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联书店的最大实体店READWAY将在月底开业。这家书店面积近5000平米,相当于两个七人制足球场,主要面向25-35岁的人群,涵盖图书、文创、教育和运动等领域。
READWAY上海三联书店(北京店)效果图
不过,这家店没开在上海,而是开在北京朝阳大悦城。
上海三联书店于1986年复社,归属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打中外人文社会科学著译和高品位文化类读物(京沪港三联书店的关系,详见文末)。这家上海的出版社把最大实体书店开在北京而非自己的家乡,虽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在国内,北京有着最适合人文型书店的土壤。
根据《2017年全国城市书店数量排行榜》,北京有6719家书店,几乎是上海实体店数量的三倍,而同为一线城市的广州也领先于上海。如果按照每万人拥有的书店量来计算,则上海排在全国第十一位,落后于郑州和武汉。
数据来源: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百道新出版研究院
市场需求和书店定位是互相影响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上海的书店逐渐“背景化”。半层书店是沪上有名的独立书店,其创始人赵琦经常流连于各地的书店,亦涉猎图书的装帧设计工作。她说:“虽然各地都有去书店只为了打卡、发朋友圈的客人,但这几年上海出现了大量‘图书背景化’的书店,这里的整体读书环境偏小资、偏浮躁。”
如果说书店数量和风格不能代表什么,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两座城市的人均纸质书阅读量。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布的《2018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上海市民平均纸质书阅读量为7.00本,而《2016-2017年度北京市全民阅读综合评估报告》显示,北京市居民年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为10.97本。按常住人口计算,虽然上海的人口比北京多近250万,但北京每年比上海要多消费6880多万本纸质书。
这一数字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
“北京确实比上海更有文化积淀,人群的阅读习惯也更好,这也是我们的最大实体店选址在北京而非上海的理由。”上海三联书店副总经理陈逸凌说,“书店的定位是基于城市气质和受众偏好的。”
READWAY北京店领衔设计团队中有亚洲顶级设计师王之纲,台湾诚品书店资深设计师宋契德以及LV、Dior御用花艺师凌宗涌。
他们还携手一众优质品牌首入京城,如充满艺术气息的BROWNIE Art Café & Lounge和Seesaw
Coffee,将图书、艺术、咖啡进行跨界融合。
作为国内极少有的在出版、发行、终端三者均具有资质的平台之一,上海三联开始在北上广重点布局。大约在明年一月,第二家READWAY上海三联书店将在上海新天地PLAZA开业,其定位是“Modern
Chinese和时尚新生活”,而规模不及北京店。
READWAY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店)效果图
“我认为上海逛书店的人群更为挑剔,对于书店的选品有比较高的品鉴力。在上海开一家书店,不用心是很难让消费者进来的。”陈逸凌说。
当下实体书店零售局势并不乐观,而这家国有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已有七家门店,并在持续扩大自己的版图。每开一家实体书店,上海三联书店都追求与城市气质、读者需求相贴合,但他们认为,模式千变万化终究是为了回归到以书为盈利点这条路上。
数据来源: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三联的第一家店在上海青浦朱家角,陈逸凌说:“我们非常注重图书的选品。图书占该店总销售额的70%,可见书是人们走进我们书店最重要的原因。”
现今,越来越多的商场将书店作为标配。在新元素植入和博人眼球这方面,普遍来说,中国书店已经走在西方的“前头”,甚至有些过头,很多独立书店经营者更是对此嗤之以鼻。
鄙视归鄙视,中国人现今的阅读习惯和时间“养不起”纯粹的书店。
在把控调性和盈利的基础上,上海三联主要在文化消费和阅读习惯上引导读者。它与上海的亚朵酒店以及上海的社区街道进行合作,创建了大量书吧式的空间,让人们在想读书的时候就能读书。
上海三联书店与亚朵酒店合作的24H阅读空间
对于未来书店的经营模式,陈逸凌表示,也许会员制是一条出路。
如果真像业内人说的那样——上海消费者喜欢书店多过纸质书,那么会员制听起来的确更适合上海。
Tips 老上海的书店“闹市”与京沪港三联书店之渊源: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是全国的图书及出版行业中心。以售卖各种中西文新式出版物及二手书为主的书店集中在四马路与北四川路等新兴的城市繁华地带,而城隍庙一带则成为以售卖线装书、古籍为主的书铺与书摊的集中地[1]。
光是位于四马路上的书店就有40多家,包括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这三家大型书店。当时,城市市民开始成为图书市场消费的主体。《创造周报》出版以后受到青年人的喜爱。从每到星期日,在上海四马路泰东书局发行部门前的成群结队的青年学生来购买《创造周刊》的热烈,便可窥得一个梗概[2]。
这条路后改名为福州路,如今,路边的小书店常年放着喇叭,而书,是称斤卖的。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1932年,邹韬奋、徐伯昕、胡愈之等在上海创办生活书店,与民国时期许多产业一样,采用前店后工厂的格局。同一时期,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先后创立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1948年,三家出版机构在香港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解放后,三联书店总管理处迁到北京。三年后,三联书店被并入新成立的人民出版社。
1986年,三联书店正式恢复独立建制,随后,上海三联书店创立。此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三联书店有限公司、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共同继承了三联衣钵[3]。
参考文献:
[1,2]《公共空间与民国上海知识群体的精神生活建构》
[3]《“三联书店”何以在中国人的读书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