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互联网行业将产生哪些新变化?企业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下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4月10日举办的2020腾讯T+HR峰会上,腾讯投资管理合伙人、腾讯公司副总裁李朝晖分享了他对后疫情时代的看法。他提到,线上线下的进一步融合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将是大势所趋,出于企业对效率提升的“刚需”,企业服务将迎来春天;医疗健康、文娱产业、教育也有望突破原有天花板,迎来新的行业发展机会。此外,不少行业可能出现新一轮的整合机会。
To B领域“破”局
李朝晖认为,疫情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不太一样,目前市场尚处于相对稳固状态,全球经济流动性仍在比较合理范围内。
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可能会由外向型进一步转向内需型,进而刺激产业链全面升级。其中,中国消费品牌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趋势。以消费升级为例,不论北上广深等高线城市,还是四五线下沉市场,横跨不同消费群体都有强烈升级需求。
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将成为各行各业新趋势。它不仅来自于对更高毛利,更高效率的追求,更是关乎产业链的安全。因此,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长期需求,更是短期亟待落地的方向。
另一方面,全社会将转向对效率的提升,这为企业服务带来发展机会。在美国,To B投资在VC/PE投资中基本占到半壁江山;而在中国,To B投资相对于To C投资来说只占很小一部分,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尚需时日。
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很多大型企业包括银行、电信等国企以及头部民营企业都开始采购更多的企业服务,以此提升运营和服务的效率。
伴随以上变化,未来,第三产业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在这个过程之中,互联网、O2O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连接起不同行业,使产业整体结构充分地信息化,从而达到效率上的提升。
新消费心理“变”局
不仅是To B领域的破局,在后疫情时代,To C领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参考汶川地震后的情况,疫情过后消费者可能会更加关注自身的生活质量,医疗、保障、旅游、养老等行业可能获得机会。
同时, “宅经济”有望变得流行。在疫情隔离期间,人们体验到了更多的外部化服务,比如送菜上门、外卖等等,消费心理认知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线上化娱乐内容满足了宅家的需求,微信、QQ等虚拟社交可能会进一步替代真实社交,人们对社交关系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长短视频、游戏等文娱产业获得了出圈拓展机会,用户规模、使用时长和活跃度均有较大提升。
最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劳动力结构变化,大量人群会产生技能提升、甚至重头学起的需求,因此教育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另外私营教育机构的发展也与公立学校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后疫情时代企业的新生存法则
对于后疫情时代企业生存法则,李朝晖给出了三点建议:
1、快速判断、调整策略
第一,认清自己所在的位置和所受到的影响;第二,需要相对客观、理性的判断;第三,需要能够坚决地付诸于行动。一旦决定了要做,就应该非常坚决地去做。
企业需要首先判断自己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正向还是负向,主要是受益还是受到了冲击。对于受益的企业,更多思考如何能够抓住机会,获取客户。对于受挫的企业,首先是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2、更重视人才投入和组织进化
在未来二三十年的经济发展里,“人”可能会成为更特殊、更稀缺的生产要素;随着内需和企业效率的提升,企业在人才投入方面所带来的改变将更为显著,尤其是在核心人才方面。
而像互联网这类信息充分对称的平台,个体将能够发挥更大价值。比如疫情期间,相比传统企业,互联网科技公司更有优势开展远程、灵活的组织协作。
3、拥抱变化,强者恒强
疫情也是促进行业重新洗牌的过程,一方面是短期压力下需求的萎缩,另一方面是激烈的行业竞争和进一步整合,很多企业可能会经历非常痛苦的过程。
在后疫情时代,将上演强者效应,最终可能产生一些更大规模,更具技术优势和团队人才优势的超大型公司,这样的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更长期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