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国际大会开幕 上海城建数字化“黑科技”服务城市民生

速途网10月18日消息(报道:吴佳馨)今日,2018世界城市日主题论坛——第二届ICIM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国际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在本次大会上,上海城建集团公布了一批“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产品技术和落地项目。

向窒息式大修说拜拜!国内首个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试点项目通车

城市核心区的主干隧道忽然封闭大修,而且一封就是小半年;高架快速路临时封了半根道,上下班堵成“停车场”……随着越来越多的设施进入了集中维护保养期,隧道、道路、桥梁等诸多交通设施频现封闭式大修,给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今日,由上海城建集团投资、建设、运营的国内首条“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试点项目——杭州文一路隧道正式通车运营。上海城建建立了一整套基于数据的技术创新手段、以及BIM+GIS平台的机电和土建生命周期的评价体系,在隧道规划期,就从其未来至少20年、甚至100年更长的设计寿命周期中考虑如何最大化其使用效率,彻底让基础设施向窒息式的大中修“说再见”。

“在规划设计和建造阶段,我们就在文一路隧道内提前放置了3000多个RFID智能感知终端,遍布于结构管片、机电、装饰等各个部位,实时监测隧道健康状态。”上海城建城市运营副总经理丁炜介绍说,影响基础设施安全与功能的病变,在初期往往难以检测。但现在通过精密的数据采集技术,即便隧道结构发生了毫米级的形变、沉降,上海城建城市运营也能够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指派技术人员对隧道进行低影响、预防性维护。比如每当隧道发生可能影响健康的渗漏水,智能感知终端既会第一时间发出警报,提示技术人员开展封堵作业,避免此后更严重的结构老化、裂缝等病害。

“这将变长期封闭式的‘大中修’为一次次短暂的预防性养护,通过前期充足的准备、日常更好的管养,让隧道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永葆青春。”丁炜表示。

据悉,杭州文一路隧道全寿命周期运营管理模式,未来也将在上海北横通道新建工程中试点开展,助力上海更精细化的城市治理。

随时随地为城市道路“做体检”,路面坑塘病害“早知道”

新建的文一路隧道可通过规划和建造期安装的智能终端和数字技术,实现全寿命周期的精细化运营管理。那上海、杭州等大型城市中已经建成的数万公里城市普通道路,又是否有更好的管养对策?

在本次大会上记者获悉,由上海城建智能交通公司开发的第一代“路测宝”智能路面健康检测系统在上海杨浦试点运用,未来将为已建成城市道路提供全方位的“体检服务”。

据了解,路测宝是由上海城建智能交通公司为实现轻量化、快速化巡检城市道路,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道路巡检设备。这一只有电视机顶盒大小的设备能够轻便地搭载在任何车辆中,随着车辆的行驶自动检测、识别路面病害。

“我们可以把路测宝安装一辆清扫、洒水等市政车辆上,随着车辆的正常工作,设备将会自动‘诊断’行进路线上的路面病害,并把病害数据发送给相关养护机构,为后续的精准养护提供决策依据。”上海城建智能交通公司总经理常光照表示。

据了解,借助先进的功率谱算法和云计算技术,路测宝能够以95%以上的准确率识别厘米级以上的道路病害。小到路面裂隙、大到车辙坑塘,都能够实现精确识别与测量。数据汇总分析后,将能够协助相关单位以快捷的预防性养护提升道路健康水平,最大限度避免封闭式的大中修。

“未来我们将会把路测宝进一步向市政车辆甚至是私家车辆车主进行推广,更大范围采集道路数据,实现在城市道路体检全覆盖。”常光照表示。这将把影响市民出行、降低道路行车质量的病害影响降到最低,极大提升市民行车体验。

打造城市运管中央处理器,为城市有序运维提供“智能保障”

今年10月,由上海城建信息科技开发打造的“城市快速路网智能运养平台”完成了最新一次的更新上线。作为上海95%以上市管道路运营管理的“中央处理器”,正式开始全负荷运作,管控全上海230公里快速路网、790公里高速公路、12座大型桥梁、14条大型隧道以及上海城建旗下所有市外基础设施项目的运营任务。

上海城建信息科技通过对高架桥、隧道等城市快速路BIM参数化自动建模,将静态的设施基本信息,动态的传感器监测数据、运养计划数据、运养过程数据等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进行统一建模、统一存储,最终以数字路网为载体、以GIS地图总览和快速定位为基础,为上海全市95%以上市管基础设施乃至全国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设施相关的事件、缺陷、工单等的快速精确的定位和构件级精细化管理。

“他就像一个中央处理器,但凡任何我们运营管理任何城市交通设施的实时数据,都将汇集至这一平台,再经由此平台统一进行资源调度和任务分配。”上海城建信息科技副总经理段创峰表示。诸如文一路隧道的智能管控终端,亦或是“路测宝”道路检测等汇集的数据,未来都将成为“智能运养平台”的重要数据组成部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整合,成为指导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的重要依据。最终,再由平台“指派”专业技术岗人员、设备前往指定设施开展修复、养护作业,大幅提升城市设施运营管养的效能。

上海城建与高德地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为市民规划更好出行路线

从规划期数据采集装置的设置,到“智能检测”装备的开发,再到设施维护“中央处理”平台的建设……除了服务基础设施运营、提升设施运营效能外,上海城建也致力于为设施的使用者——上海市民,提供最直接的服务。

今日,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与阿里巴巴旗下高德地图签署战略合作。承担上海95%以上市管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全国诸多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运营任务的上海城建,与手机地图应用市场份额第一的高德地图将通过城市运营领域与数字地图领域的“强强联手”,依托上海城建在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领域精确数据和高德地图在地图交通领域的先进算法,推进重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运营信息的实时发布。

“比如,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承担着全国超过5座城市的高架道路养护任务。服役超过30年的高架道路存在大量的易损构件——如伸缩缝、沥青路面等。每当在夜间低车流状态下,需要对高架的沥青路面进行更新、修复时,我们就可通过高德地图将维护占道信息第一时间通知市民,提示市民尽可能绕行。”上海城建城市运营副总经理丁炜表示。

上海城建与高德地图的合作,将打通城市交通设施运作数据服务市民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双方的信息互通为市民的便捷出行打下基础。

杭州地铁盾构“智能管控” 助力亚运配套地铁建设

在为城市更加智慧化地运营提供服务的同时,数字化技术也愈发融入重大工程的建设全过程,助力轨道交通、隧道等项目的安全、高质量建成。

在2022年亚运会前,杭州将建成12条共计446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在到2020年前,上海市轨交运营规模将超过830公里……在各地城市新一轮的轨道交通建设浪潮中,数字化成为了保障地铁建设的最重要“武器”。

据悉,在杭州即将启动建设的地铁4号线、6号线等轨道交通区间盾构隧道工程中,将使用到一件数字化利器——上海城建上海隧道盾构管控中心系统平台。

盾构管控中心系统平台通过数字化+物联网技术,在隧道掘进设备——盾构中安装传感器,上海城建的工程师,可以坐在管控中心内,实时监控并操作分布在杭州各地乃至上海、宁波、杭州、郑州、武汉等全国城市和新加坡、印度的隧道盾构施工情况。

“目前,管控中心正在实时监管全国52个项目、167台次盾构设备,涵盖地铁隧道、能源隧道、大直径泥水隧道、异型隧道等领域。无论是盾构本身的‘健康’状况,还是隧道掘进的轴线、沉降等核心数据,都能够第一时间收集并反馈到管控中心。” 上海城建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波介绍说。在管控中心内,由资深隧道工程专家组成的团队,将会对现场实时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解读,即便远在千里之外也能实时保障隧道施工安全。

会上,上海城建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还与上海航天卫星应用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共同实施“智能化”盾构的研究和应用。未来盾构管控中心将会管控中心是一个“大脑”,盾构施工现场将越来越少的实施人工操作,而由管控中心的“人工智能”予以替代。这不但将使隧道施工成本大幅降低,还将至少提升3-5倍的隧道掘进效率。

我们计划在未来分阶段,从现在的数字采集、人工决策,升级到“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再升级到完全“无人”的自动巡航盾构——不再需要大量人员在现场操作,而是计算机实现自动推进、自动纠偏、自动拼装、自动注浆,以及自动化决策控制等,让更多城市和地区能够应用上地铁、越江隧道等原本建设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的基础设施。李波表示。

(0)
上一篇 2018年10月18日 14:45
下一篇 2018年10月18日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