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奇霖编辑团队
“我最大的驱动力,就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挑战,就不会有成长。太舒服的日子对我来说,没有意思。只有做新事,解决别人没解决过的问题,我才有兴奋感。”
——《环球大佬-原力》《环球大佬-智慧》嘉宾 吴碧瑄
1、破土成长,从象牙塔进入麦肯
吴碧瑄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传统书香门第,父母及祖辈都做了一辈子的学术研究,在这种家庭文化的熏陶下,14岁时,吴碧瑄便来到美国求学。高中毕业后,她先是在耶鲁大学上了本科,接着又在伯克利大学读完了博士。
求学之路一直顺风顺水的吴碧瑄一度认为,自己会追随父母的学术脚步成为一名大学教授。
但在读博的那几年,她却心生困惑:
首先,学术研究总是会局限于某个点,你可能比全世界99.9%的人都更了解、更知道,如何去解决某个研究领域内的某个具体问题。
但是,极有可能那99.9%的人,根本就不在乎你研究的到底是什么。
苦恼万分的吴碧瑄常常叩问内心:那我自己所做的这一切,究竟意义何在?
其次,当时学校规定博士生必须要去教至少一学期的课。在任教的那些日子,吴碧瑄逐渐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老师,因为她的思维总是跳跃的,有些问题她认为只需一步就能理解,但学生却需要多步引导,她觉得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不适用于其他人。
吴碧瑄就此意识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可能并不适合她。而与此同时,大学外面五彩斑斓的商业世界,却对她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采访中,吴碧瑄对《环球大佬》总制片人、主持人武卿说:“当时我就希望能有机会,去更多了解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所以就毅然决然放弃继续做学术,转行去做商业。”
1997年7月,初入职场的吴碧瑄,进入了国际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然而没过多久,她就发现,自己不仅与学术研究无法天然契合,与憧憬的商业世界竟然也是格格不入。
起初,吴碧瑄也学到不少关于分析商业问题的方法、与客户的沟通之道和各类行业知识。但是,在跟客户沟通时,客户的话经常让她觉得很受刺激,“他们会这么跟我说,我承认你分析得非常好,非常清楚,数据、论据都非常强,但你给我们的解决方案,却没有可执行性。”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方案却无法执行?运营公司,真的有这么难吗?”采访中,吴碧瑄向武卿坦言,彼时,她觉得客户的想法特别不可思议,自己也完全不能理解,她认为自己的建议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是客户错了。
但是,客户的质疑接二连三。当越来越多客户,不约而同就同一个问题给她反馈时,吴碧瑄陷入了无法言说的忧虑和深刻反思中:作为名校优等生的自己,提案为何屡被推翻?为何自己煞费苦心做的设计都未开始实行,就屡屡胎死腹中?
“我怎么如此失败?”
1997年圣诞夜前夕,外面张灯结彩。同事们都在欢乐声中忙活着装点办公室,吴碧瑄却心情低落地坐在办公室的角落,闷声不语。
她的心头涌起阵阵无力与沮丧。在麦肯锡坚持了近6个月后,这一次,她真的想要放弃。
“当时我想,干嘛还要呆在这里?干脆回去做我的学术得了!最起码在做学术时,从未有人对我的能力表示过质疑。但我非跑到这里,然后还干得这么累,为什么他们还说我不行?”吴碧瑄对武卿说道。
一位项目经理注意到情绪失常的吴碧瑄,主动走了过来。一番了解过后,颇擅开导员工的经理对吴碧瑄说:“你现在打退堂鼓太早了,你再给自己6个月的时间吧。至少试过、努力过,真不行再放弃也不迟。”
一番劝导后,吴碧瑄决定听取经理的建议,给足自己时间后再做决定。就这样,吴碧瑄放低姿态,不再怨天尤人,她认真总结了此前所有的失败经验,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真正将自己置于商业实操的环境中。
三个月后,吴碧瑄发现自己,竟然慢慢理顺了商业逻辑,将自己从学术思维彻底切换到了商业思维。那一瞬间,她感觉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在公司负责的各项事务也慢慢上道了。
此后,吴碧瑄在麦肯锡一呆就是五年,一直做到麦肯锡联合合伙人。
武卿:像你这样努力和聪明的人,也许离开后在别的行业也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就这样灰溜溜走了的话,可能你就不自信了,也可能你就不会走现在的路,人生当中不经意的一个转折点,其实对一生都会有影响。
吴碧瑄:我觉得在那个点上,如果当时没有这个人点我一下说你再坚持一下,我有可能真的就准备回家跟我父母说我不干了,做了错误的选择。所以有的时候,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情,但是有人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了你一下,可能你就会选择一条完全不一样的路。
我觉得我很幸运,在我人生比较低落的点上都碰到了一些人,让我继续坚持走下去。
武卿:我经常说的一句话:人的命运啊,有时就是他身边的人。
吴碧瑄:人生中,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处的,有些事情你要再坚持一下。我现在特别能体会中国那些非常有智慧的古语,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
实际上每一次的失败,我都学到了东西。包括现在我会和很多年轻人讲,年轻的时候最不怕的是失败,你最需要的是从失败中学到东西,如果你能从失败中学到东西你就成长了。如果你从失败中只能学到怨天尤人,永远都不会成长。
武卿:失败没有什么可怕的,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吴碧瑄:是的。
第一,很多时候,只是需要再咬牙坚持一下。要学会坚持,尤其是在进入新领域、学习新东西时,每个人都会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不能过于心急,不能轻易否定自己,滴水可以穿石,贵在坚持。
第二,遇事不要急于下定论,要与能够帮自己解决问题的人进行沟通,多方面听取别人的建议,搜集更多的信息,最终做出一个准确、客观的结论。
《环球大佬·原力》精彩片段视频:平庸与伟大的分水岭,无非不过这一点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看事情的角度以及相关经验毕竟有限,那些自己很可能踩到的“雷区”,经他人指点,便可轻易巧妙绕过,化险为夷。
2、摩托罗拉:不囿于经验 勇于去除烙印
在麦肯锡的5年,给吴碧瑄征战商场开了一个好头。吴碧瑄刚加入麦肯锡时,它还只是一个拥有十来个办公室的小规模公司。
5年后,麦肯锡的商业模式已经完全成熟,团队组建好了,战略也完善了,渠道也准备好了。
但是吴碧瑄心里,始终有个遗憾。她说,“我在麦肯锡时,很多客户都很喜欢我,我后来也做了一些具体执行的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在执行的时候,总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我在纸上根本看不到的困难。所以我一直觉得我需要更多学习商业实践,但我在麦肯锡这样的管理咨询公司,是很难学好这一块的。”
2002年,已经是合伙人的吴碧瑄选择离开麦肯锡,加入摩托罗拉。彼时,摩托罗拉正如日中天。
之前在麦肯锡学到的商业思维,让吴碧瑄可以快速地、准确地研判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入“摩托”不久后她发现:摩托罗拉这艘看似乘风破浪的大船,却显现出了一些若有若无的“触礁”的危险。
比如,摩托内部几乎人人都会意识到,软件应用或软件平台,是决定手机未来市场的关键,并且此前一直在致力开发出一套软件操作系统。
但是在大方向上,却一直将自己定位成以硬件生产为主的公司,其每一款产品都有一个不同的产品经理,由产品经理来决定自己负责的产品使用什么硬件,而不是尝试去建立软件平台。
“那时在摩托,不同的产品经理会生产出不同的硬件,这就导致摩托不可能有同一套软件,也永远做不出软件平台来,因为他的产品开发过程永远是反着做的,他会始终把软件放在最后一个阶段去做。”
发现这个问题后,吴碧瑄曾多次试图解决“产品开发过程长期固化”这一问题,但是,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摩托,就如一艘行驶在海上的巨轮,拥有强大的惯性,吴碧瑄仅凭一人之力,根本无法撼动它改变航向。
武卿:在摩托你应该也有收获吧?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吴碧瑄:我觉得我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什么是公司的能力,或者说是公司的文化。
我在摩托时,试图去颠覆它们的产品开发流程,因为它的流程已经固化了。但摩托的成功,此前就是依靠这样一套流程。不过后来,也变成了它失败的原因。
但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而这些东西的改变,不光是一个人的意愿问题,这里面还会涉及到内部文化,内部政治等问题。公司的企业文化一直就是产品经理独大,这很难改变,因为会涉及到多方面的文化冲突。
所以为什么传统公司一直都很难改变自己,这和人想改变自己很难,道理是一样的。你很难改变自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你可能根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问题。
中国文化里有个词叫“觉悟”,“觉”是知觉、感觉,意思就是你要先知道你有问题,你才能“悟”,你才能知道如何去改。但对绝大部分人和公司来说,“觉”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我在摩托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所谓的觉知,如果一个公司在文化从上到下都“觉悟”不到这个流程问题,你如何去改变?所以说摩托虽然很早就意识到软件应用开发的重要性,但一直没有开发出一套软件平台,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挣扎后,依旧以失败告终。
武卿:我觉得特别可惜,十年,这么长的时间,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竟然没有调整过来。如果大家可以统一一下思想,或许摩托就不会面临后来的局面。能不能说,摩托罗拉的这种、巨大导致它最后失败的原因,还是“经验”。
吴碧瑄:对。
武卿:无论对一个企业来讲,还是对一个人来讲,都要警惕自己的经验。
吴碧瑄:是的,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永远都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事物。不要认为你通过过往的经验,就可以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实际上,要想你的判断不出失误,你还是需要收集新的信息。
因为环境在变,事情在变。只有“变”,是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
当你能够学会从改变的规律去看问题的时候,你才与时俱进,才能够去判断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用一个不变的心态去看事情你永远是看不明白的。
在摩托罗拉的第四个年头,吴碧瑄最终选择离开。她说,“我是一个小船,摩托罗拉是一个大船,我想把它拉到另外一个方向,但是我没有这个能力。再大的公司,如不能及时发现趋势,去探索和成长,终会被市场淘汰。既然改变不了,我只能离开。”
3、苹果:大道至简,敢于SAY NO
2006年,吴碧瑄加入苹果,负责整个大中华区的非零售业务。
吴碧瑄认为,苹果与摩托罗拉的风格截然不同,摩托罗拉是什么都想做,但什么都不会做到最好,就像抹花生酱,总是会平铺一大片,每个地方能沾点就行。
苹果追求的则是少而精,追求极致,只打造精品,就如乔布斯生前一直坚持的理念:我不是什么都做,我就做一件事,但是我会把这件事做到极致。
《环球大佬·原力》精彩片段视频:苹果比摩托罗拉领先,原因竟然是因为这一点!
刚到苹果时,吴碧瑄并不适应苹果这种少而精的做事风格,她不理解苹果为什么明明机会那么多,却什么也不做,所有人都在和机会说“No”。
“他们这个也不做,那个也不做。我就说,Why?”
当初在麦肯锡不被认可、遭到拒绝的情景,仿佛再次重现。三十六七岁的吴碧瑄一开始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她觉得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有很多想法,也挺聪明的,但大家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的想法?
一次,在与老板的交谈中,吴碧瑄百感交集地说,“我觉得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没有人能够理解我。”没想到老板这么说,“也许你努力得还不够。”
吴碧瑄在内心反复叩问、求索,求而不得。这时,她想起了古老的东方经典《道德经》。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钢,弱之胜强,天下莫不之而莫能行’。意思是,水虽然是柔的,但它在不同的阶段会适应不同的环境,一方面,它在观察、适应别人,但同时也在慢慢穿石。所谓上善若水,就是要学会去理解别人,适应别人,然后以一种方式将事情做得完美。”
大概读了一个月后,吴碧瑄才恍然大悟,期间,她曾多次回想与老板的那次对话,“也许你努力得还不够”这句话一直萦绕在吴碧瑄耳畔,她越想越觉得其中别有深意,老板到底想向她传达什么信息?又为什么不直接讲明?吴碧瑄从《道德经》中找到了答案。
最终她发现,原来是自己的方向错了,她一直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努力,如同坐错了船,在反方向上越走越远。而老板的用意,就是让她自己去在学习和体验中,明白自己身上的问题。
于是,吴碧瑄决定将自己之前的经验、看法都放下,重新去了解、学习苹果的文化,不去想为什么它不去做那么事,而是想它为什么只做一件事。把这个搞清楚后,慢慢地,她反而越来越喜欢苹果这种至简的企业文化。
后来吴碧瑄才明白,苹果的产品中,其实是蕴含着乔布斯的“道”的,正所谓“大道至简”,苹果的文化正是简约。实际上,复杂容易,“简”难做。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各种诱惑充斥其中,决定做一件事,就意味着要拒绝成千上万件其它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强大的定力必不可少。苹果公司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它很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不急,不贪。
除了“简约”,在吴碧瑄看来,苹果文化中的另一大特色是“追求卓越”。
世界上大部分公司追求的是,用20%的时间达到80%的效果,但乔布斯曾说,“苹果是唯一一个,会去花80%的时间以抵达20%效果的公司。”
在这种追求卓越的公司文化影响下,苹果员工会兢兢业业对待每一件事情,每做一个决定都会建立在反复思考和权衡之后。
找到合适的方法,并且真正领悟透彻一个企业的文化灵魂后,一切自然水到渠成。七年,吴碧瑄在苹果从总监,做到总经理,最后成为董事总经理。
在苹果,吴碧瑄学到的重要一点就是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她说,“我觉得人生的选择很重要,实际上在我的职业历程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机会来找我。但是我经常会“Say No。”
4、特斯拉:改变不了的,勇于放弃
天性使然,当吴碧瑄感到一份工作不再具有大的挑战时,就会转身离开。
当时的苹果,不论是产品、团队还是市场都已经成长得比较成熟,而特斯拉在中国的公司,正处于发展的早期,极具成长空间。
在吴碧瑄看来,特斯拉是一个有使命的公司,它正在带动一个全新的电动车行业的兴起,而这一改变,既能缓解日益恶化的全球气候环境,又能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
综合这些因素,2013年,吴碧瑄转而加入特斯拉,担任特斯拉中国区总裁。
彼时,特斯拉在中国的公司还未完全成立,除了一个零售点,其它什么都没有。
吴碧瑄作为特斯拉打开中国市场的领头人,在中国分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建团队。从财务到法务,到后台服务再到前台的销售及营销,她紧锣密鼓地全盘把控。
此外,为了帮助特斯拉更好打开国内市场,她也在不遗余力地寻求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很快,她就从上海市政府获批了特斯拉第一个电动车认可的车牌。
吴碧瑄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建立品牌。当时特斯拉的品牌认知,仅仅局限于IT精英圈层,大部分的消费者对特斯拉的品牌和车都知之甚少,吴碧瑄意识到想要快速抢占市场,必须马上建立品牌认知。
然而特斯拉在销售策略上,一直过于保守。特斯拉一直希望用全球统一的方式去做直销,始终不太愿意去尝试一些新的方式,尤其是在中国。
当时吴碧瑄意欲将经销商引入特斯拉的销售网络,打破美国直营模式,但其在中国拓展零售渠道的想法遭到总部回绝,她原本计划好的与万达的合作,和天猫的双11活动,也均因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的否决一一搁浅。
吴碧瑄认为中国的消费者与美国不同,企业需要时间去建立品牌,运营品牌,消费者也需要时间去理解品牌,认识品牌,并对品牌树立信心。
但马斯克有点操之过急,对于中国这个全新的市场,他的期望过高,脚步过快,在特斯拉刚入驻中国的第一年,就给吴碧瑄定下了一个非常激进的销售数字,忽略了中美市场的区别、配套服务差异大等情况。
特斯拉在中国的销售遭遇滑铁卢,似乎成为必然。吴碧瑄的离开,也成为必然。
谈及离开特斯拉的原因,吴碧瑄说:“特斯拉在销售上面偏保守,希望用全球统一的直销模式,在中国不愿尝试新方式。我离开特斯拉不能算失败,是大家在理念上有太多出入。”
与《环球大佬》总制片人武卿谈到乔布斯与马斯克的不同时,吴碧瑄表示:乔布斯是一个非常独、非常专,致力于做产品,做精品的人,马斯克则是一个发明家,擅长做很多事情。他有很多想法,是非常敢想的一个人,但不是一个打造精品的人。
《环球大佬·原力》精彩片段:翻转世界靠疯子:乔布斯与特斯拉的马斯克,谁更厉害?
5、中科招商:认清核心竞争力,对接擅长和热爱
离开特斯拉后,吴碧瑄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已过不惑之年,下一步究竟该何去何从。
回顾自己过往的职业履历,结合自身优势,吴碧瑄总结出自己的两大核心竞争力:
一是全球化思维,
二是对中西方文化游刃有余。她希望下一个起点既能为自己提供发展空间,又能发挥自己所长。
“过去二十年我在帮美国的公司进入中国,未来二十年,我应该帮助中国公司走向国际。从整个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的公司发展很快,但需要往外走,这一定是未来。”而吴碧瑄长期在中西企业间的博弈经历,让她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这件事。
2015年,在去参加一个会议的路上,机缘巧合,吴碧瑄结识了中科招商的单总,两人搭乘同一辆车前往目的地。交谈中,单总了解到吴碧瑄的工作履历及擅长领域,表示中科招商正有发展国际业务的计划。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二人又多番沟通和讨论,最后一拍即合。用吴碧瑄自己的话说,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2015年4月,吴碧瑄正式加入中科招商任联席总裁。
中科招商在美国的公司名字叫Hone。在接受采访时,吴碧瑄解释道,它有两个含义:
一是瞄准,即瞄准最好的投资。
二是打磨,即打磨公司在投资操作、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加入中科招商后不久,吴碧瑄就主导了硅谷知名创投品牌AngelList的投资规划,奠定了中科招商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在这场“战役”中,吴碧瑄的核心竞争力被发挥地淋漓尽致。
做研究出身的吴碧瑄擅长通过数据分析做决策。投资AngelList前,她就曾进行过一番深入的调查研究。
美国创投平台AngelList,从2009年到2011年,天使投资人的种子投资占了一半以上。2012年到2015年,虽然投资数量相对精简了些,但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基本上每3年,它就会投出一个独角兽公司,这在吴碧瑄看来,是很独特的。
也就是说,AngelList聚集了一批高质量天使投资人帮助推荐项目,这会使他们的决策更有效率,此外,AngelList的发展迅猛,它在硅谷、纽约、洛杉矶、南美、以色列、英国等地均有部署,随着平台后期的进一步扩张,他们自然可获得更多项目,甚至都不用增加更多人力。
因为这些原因,吴碧瑄判断——中科招商如果能与AngelList达成合作,会直接帮助中国资本迅速切入硅谷的优质项目里。
在吴碧瑄的大力主导下,2015年10月12日,中科招商斥资设立4亿美元基金与AngelList达成战略合作,基于该平台中科招商建立了新的投资模式,用数据和人工智能创建数据分析模型,建立早期种子基金,规模化地做种子投资。
在投资的决策上,包括对所投资公司的跟踪上面,吴碧瑄会用数据分析判断哪些项目成长会比较好、未来会有大回报,并及早对这些公司进行下一步投资。
相较于之前做的职业经理人,吴碧瑄更喜欢现在做的投资人。作为投资人,当企业遇到问题求助时,她可以利用之前的经验和阅历真正去帮助他们,给他们提供更可执行的方案,真正帮他们解决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解决问题,也正是吴碧瑄的爱好所在。
有人曾发问,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是名垂千古?还是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
吴碧瑄说,是了解自己。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或盲目做着自己并不擅长也不喜欢的工作。
在吴碧瑄看来,一个人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认清自己的强项和最爱,然后找到能够对接这两者的事情。因为热爱,付出多少都不会感觉累。因为擅长,自信和成功的几率才更大。
在周围朋友的眼中,吴碧瑄是一个非常喜欢冒险的人,但她并不这样认为,只是在做每一个决定前,自己都会事先仔细想清楚这个事情未来的风险是什么,收益或者好处是什么,能为个人成长带来什么,将这些想清楚后,如果认为所存在的风险是自己可以控制或者说是可以承担的,才会去做这件事。
正如《孙子兵法》里所说,常胜将军不是因为百战,而是因为事先选择了站在一个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