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跟网贷大佬们学会了分散投资,鸡蛋不要装在一个篮子里,聪明的我把资金分散放到了不同平台,结果现在所有维权群里都能看到我的身影。”虽说这只是时下P2P爆雷潮的一个段子,不过却真实反映了目前P2P行业的现状,清盘、跑路、倒闭频频发生让整个行业难以安宁。随着网贷平台“爆雷”的愈演愈烈,我国P2P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的挑战。
P2P网贷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新的借贷模式,满足了个人、小微企业的消费和经营性贷款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众理财的选择。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贷行业在2018年7月已经突破七万亿成交量大关,这是市场需求的体现,也是行业发展的动力。
速途研究院分析师通过对2018年Q2国内P2P行业公开数据的收集整理,并配合用户调研,分析讨论国内P2P行业发展趋势。
上半年消亡721家P2P平台
2015年随着国家监管政策的出台及监管的细化,网贷行业经历了大洗牌,不合规、不善经营的平台逐渐退出了市场。问题平台数量于2015年下半年达到了高峰,为839家,此后便逐渐降低,不过在今年上半年问题平台数量再次反弹。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在运营P2P平台共2835家,上半年新增P2P平台36家,消亡721家。与以往倒闭潮不同的是,这次有很多规模较大、成立时间较久的平台出现问题甚至倒闭跑路。主动宣布逾期、重组、清盘和退出的平台也在大幅增加,头部平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沉重打击了投资人的信心。
P2P平台资金流入流出情况
2018年P2P网贷行业交易额加速下滑,6月份交易额为1535亿元,环比下降7.8%,同比下降34.9%;截止6月末,P2P贷款余额为9610亿元,同比下降16.8%,环比下降1.4%。
网贷平台资金持续流出,6月份正常运营平台资金流出占资金流入的比例扩大到57%。全年来看,2018年网贷平台的资金流入呈降低趋势,由1月份的1116亿元降低到6月份的593亿元,与此同时资金流出呈上升趋势,由1月份的219亿增加至6月份的339亿。
中国P2P行业发展历程
2007年拍拍贷上线,是我国第一家由工商部门批准,获得“金融信息服务”资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也标志着我国P2P业务的开始。到了2011年左右,一些民间具有放贷经验的人士开始关注网络并尝试开设P2P网贷平台,我国的P2P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当然也由于个别老板的粗放管理和欠缺风控,导致平台出现挤兑倒闭现象。
2013年随着平台的增多,竞争日益激烈,自融高息加剧了行业的风险,从10月份爆发提现危机到年末共有74家平台倒闭跑路。到了2015年监管政策出台,首次明确P2P的担保责任,之后市场进入了以规范监管为主的调整期。
目前为止P2P网贷在中国发展已经超过11年,目前网贷累积满足了2500万左右借款人的需求,累计借款金额在7.2万亿左右。
多重风险因素使P2P平台问题爆发
P2P平台风险的集中暴露,是在多重风险因素的交织作用下逐渐蔓延至整个行业。其中经济增速下行和金融去杠杆,使潜在风险逐步显性化。2018年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03万亿元,去杠杆带来融资环境的收紧,造成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资金链吃紧或信用违约,使包括P2P在内的潜在金融风险显性化。
当然宏观经济等外部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但P2P的内因更是起着决定性因素。贷款机构的本质是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但会有平台创新偏离轨道,如有的机构存在违规放贷、为出借人提供担保增信等行为;有的通过归集资金设立资金池、进行限期拆分;有的机构通过假标和高收益等手段,虚构项目募集资金,开展自融、庞氏骗局,碰触非法集资底线。
由于信息披露不规范,违规平台隐蔽性强,甚至靠激进的市场推广手段来实现交易的快速扩张,一旦市场骤变,违约或资金流出激增时问题便会暴露。
平台背景和团队实力成用户最关注的因素
由于行业环境变化和监管政策的收紧,用户选择网贷平台时的心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收益水平已不再是用户优先考虑的问题。通常用户更看重平台的背景和管理团队,这样拥有雄厚背景的平台跑路、倒闭的可能性较小。其次风控体系是否成熟、保障机制是否完善、是否实行银行存管等因素也是重点,总体来说投资者都以保障资金的安全性作为首要目的。
速途研究院分析师认为:不同于以往出现问题的平台多为基础薄弱、不规范、不健康、不善经营的平台,在此次密集的爆雷潮中不乏有在过去几年被认为是实力雄厚、品牌良好、交易规模较大的平台,还有主动宣布逾期、重组、清盘和退出的平台也大幅增加,这着实引发了市场的连续性恐慌。
倘若危机继续,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势必将引发“多米若骨牌效应”,造成一些优质的平台可能在恐慌中被拖垮,导致整个行业的衰退。因此更应尽快落地网贷备案政策,落实摸底排查并披露进展,以此来稳定市场。同时也需强化信息披露,让投资人对风险有更加明确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