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新零售概念正值火热的2017年出现了一批披着“互联网”外衣的便利店,便利蜂、猩便利、苏宁小店等成为这其中的代表。时至今日,猩便利没有选择极速扩张,追求精细化运营,苏宁小店则是在全国疯狂开店,目前已经是中国第四大便利店,而便利蜂的发展速度则显得相对平稳,最近便利蜂宣布了未来三年的门店目标将上调至1万家。
在速途网对便利蜂的长期观察中,我们发现,其门店所承载的功能不断推陈出新外卖、打印服务、洗衣服务、“一元买菜”等均再不断加强自己与社区的联系。
但从2年开设1000家门店,到未来三年内达到1万家门店,以不断扩展自己边界构建壁垒的便利蜂,真的行吗?
- 诞生时间巧妙,便利蜂在争议中诞生
与其他便利店品牌相比,便利蜂成立的时间值得注意。
2017年又被认为是新零售概念的兴起之年,电商巨头、初创企业纷纷探索让新零售落地的商业形态。无人便利店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亚马逊下的Amazon GO、阿里巴巴的淘咖啡、京东的京东X无人超市以及无人便利店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备受关注。初创企业之中,也有缤果盒子、简24等,为资本所青睐。
相比之下,便利蜂就显得有些特别。人们对它最大的印象,莫过于一口气横跨便利店、共享单车、无人货架三个热门领域。当时,速途网曾撰文《新零售+共享单车,庄辰超能成为风口上的猪吗?》,希望在行业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当下,庄辰超能够通过便利蜂展示他对于新零售与共享单车的思考,为行业带来一股清风。
彼时,有评论认为,便利蜂初衷在于打造“依靠共享单车延长辐射半径”的便利店,共享单车是其广告效应以及门店导流的体现。至于无人货架,则是对当下风口的一次探索。
然而这样的模式并不为众人所接受,懂懂笔记还曾在《“怪胎”便利蜂》一文中提及,便利蜂目前在做的确确实实都是在风口上,但每个项目也都面临不同的问题。其多线并进背后的逻辑,也让懂懂笔记一头雾水,只能留待时间来揭晓。
而对于便利店,“便利店的重资本模式,让很多资本大鳄都敬而远之”,是懂懂笔记最大的质疑点。“尤其是自营的便利店,则更加突出。对拿到3亿美元融资的便利蜂来说,大规模启动便利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懂懂笔记这样写道。
对于这样的声音太多,去哪儿网创始人、斑马资本创始合伙人庄辰超解释到,“我们投便利店,不是因为看到了风口,恰恰相反,我们认为便利店近期内不会爆发,至少五年内不会,所以我们还有时间,等大家都看好的时候,就已经太晚了”,他说。而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App,其背后都是为了数据而服务。低调,是保持数据纯洁性的一种措施。
在庄辰超口中,便利蜂更像是一种未来形态。并且与其他便利店不同,便利蜂更注重的是背后的数据,而不是当下利益。
- 行业政策利好、数据化为人重视,便利蜂真的做对了吗?
2年以前,便利蜂的商业模式处在争议之中。那么2年以后,再看便利蜂,又是怎样的情况?
对于这一答案,可以说是两极分化。看好者认为,2018年下半年,便利店品牌迎来倒闭潮。曾占据北京市场份额第一的全时便利店因资金断裂,而不得不关店,仅剩的门店也易主更名。相反,便利蜂却一直保持自己的开店速度。
同时,在政策方面,2018年10月,北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全市连锁便利店门店数量达到6000家以上,实现每个社区有2个连锁便利店的目标。而随着夜经济被北京所重视,24小时便利店也被提至重要位置。
这两项政策的出台,对于北京地区所有便利店都是利好,便利蜂也因此受益。
不看好者则认为,2年突破1000家门店,便利蜂的开店速度并不快。据速途网了解,同属直营模式的“苏宁小店”,自2017年第四季度被推出后,便加快了自己的开店步伐。公开数据显示,苏宁小店门店数量已经突破6000家。
同时,随着新零售概念逐步深入人心,门店数字化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目前,传统便利店品牌好邻居已通过与鲜生活的合作,不断重视对数字化门店的运营。而作为新兴便利店品牌,多点便利店、苏宁小店也注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速途网在多点便利店购物时发现,其门店已支持多点自助购服务,用户可通过手机App以及多点自助购机器实现自助购物,从而提高购物效率。员工往往出现在鲜食区,为消费者提供服务,部分时段,门店仅需要两名左右的员工即可。
而在苏宁小店,消费者也能够在挑选商品后自助结算,同时如果是苏宁Super会员还可享有会员价,门店店员也在结算时主动帮助消费者对会员账户进行积分。
但便利蜂最初的门店与共享单车的故事已经不再讲述,无人零售也在风口消失时沉寂,如今的便利蜂已经开始专注于供应链,希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食品。
至于探索业务边界方面,便利蜂选择了探索门店业务可行性,也就是洗衣、打印等诸多方面。
在这一方面,苏宁小店也有涉及。依托苏宁生态圈优势,苏宁小店同样为消费者提供3公里内最快半小时送达的配送服务体验。同时,还有苏宁帮客、家政、快递代收发、二手房交易等一系列便民社区服务,便利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值得一提的是,苏宁小店近期还打造了咖啡专门店。
在苏宁看来,在“便利店+App”模式下,苏宁小店将是一个社区综合服务平台。苏宁快消集团总裁卞农则将其归纳为:“苏宁大快消将渗透到每个人的毛细血管中。”
而随着苏宁小店成为苏宁社交电商的重要一环,可以预见的是,依托苏宁的供应链和仓储、物流配送能力,更多远道而来的商品将离消费者更近,并且在价格方面更具优势。“未来三年,我们要成为中国第一的O2O社区小店运营商。”卞农表示。
可以认为,随着新零售逐渐向新消费过渡、数字化趋势已成为共识,便利店也将为各大电商平台和商超所重视,并将数字化门店作为自己的重点。再加上政策利好,原本便竞争激烈的便利店领域,也将愈发火热。在此情况下,便利蜂想要达成万家门店的目标,压力并不小。
- 成本依然是大问题,便利蜂与争议同行
当然,最为重要的问题还在于资金。
从诞生之时,便利蜂的成本问题便一直备受关注。业内人士认为,生鲜电商的“盈利”一直是行业难题,而快速扩张必然会带来运营成本的提升,数字化门店建设的成本并不见得比人工成本要少。
何况便利蜂的主要阵地还在华北、华东都市圈内,随着对这一地区的持续深入,租金成本可见一斑。
此前,便利蜂曾被披露以数学考试来对员工进行裁员。尽管便利蜂方面对此表示,便利店运行系统已经进入全局数据化阶段,基层员工的数学和逻辑分析能力是当下环境中面对市场竞争的必备能力。但在当时,对于便利蜂资金压力的质疑再度被提及。
而便利蜂对于业务的扩展,也颇有几分打造社区综合平台的意味。苏宁小店的畅想,在于背后的苏宁生态圈,已经有一定的能力去帮助它实现这一目标。但便利蜂作为一个2岁的便利店品牌,打造这一平台,也需要不小的投入,最终依然会反映在资金链之上。
对于资金的问题,庄辰超也曾有过回应。2017年时,对于外界的声音,庄辰超认为,便利蜂无需要向外界融资。这一次,他则以“分享好消息”的方式回应:“公司目前的资金储备达到数十亿元,这是公司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速途网了解到,这一资金或为便利蜂于2018年10月引入的来自腾讯和高瓴资本的2.56亿美元战略投资。
如此一来,最新的融资让便利蜂在门店扩张方面有了底气。但欲在三年内打造万家门店,资金压力依然存在。便利蜂的这一目标,还需要展现出自己的实力,以说服投资人为其买单。同时,在竞争激烈的便利店领域,也还需要构建更多的竞争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