感,疫情只是催化剂

【学校&人物名片

耀中耀华国际教育机构是立足香港的全球教育先驱,自1932年创校至今,一直为香港、中国内地乃至世界创造教育新范式。

耀中及耀华网络庞大,目前集团旗下拥有超过30所学校,学段从幼儿园到大学。覆盖香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青岛、烟台、桐乡、日照、美国硅谷、英国萨默塞特等区域,为全球过万名学生提供优质教育。

首席技术官陈瑞玲( Joyce Chen),目前负责管理集团旗下30多所学校的信息技术平台。

成功的学习者能够适应任何环境,也能将任何环境变成学习场景

一天上午,广州耀华国际教育学校十年级的学生们准备上中文课。同学们点击进入线上教学平台 ClassIn 界面,只见背景板图片上有一个“辩”字,正反双方八个辩席的小视窗整齐地分列于屏幕两侧,他们即将讨论的题目是:钻石公主号的乘客应不应该在船上隔离。

这是关于疫情热点问题的头脑风暴,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性都很高。课前,他们自主翻阅大量报道,从纷繁海量的国内外时事新闻里寻找出富有争议性的话题。

一名学生说:“这个辩题最吸引我的是,往往在这种需要牺牲一部分人才能保全另一部分人的时候,你才能更清楚地看到人与人之间很奇妙的相处方式。当你相对安全,可能会觉得别人很矫情。但随着讨论深入,我们就会辩证思考。我会去想,其实他这么说也有依据和道理。”

辩论开始,江莹老师只需负责控场,正反双方唇枪舌战,却又不时爆发出笑声。

对于浙江省桐乡耀华七年级学生家长而言,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ClassIn上的体育课。孩子跳得很起劲儿,下了课依然特别开心。他们看到校长叶天有参与带教体育,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温馨。

没想到耀华反应那么迅速;上网课后,孩子的作息更规律了;和朋友的孩子正在上的网课相比,我们的网课质量太高了……陈瑞玲收到很多家长的正面反馈。作为加入耀华大家庭7年多的首席技术官,她当然鼓励师生能拥抱科技和适应新形态的教学活动。她深知,推行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就不能把学习活动仅仅限制在教室里,学习场景肯定是多元化的。一个成功的学习者应该适应任何学习环境,也能将任何环境变成学习的场景。

疫情打破了惯常的平静,一场超大规模的学习环境的迁移,和学习场景的拓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耀华既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所有人的努力,只为孩子能有一张安静的书桌

陈瑞玲忘不了1月21日。当电视上香港特区政府将疫情响应级别提到三级(最高级别),学校即将面临停课,耀华启动应急预案,高层会议开始讨论闭校和线上教学事宜。

协调各校区IT部门以及供应商准备线上教学,她彻夜未眠。

次日,全体校长线上会,陈瑞玲对大家如实相告:目前我们手上有什么资源,初步估计可以怎样使用。

考虑到全国转去线上学习的学校数量之巨,加上耀华自己的校区也不是小数目,资源分配恐难均衡,保险起见,她选出包括ClassIn在内的4个线上教学平台。

连夜联系ClassIn,陈瑞玲很直率:“我说现在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先把校长的培训做好,如果校长看不见你们的亮点,用不好你们的产品,你们就失去后面的机会了。”

ClassIn为保质量宁愿牺牲数量,坦承自己在短期内能力有限,只能帮耀华担负几个校区的教学工作,不能再多。陈瑞玲听罢反而更放心,“这是为客户负责的精神,说清楚,客户可以理解。”

ClassIn针对校长的产品演示,她参与策划、筹备,把握内容。该用什么术语,该讲什么例子,什么话应该避免,都给出了建议。

耀华外教多,她提议一定要有外教课的案例演示,最终ClassIn的一位外籍员工,同时也是一名教师完成了这部分内容。这种与校方在“教学”语境里的平等对话,把推销产品的意味降到最低。“我还一再叮嘱他们,千万不要卡,千万不要卡!”

此时已经很难说清是谁在帮谁了。是大家在并肩携手共度难关。

从校长们的普遍反应来看,ClassIn的演示很有说服力。上午培训完,下午就有校长打电话给陈瑞玲,问接下去可以怎样推进ClassIn在校内的使用。

30多个校区,每个校区都有IT部,首席技术官相当于总规划师,要指挥的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以当时的形势,没有人说得准事态会如何发展,更无法预期战役的结果。千头万绪都要一一落实,陈瑞玲的方案是树立标杆,化整为零。

校长的下一层级是主任。她主张把对新生事物有兴趣、愿意花时间学习的人纳入前期培训队伍里,再由他们去带动更多人。

“总裁、我和校长开会,一个一个校区过,每个校区一小时起。校长带着老师做ClassIn线上课的展示,我们提问,他们答辩。借此来考察各校对于ClassIn的掌握情况以及授课质量,给出改进建议。不合格的校区,一周后‘补考’。”务必要让校长知道管理层的决心,要把高标准树起来。思想统一了,有执行力的校长接棒,再给老师做工作。

与此同时,校长用调查问卷摸排老师使用线上教学工具的行为习惯,对于一时不能适应的老师,学校提供更多辅导和技术支持。校长召集会议时,有意多使用ClassIn的会议室,帮助老师养成使用习惯。

动作快、积极性高的校长给家长逐个打电话,就上网课一事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心声。有的家庭有两个孩子需要上网课,爸妈要网上办公,保姆又没在,校方能够理解这些家庭的具体困难,包容家长的情绪。事后总结起来,凡是校长和家长亲自电话沟通过的校区,家长们的配合度都很高。

那段日子里,陈瑞玲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

一天大大小小的网络会议好几个,数十个微信群聊,滚动的信息和电子邮件……校长、校办、校务部、IT部,都在没日没夜连轴转。“心静不下来,总在想哪儿还有问题,怎么解决问题,睡不踏实。”

越是危难的时候,越需要冷静、理智、互助、团结。

IT部门同事在春节期间紧急回到岗位上搭建平台,设置全校的账号。一个校区的校办、IT、市场、人事等等部门的同事组成一支紧急排课小队,在短短两天内,将四千多个课节人手一条一条地搬运到 ClassIn上。很多课程是混合班级,还有分层教学,高年级选课还是走班制,输入完毕后反复筛查,红着眼睛熬到夜深。

使用新平台也会带来培训的压力。资料的编写、翻译、录制、上传、派发,无一不耗费时间精力,有教学部门的老师主动帮忙,制作了几十页的详尽攻略。

ClassIn客服人手紧张,陈瑞玲的解决方案注重合理分工。各校IT人员、校长、主任、ClassIn客服和她建一个大群,一般的问题各校IT人员在基层消化掉,实在解决不了,反映到这个大群。

她还要求IT人员在上课时必须就位,家长有问题及时解答,不把这块工作加给老师,好让老师专注教学内容。

而面向老师的的调查问卷,在开课之后仍然以每周或每两周一次的频率继续保持着。沟通,理解,协助,反复进行。

“能够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把线上教学组织起来,井然有序,是所有人竭诚合作的结果,我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大家都想为防疫工作出一份力,尽一份心。”陈瑞玲功不自居,一再强调团队的力量。直到现在,线上教学平稳进行,她和同事们周末还在加班。

迎接未来,预则立,不预则废

讲起这几个月的经历,感觉得出陈瑞玲的心态很正面。她说,艰难时刻,ClassIn的支持弥足珍贵。多少次夜里紧急联络,回复都很及时,敬业精神在她心目中是数一数二的。华南地区的网络连接有些问题,沟通之后也改善了。“ClassIn能起多大作用,我尽量去用好它,减少老师和家长的工作量。但是不可能把全部的担子压在一个供应商身上。它强在哪儿,弱在哪儿,我如何去补位,这是我需要考虑的。家长能看到我们用心,我们能看到ClassIn用心,这就够了。”

ClassIn的观课功能和强互动性,是她最赞赏的。

为了从宏观把控课程状态,保证课程质量,耀华有专门的课程部门和校长使用这个功能去观摩课程,看到问题及时调整。这个功能每60秒刷新一次,“观察者”进入课堂是不惊动老师的。

互动性方面,陈瑞玲记得,ClassIn第一次给各区校长做培训,一位校长抢答正确,赢得奖杯,像个孩子似的开心得不行。求胜心、成就感、渴望鼓励,这些因素能够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效率,与年龄无关。ClassIn的互动功能正是善用了人的这种心理需要。

她还举了戏剧课的例子。老师把教室布置成舞台,在ClassIn上把同学“请上台”表演,给学生制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虽然是学习计算机专业出身,陈瑞玲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技术狂人。在通讯业风生水起十余载,年龄和阅历到了一定火候。终于有一天,她开始重新思索自己下一步的人生方向和事业方向,“养老和教育,这二者是我钟爱的。”

一个契机,把她和版块足够大、施展空间足够大的耀中耀华国际学校连到一起。

除了设备、网络架接、安全级别、系统设置,乃至和此次疫情相关的线上教学、人脸识别、体温测量、线上心理咨询、大数据整合,陈瑞玲想的更多的是“未来”。

软件的功能是锦上添花,终究不能取代老师的内功。推动教育进程的始终是人,不是机器。

重点不在教学生使用某一个软件这一简单层面上,而是要让学生成为有科技素养的人,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陈瑞玲想通过运用科技来革新教育,帮助师生突破地域、跨越时空,不受限制地学习。

耀华从幼儿园到大学30多个校区,师资庞大,体系完整,做好资源整合和共享,才是真正的“与科技结盟”。

这次她注意到,同样的ClassIn,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运用功力。要做到对着电脑声情并茂、不断挑动学生的兴奋点,不是将网络资源七拼八凑,而是建立内在逻辑、自然而然地输出干货,并不容易做到。“我用不同的系统完善线上教学。我有另外一个系统架资源库,及时分享优秀的讲课案例。对网课不擅长的老师也不必一个人使蛮力,到上面有样学样。”

既然师生、家长已经对线上课程有了一定的接受度,日后能不能做跨区域、跨校的课程分享,给优秀的老师更多机会,给学生更多养分,从管理角度也是促进老师内部良性竞争、相互学习呢?

答案是肯定的。

耀中耀华在香港有大学,内地大学也在筹备中。初创阶段,身在各地的教授飞来飞去比较麻烦,正好适用于线上教学。

早在七年前,耀中耀华使用过视频会议系统做远程教学,有些老师用不惯,推广受阻。国家的网络建设,南北互通,各方面条件都不充分。不过陈瑞玲没有徘徊不前,这两年她一直在物色好的产品,找寻机会,做长线规划。

“现在,孩子一出生就在有手机、平板的环境里,AI革命迟早会发生,教育行业要早做准备还是晚做准备?如何结合当下的时代趋势,配合国家方向及规范,让科技为教育创造更大价值?我有这个使命感,疫情起了催化作用,在几个月里撼动了大家本来可能需要两三年内逐渐转变的观念和习惯。”

不止是解决疫情需求,意欲部署未来的耀华拥有另一种眼光:让技术为我所用。不做在线教育的狂热鼓吹者,但一定是“未来教育”的积极思考者和践行者。

(0)
上一篇 2020年5月8日 13:17
下一篇 2020年5月8日 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