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通证券对外发布公告披露,中国证监会已经正式核准旗下融资租赁平台海通恒信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请求;据悉,海通恒信此次计划发行不超过26.83亿股外资股,每股面值为1元;这意味着,经过近两年的蛰伏
,海通恒信有望成为继海通国际证券之后,第二家赴港上市的资本平台。
作为海通证券间接持股100%,且为“海通系”实现国际化战略的三大平台之一,海通恒信此前一直被寄予厚望。旗下融资租赁业务更是覆盖基础设施、交通物流、工业、教育、医疗、建筑、房地产及化工等诸多领域。
然而,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与国内信用违约持续高企,海通恒信频频被卷入与实体企业的融资租赁违约纠纷中难以脱身,公司亦持续饱受负债率居高不下,现金流净额大幅流出之苦;面对租赁平台当下的潜藏危机,海通恒信能否借助上市得以化解仍属未知。
资金链紧绷,上市之路崎岖
回溯历史,海通恒信成立于2004年7月,其前身为中日合资的恒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并于2014年被海通证券收购。作为我国首家券商系融资租赁公司,海通恒信因背靠海通证券,以总资产计,海通恒信国际租赁在商务部批准的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中排名第三。
具体业务而言,海通恒信的业务包括融资租赁、经营租赁、保理、委托贷款及其他贷款和咨询服务。其中,融资租赁业务收入占比最高,截至2018年6月30日,来自融资租赁业务的占比达到68.9%;其租赁客户更是覆盖2B、2C两大客户群。
不过,随着公司业务急剧扩张,海通恒信却出现“成长的烦恼”;特别是,由于公司业务已经覆盖包括基础设施、交通物流、教育、医疗、房地产等诸多行业,公司对于资金的需求尤其强烈。
根据权威数据披露,海通恒信曾通过多管道持续融资。2018年10月22日,海通恒信就曾宣布发行规模不超过4亿元的公司债券;除此之外,海通恒信租赁亦曾借助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合计141.80亿元,并通过资产支持证券与上交所公司债券分别融资90.19亿与33亿元。
如果观察海通恒信近几年融资频率,2014年融资1次,2015年融资1次,2016年融资6次,2017年融资11次,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融资次数已经高达14次,四年时间公司融资次数已经增长数倍。
众所周知,融资租赁的盈利模式与银行类似,均是以提升杠杆和赚取利差盈利,需要不断进行加码。在巨大的业务扩张与资金需求下,唯有持续拓宽资金渠道公司业务才会得以发展,为尽快获得资金,赴港IPO已不失为最佳方案,不过海通恒信的上市之路可谓异常崎岖。
相关资料显示,早在2017年上半年,海通证券就已审议通过海通恒信拟分拆独立上市议案,并欲通过赴港发行外资股(H股),进而完成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进程。此后,海通恒信于当年6月27日,透过联席保荐人向联交所呈交上市申请,并公司H股于主板上市及批准买卖。
然而,时间已过近两年,海通恒信的上市进程却仍未进入聆讯状态;尽管,海通证券在2018年的半年报中表明:“海通恒信H股上市工作正在稳步有序地推进。”然而,时至今日,海通恒信仍未完成赴港交所挂牌进程,而是于2018年2月与9月分两次重续IPO申请。
虽然,海通恒信此前曾对外表示,公司并未上市的直接原因是等待证监会审批,因为其母公司海通证券受到证监会监管。然而,根据权威人士对盎司财经表示“海通恒信未获监管层核准的真正原因,与融资租赁所暴露的一系列行业风险,及公司内部问题密切相关”。
此前,由于国内经济大环境持续低迷,进而引发社会信用违约率高企,国内多数融资租赁公司纷纷陷入债务逾期潮中。比如震惊海内外的星美系融资逾期与湖南耒阳融资平台逾期,均令国内多家融资租赁机构陷入其中。
融资违约风险已成发展隐患
受到行业影响,海通恒信亦未能幸免;公司曾陷入到与庞大集团、北讯集团的融资租赁违约纠纷中未能脱身。
不过,从该事件发展来看,海通恒信收回融资前景不甚乐观。2018年10月12日,作为当事方的庞大集团曾对外发布公告宣称,海通恒信因与公司发生纠纷,并向上海金融法院申请财产保全,上海金融法院因此冻结了庞大集团股东庞庆华所持有的13.629亿股公司股份。
据当事方披露,主营为汽车租赁业务的庞大集团,曾于2016年12月与海通恒信签订了融资租赁业务服务,融资金额为2.4398亿元,租赁期限36个月,并由其董事长庞庆华担保。此后,庞大集团的融资出现违约,截至2018年10月12日,庞大集团与海通恒信融资业务逾期金额为1996.5万元,未到期金额7986万元,总计1亿元。
尽管,海通恒信曾向上海金融法院申请财产保全,且庞大集团亦曾表示与海通恒信协商解决相关纠纷;然而,由于庞庆华所持股份均处质押状态,且累计质押率为99.98%,因此相关担保的约束性并不大。
除与庞大集团的逾期事件外,海通恒信亦曾陷入到与北讯集团的债务逾期中。根据北讯集团2018年10月18日发布的《关于诉讼事项及部分银行账户被冻结的公告》显示,北讯集团共公布了8起诉讼;其中之一就涉及海通恒信与北讯集团的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涉及金额为4855.8万元。
在此之前,北讯集团亦曾在相关公告中披露,北讯集团新增3笔对子公司北讯电信的担保合同,其中涉及海通恒信与北讯电信股的融资额为8000万元。
从目前来看,两笔债务通过正当途径回收的难度极大。根据2018年前三季报显示,庞大集团营业收入为370亿元,同比下降27.25%;归母净利润为-2.34亿元,同比降低170.7%。北讯集团业绩相对稳定,但公司亦持续面临资金链困境。
在此之前,北讯集团曾对外表示,公司现金流亦不充裕。尽管逾期债务暂时不会对公司经营造成重大影响,不过公司发展过于依赖金融机构提供的外部融资,其经营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尽管,两笔融资租赁违约数额有限,全部损失亦不会对海通恒信造成伤筋动骨影响。不过对于海通恒信而言,潜在的融资违约风险已成发展隐患。
公司财务暗流涌动,经营面临现实困局
然而,当前海通恒信总资产规模已近700亿元,公司持续出现负债率持续居高不下,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持续大幅流出,或已成为公司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经营困局。
根据此前海通恒信相关招股书数据披露,近年来,海通恒大力发展租赁业务,营收有了较大增长。特别是2015-2018年上半年,海通恒信营业收入分别为26.07亿元、31.81亿元、40.77亿元和24.78亿元,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与此相对应,海通恒信租赁的总资产亦冲到惊人的近700亿元。
不过,在海通恒信租赁总资产增加的同时,公司负债高企已经浮上台面。根据此前发布的招股书披露,海通恒信的总负债达到574.94亿元;特别是2016年、2017年、2018年上半年,海通恒信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6.65%、80.44%、82.42%且呈现持续走高之势。
与此相对应,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公司有息负债余额亦呈倍数增长;分别为183亿元、261亿元、341亿元、440亿元,两年半时间其有息负债总额增加近一倍。
受此影响,海通恒信融资成本大幅增加,其现金流亦达到让人担忧的程度。2015~2018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79.16亿元、-92.71亿元、-106.83亿元和-50.93亿元。虽然根据海通恒信解释,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出现问题,是由于近年来公司大力发展业务,前期垫付了租赁资产款项必须分期收回;然而,公司财务所面临的暗流涌动,已成为其经营所面临的现实困局。
随着海通证券对外发布公告披露,证监会已经正式海通恒信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请求;从侧面亦反映出,经过近两年的漫长等待,基于国内监管层面的阻碍已经得到解除;按照海通恒信赴港交所上市流程,公司亦将很快进入聆讯阶段。
然而,海通恒信特殊的行业属性,及其所暴露出的融资违约风险与现实经营隐患,能否通过一次IPO融资得以化解仍未可知。作为背靠知名券商的融资租赁机构,如何在急速扩张发展的同时避免被短期利益绑架及时做好资金风控,或仍是海通恒信这家金融公司真正得以行稳致远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