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9年,三星过得并不算太平,尤其在中国,不仅手机仍然没能摆脱“others”阵营,同时在国内市场大幅收窄手机销售渠道,不少经销商开始选择代理国产品牌手机。
图片来源:中国三星 官方微博
另一方面,2019年,三星先后关闭了在惠州与昆山的工厂,开始转战劳动力更加低廉的印度与越南,告别了“中国制造”。
受此影响,三星电子在近期发布的第四季度业绩指引中显示,季度运营利润将减少34%至60.9亿美元;年利润减少53%至240亿美元,不仅创下了2015年以来最低,也是近10年来最大降幅。
昔日的巨头,并没有走向强者愈强的结局,而是同样迎来了艰难的冬天,不仅让人嘘唏。
消费者市场增长放缓,区别对待用户引质疑
对于三星电子来说,其核心业务可分为C端与B端,C端主要为手机、家电等方面的业务;而B端则是面板、芯片、存储器、传感器等半导体技术。
在手机领域,面对全球智能手机饱和度到达临界点,市场研究公司IDC预测2019年,全球手机市场将继续呈现萎缩趋势,仅有少数国家与地区市场保持增长,整体出货量预计下跌2.2%。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各国5G纷纷开启商用,这对于身为韩国企业的三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了“天时”之利,为三星在去年二、三季度分别带来了同比增长。
然而,在销量增长的同时,三星手机在中国的增长业务仍难见起色,一方面来自于中国手机市场竞争的空前激烈,各家纷纷在年底推出5G手机,三星的“天时”优势,逐渐被国产品牌的“地利”快速追赶。
另一方面,三星电子在手机硬件方面针对中国地区的区别对待,也成为影响销量的原因。国行版的三星Note10+(5G)发售后,不少网友在拆机中发现国行版取消了毫米波(mmw)天线,相比国际版缺少了毫米波频段的支持。虽然国内5G主要采用Sub-6波段,尚未重点部署毫米波,但国行版的“功能缺失”,部分消费者仍然表示可惜。
而在家电市场,由于三星在彩电、冰箱等家电领域,采取面向高端市场的定位,虽然保证了一定利润率,但在销量方面却表现平平,整体销量与销售额均出现了下滑趋势。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三星在电视及家电业务利润为5500亿韩元,同比下降1.8%。
半导体产业竞争加剧,日韩摩擦引发震荡
虽然在消费市场,三星电子的整体表现并无太大波动,但在企业市场的波动,成为了三星电子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
其中下滑最为明显的,是三星电子的芯片业务。2019年,随着日韩贸易摩擦的加剧,7月1日,日本政府宣布将对韩国实施严格的半导体出口限制,控管用于制造手机屏幕、OLED面板的三种化学原料的采购合约。受此影响,2019年第三季度,三星电子芯片业务营业利润3.05万亿韩元,同比下降78%。
除了芯片业务外,受到市场需求低迷、价格下跌的影响,2018年底以来,内存芯片行业也呈现出疲态,数据显示,2019年DRAM平均价格同比下降15%至20%,NAND闪存价格下降近30%。对此,三星曾对可能存在的产能过剩做出预警,为了阻止内存价格下滑将采取措施,如资本支出将下滑8%,其中DRAM内存投资减少20%。
唯一为三星带来增长的,是随着2019年折叠屏手机这一“新物种”的出现,带来了OLED面板、尤其是柔性OLED面板的销售增长。然而在面对国内面板行业柔性面板行业的崛起,BOE、维信诺、深天马等面板厂商纷纷与手机厂商合作,共同推动OLED面板产业的崛起,三星在OLED面板的领先地位正逐步受到挑战。
裁员关厂之下,复苏之路仍漫长
事实上,面对2019年的颓势,三星表现出了强烈的复苏愿望。但想要重获增长,仍然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业务发展规律。
虽然在半导体供应链方面仍然与国内厂商表现出紧密合作的姿势,但随着裁员关厂、生产线的大量移出中国,一方面意味着将脱离国内健全的半导体产业链、以及销售渠道,转而追求更低的劳动力市场,并不利于产品品质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销量权重下降,三星可能将步LG、索尼手机的后尘,减少针对于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工作,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的竞争力,甚至导致完全退出中国市场。
受此影响,三星的消费者业务或将继续面临萎缩,而在企业合作方面,面对国内面板、存储、芯片等产业的兴起,国内例如华为等硬件生产企业,越来越多开始转而采用国内供应链的元件,三星所面临的挑战仍然艰巨。
图片来源:中国三星 官方微博
而随着5G通讯技术的到来,新的硬件形态开始逐渐成为行业共同探索的课题。三星还可以通过推出折叠屏手机、旋转屏彩电、智能穿戴等新形态产品的同时,一方面获取消费电子市场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炫技式”创新,为其上游半导体供应链的产品力进行宣传,以争取增长的可能。
但对于三星电子来说,“复苏”两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面向消费者市场,需要更为平等地对待不同地区市场的产品,而不是空喊“致力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才有可能度过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同时,还要针对技术、针对产品进行更多的投入与试错。就像折叠屏幕手机一样,究竟何时才能真正走向主流,目前整个行业都很难给出确切的时间表。对于三星来说,依靠“炫技”创新,究竟能掀起市场多大的波澜,前景仍然不算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