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威集团”被迫”复牌遭遇投资者抛弃,国内通信行业巨头坠落成定局

经过近三年的漫长停牌等待,信威集团终于在在监管与舆论的重压下“被迫”复牌;然而,对于苦苦等待的信威15万投资者而言,等来的并非是一场盛宴,而是来势凶猛的疾风暴雨。截至收盘,*ST信威二级市场股价牢牢封死跌停,且出现超过490万手巨量封单。

三年间,从一则质疑报道后突然停牌,到如今在监管与舆论的重压下“被迫”复牌,信威集团留给外界太多的“疑惑与不解”。尤其是受制于“买方信贷”风险遭遇大规模爆发,停牌期内信威集团的经营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但上市公司面临年报非标,连续两年巨亏直接导致上市公司“披星戴帽”,甚至这只”伪白马股“已被踢出上证50成分股行列,且面临退市之虞;随着其海外“买方信贷”业务持续爆雷,上市公司主营遭遇”瘫痪“。

当前,信威集团已将未来赌注至于一次“重大重组”,但根据当前重组进程观察,其最终结果难言乐观;此前无论是信威集团亦或是实控人,数次的重大重组其结果均无疾而终;无论如何,随着信威集团复牌,叠加数十多家基金公司大幅下调其估值,这家国内通信行业巨头欲将倾覆已成定局。

长期停牌引发多方质疑,连锁风险暴露经营困境

历时近三年,在此前发布了数十条停牌进展公告后,信威集团今日终于“被迫”完成复牌;然而,信威集团这只“伪白马股”暴露出发风险却在持续发酵。

追溯历史,信威集团的突然停牌缘起一则外界爆料;早在2016年12月23日,一则质疑信威集团债务与“神秘人”套现的消息不胫而走;该报道直指上市公司通过“买方信贷”模式,并与重要客户玩弄“左手倒右手的把戏”,借此炒高股价方便重要股东高位减持。

尽管,信威集团事后声称“该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然而,该事件却阴差阳错地成为触发信威集团长期停牌的重要诱因。起初,原本外界仅认为随着时间推移,该停牌仅为暂时性措施;但随着上市公司突然对外声称“筹划重大资产收购”,这起长达近三年的停牌之旅就此开启。

令外界颇为不解的是,在上市公告停牌期间,屡屡被外界追问复牌时间;然而,信威集团陆续发布的数十份“重大资产重组停牌进展公告”,均通过相似口径加以搪塞;更令投资者感到错愕的是,被信威集团声称“与事实严重不符”的“买方信贷”彻底爆雷。

相关财报显示,自停牌以来,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2018年,信威集团营业收入分别为6.47亿元与4.99亿元,较2015~2016年分别下降79.05%与22.87%;净利润分别为-17.7亿元与-29亿元,分别同比重挫215.84%、63.84%;2019年一季度,信威集团净利润继续再度亏损2.06亿元.

其结果是,上市公司净利润连续两年出现大规模亏损,不但令让信威集团“披星戴帽”变成 *ST信威,叠加年报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意见”,使得上市公司面临退市风险,并被“踢出”上证50成分股行列。

2019年初,,遭遇业绩连续爆雷的信威集团再受重创。受制于“16信威01”违约风险持续发酵,导致上市公司流动性遭遇外界强烈质疑;相关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上市公司拥有货币资金111.5亿元,除库存现金171.2万元与其他货币资金1.57亿元外,用于质押担保的存款高达105.6亿元,包括借款保证金、履约保函保证金及证券公司资金账户存款等,均处于受限状态。

受该事件影响,中证公司已将“16信威01”的估值从99.85元调整至73.28元,下调幅度为26.61%;随后,持有其股份的多家公募基金均大幅调低上市公司估值,并将矛头直接指向“买方信贷”风险连续触发导致的上市公司主营困境,及其上市公司重大重组前途未卜。

“买方信贷”大规模爆雷,上市公司主营遭遇“瘫痪”

追本溯源,无论是信威集团的突然停牌亦或是上市公司业绩大规模爆雷,均由其特殊的“买方信贷”模式触发;由于该制度所具有的“付款模式缺陷”,上市公司主营已遭遇“瘫痪”。

与深耕5G技术、精于终端设备、网络建设的通信业“大咖”华为、中兴不同,作为通信制造商的信威集团却属于其中“异类”。与国内行业巨头深耕”标准化“产品相区隔的是,信威集团却对自身拥有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McWill情有独钟,并将其作为核心产品向第三世界国家出售,并依据此类国家国情设计了一套“买方信贷”模式。

所谓“买方信贷”,是指出口国银行向境外借款人提供的促进出口国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的本、外币贷款。即信威集团为海外项目公司提供担保,海外买家具此向银行贷款取得资金,购买信威集团的产品与设备。

由于所具备的资金与信贷优势,“买方信贷”模式起初确为信威集团赢得了一些机会。相关统计显示,信威集团曾在柬埔寨、乌克兰、俄罗斯、尼加拉瓜、坦桑尼亚、巴拿马、乌干达等国家,通过“买方信贷”模式开拓市场,为当地公网业务提供相关通信设备。

但随着投资与运营的持续深入,这一模式潜藏的多重危机便会逐渐暴露;比如,一旦买方信贷客户出现资金违约,信威集团在提供货物与担保的前提下,就将面临连带担保赔偿风险,从而直接导致钱货两空局面。由于电信业具有一次性投资规模较大特点,加之其公司目标客户普遍资金实力较弱,“买方信贷”模式的大规模爆雷只是时间问题。

从结果观察,信威集团的爆雷于2017-2018年终于引爆,起因就来自于“买方信贷”模式释放的风险连锁反应。上市公司2017年报显示,买方金融机构自2017年起就再未向信威集团放款,这导致上市公司资金偿付出现问题,且不能确认收入;而在2018年年度审计报告中,同样审计方方法又指向一笔6.45亿元存货。根据信威集团披露,该款项为乌干达相关项目买方信贷未按约定放款,导致上市公司未收到回款;据此,相关审计机构经连续两年出现被出具“非标意见”。

除此之外,受制于信威集团提供的买方担保,上市公司风险被逐级放大;2019年6月6日,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出资99.898%的北京金华融信投资合伙企业,在上海银行、民生银行存入的保证金,合计29.56 亿元,于6月3日悉数被上海银行划扣,用于保函履约赔付。时隔了一个多星期后,信威在恒丰银行北京分行存入的14.58 亿元的保证金,亦被银行划扣用以担保履约;至此,短短一个月时间之内,该公司已有56.9亿元资金被划走。这些担保金均直指包括俄罗斯、坦桑尼亚、巴拿马、柬埔寨在内的多国买方出现支付违约。

根据盎司财经观察,随着其海外“买方信贷”业务持续爆雷,信威集团主营遭遇”瘫痪“,上市公司将公司未来发展寄希望于实施业务重大重组。

重组面临极大不确定性,国内通信行业巨头欲将倾覆

实际上,自2016年末停牌以来,信威集团均将长时间停牌的理由,归咎于“重大无先例”资产重组;尽管沪深交易所曾针对长时间停牌与重组进行规范;时至今日,该重组事宜并无确切进展,且并未给出长期停牌明确说法。

很长时间以来,针对于A股市场长时间、任意停牌等现象,监管层曾发布一系列措施加以规范,包括万达电影、沙钢股份、中天金融等有名的“停牌钉子户”均在重压下复牌。2018年12月28日,沪深交易所曾对外发布《上市公司筹划重大事项停复牌业务指引》,严厉打击A股随意停、任意停现象,上市公司停复牌现象显著改善;但停牌近三年的信威集团却依旧岿然不动。

信威集团将长时间停牌的理由,归咎于“重大无先例”资产重组。根据上市公司相关公告披露,信威集团所谓的“重大无先例”资产重组标的涉及跨国军工行业。其资产标的为北京天骄航空旗下,乌克兰航空发动机资产。针对该重组,信威集团曾对外宣称,需向国防科工局申请进行军工事项审查程序,而在国防科工局”原则同意重组“后,其重组方案至今未有下文。

在此之前,在信威集团与实控人的数次重组中,其结果均无疾而终。2016年8月,信威集团亦曾对外披露收购卫星资产,早在2016年,信威便对外宣称希望打造一个低轨卫星星座系统,并计划以2.85亿美元收购以色列通信卫星运营商SCC100%的股份,时至今日该收购杳无音讯。

与该事件相类似,信威集团其控制人王靖更是在2014年,对外宣称开挖一条总投资500亿美元的尼加拉瓜运河,连通太平洋和大西洋,并称运营公司将获得100年特许经营权;最终,该起震惊业界事件以胎死腹中收场。

从目前来看,根据重组进程观察,其最终结果难言乐观。特别是,随着上市公司内忧外患的逐步深入,其股价已遭遇十多家基金公司大幅下调估值,最低估值甚至仅有5.23元/股,相当于连续跌停次数超过20次。无论如果,信威集团风险释放仍在继续,叠加其持续大幅下调的估值,这家国内通信行业巨头欲将倾覆已成定局。

(3)
上一篇 2019年7月15日 11:35
下一篇 2019年7月15日 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