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和平财富控股”顺利完成对“兴顺文化”的股权交接,出现巨额资管“暴雷”的“阜兴系”正式宣告败走华闻传媒;至此,华闻传媒正式与民营资本完成“切割”,又重新回归国资的完全掌控之中。
时过境迁,华闻传闻当前的危机其实早在数年前埋下;当主营业务“闪崩式下滑”连带资产并购的“后遗症”持续发酵,国广控股和新任股东所要面对的,已是“业绩崩塌、商誉压顶,质押股权爆仓”等一地鸡毛的“烂摊子”。
虽然在此之前,作为“阜兴系”的兴顺文化选择与国广传媒联手给外界“较强想象空间”,但现实未如预期般美好;反而因突发式并购,而将上市公司推入危机四伏的艰难境地中。
面对华闻传闻爆发出的这一系列困境,诸多危机能否被及时破解,除了考验新任管理层的智慧与决策,更关乎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与走向。
资产并购埋下“危机”伏笔
7月14日,华闻传媒发布2018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18年1-6月净利润为7200.00万元~1.80亿元,与上年同期3.60亿元相比,同比下降80%~50%。
公司表示,业绩同比减少的主因是“上年同期转让海南民生管道燃气有限公司100%股权获得的投资收益较多,以及本期部分子公司业绩下降所致。”看似一则业绩公告的发布,无意中透露出华闻传媒的前世今生,以及当前公司业务所面临的种种窘境。
作为一家初创于海南主营为燃气业务,后被国广传媒重组的一家传统媒体类上市公司来说;华闻传媒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路径,虽未如光线、华谊等传媒“大佬”那般引人瞩目,却也可谓独树一帜。
凭借强大的媒体资源与“特殊基因”;自2012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旗下国广传媒入主华闻传媒伊始,上市公司的主营就意图基于“全媒体业务”,进行一系列的外延式发展与资产并购。
据统计,短短数年,华闻传媒就先后收购了包括澄怀科技、国广光荣、国视上海、掌视亿通、精视文化、邦富软件、漫友文化等多家传媒文化类公司,其业务从单纯的内容与广告收入,一下跨越到涵盖动漫、游戏、移动付费视频分销、留学培训等多个属性的“媒体集团”。
坦率的说,在华闻传媒大幅并购的前几年时间里,上市公司的营收确实得到了明显提振;华闻传媒财报显示,自并购后的四年时光,上市公司无论营收还是净利润均出现提升。
尤其是2013-2016年间,华闻传媒营收分别为37.5亿、39.5亿、43.4亿、45.7亿,净利润则达到5.26亿元、9.84亿元、8.38亿元和8.73亿元。
看似完美的开始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危机,特别是从2017年起,华闻传媒无论营收还是净利润,均出现同比大降的局面。
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华闻传媒营收仅为34.2亿,同比下滑25.17%,创七年来新低;公司净利润则下滑更快,仅录得2.77亿元,同比下降68.24%,如果按扣非计算,净利润更是只有6900万同比下跌超过90%;今年一季度,华闻传媒的扣非后净利润甚至爆出534万的亏损。
主营+商誉危机压顶,华闻发展风险暴露
这一突如其来的业绩下滑,无疑将公司置于危险境地;究其原因,这已非单方面原因所致,而是华闻传媒经营出现全面困境的集体效应。
数据显示:与2016年相比,除燃气生产与供应业被处置外,华闻传媒的传播与文化产业、数字内容服务、网络与信息安全、动漫产品服务等主体业务,其营收水平均出现同比下滑。
数字内容服务业营业成本比上年同期增加101.10%,主因是子公司掌视亿通增加流量经营业务,增加相应的成本所致。
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83.97%,主要是旗下子公司邦富软件受制舆情业务竞争激烈、市场也趋于饱和、业务单一等影响。
公司动漫产品及动漫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30.22%,主因是广东漫友文化动漫产品销售及动漫类服务收入减少。
出国留学咨询及相关业务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56.23%,营业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57.08%,主要是本期子公司澄怀科技留学游学项目数量减少所致。
而对于传播与公司产业来说,受制新兴媒体业务暴涨,传统媒体市场持续下滑的形势,公司占比较大的传媒业务遭受不同程度的波及。
以华商传媒为例,作为是华闻传媒旗下子公司,华闻传媒连续三年的广告、发行收入均大幅度减少,其中华商传媒合并的广告收入从2015年的6.89亿元已经暴跌至2017年的2.94亿元。
此外,公司另一大支柱时报传媒因证监会要求下调信息披露费20%,造成营收和利润出现减少;公司旗下国广光荣的广告业务、国视上海的移动运营商视频业务均出现持续下滑的窘境;截至2017年12月,国视上海实现包月用户数为174.86万人,较2016年底下降50.81%。
在公司业绩下滑的同时,另一大危机亦开始“浮现”;这类业绩下滑的公司,多为2013年、2014年通过旗下国广传媒进行并购而来,随着部分标的公司的经营业绩不佳,目前需要对其进行大笔商誉减值。
2014年,华闻传媒以13.68元/股发行1.35亿股,同时支付现金9.56亿元,作价27.99亿元,购买天津掌视亿通100%股权、上海精视文化60%股权、广州市邦富邦富软件100%股权及其广州漫友文化85.61%股权。
在近28亿元收购中,华闻传媒为此增加了22.46亿元的商誉,其中掌视亿通的商誉为10.93亿元,邦富软件的商誉为5.94亿元,精视文化的商誉为3.55亿元,漫友文化的商誉也达到了2.04亿元,截止2016年底,华闻传媒的商誉总数高达26.5亿。
2017年,掌视亿通、邦富软件、精视文化和漫友文化的净利润分别为8370万元、631万元、846万元和-1051万元,同比分别下降43.62%、93.32%、91.58%和18631.39%。
这其中,公司旗下动漫产品及动漫服务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广州漫友文化2017年营收为7001.85万,净利润出现超1千万元的亏损,下降幅度明显。
此外,由于收购业务未达标,其下属企业漫友文化、邦富软件、精视文化产生的商誉发生减值,减值金额为
6.88亿元;未来,如果这4家公司业绩继续下滑,华闻传媒仍有数亿商誉需要继续减值。
并购引发巨大波澜,华闻传媒前途未卜
面对主营危机与商誉压顶的发展“窘境”,继续做大主营似乎并不符合当前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其发展速度亦需要较多时间堆积;某种程度上,寻求到新的“风口”,再次进行并购已成为换取业绩持续的不二法则。
或许是基于双方相同的“理念与偏好”,令急于借助民间资本的“阜兴系”走入了华闻传媒大股东国广传媒的视野,此后双方“一拍即合”。
2016年11月19日,随着常州兴顺文化正式入主华闻传媒,宣告正式联手;然而这一切的愿景,却引发了更大的危机,进而成为阜兴系“最后的绝唱”。
2018年2月,华闻传媒宣布了一项令投资者诧异的跨界并购提案,拟通过收购“车联网”概念车音智能切入车联网技术领域,同时宣布的还有受让遥望网络、麦游互动全部或部分股权。
资料显示,此次交易以2018年4月30日为基准日的车音智能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评估值为27.8亿元,与账面净资产价值3.17亿元相比评估增值为24.63亿元,增值率为775.97%;值得注意的是,交易对方还对车音智能未来5年的净利润作出承诺,分别为不低于1.8亿、2.23亿、2.86亿、3.98亿、4.4亿。
但是,在过去两年的2016、2017年度以及截至2018年4月30日,车音智能的净利润仅为2168万元、9972万元、1619万元;这意味着,公司在2018年底必须要完成不低于1.64亿元的净利润。
显然,外界对于这一并购按其此前发展速度,这一业绩承诺完成面临较大变数;而一旦并购完成在巨大的“业绩与商誉”压力下,华闻传媒的发展预期并不乐观。
然而,随着“阜兴集团”实际控制人朱一栋突然失联,并留下数百亿资管资金突然“暴雷”;
作为“阜兴系”孕育了半年的车音智能收购案,“突遭重组终止”并改为“现金购买60%股权”,然而复牌后的华闻传媒,股价却遭遇断崖式的坠落。
尽管,阜兴资管此后突发“资管暴雷”,公司5名董监事请辞并退出华闻传媒,新任股东“和平财富”也已顺利完成股权交接;但股价持续的跌停,无疑又将华闻传媒完全暴露在另一起风险中。
通过对于华闻传媒的股权结构梳理可知,大股东国广资产共持有华闻传媒3.07亿股,占总股本的15.37%;目前除了直接持有的1.68亿股(约占华闻传媒股份8.41%的股权),被大股东质押给中信建投证券和天风证券外。
剩余的1.39亿股均由“阜兴系”通过信托产品形式代持,并亦遭到股权质押;其中,通过四川信托-星光5号持有7850.63万股(约占3.92%),渤海信托-永盈1号持有6078.17万股(约占3.04%)。
目前,国广资产共持有华闻传媒的3.07亿股,几乎全部处于质押状态;根据华闻传媒7月18日公告,国广资产直接质押的1.68亿股,除1亿股被天津高级人民法院司法冻结外,其余6800万股均处于平仓线之下。
除此之外,国广资产通过渤海信托-永盈1号间接持有的华闻传媒股份也已被“爆仓”;7月25日,华闻传媒公告称,永盈1号于7月23日卖出华闻传媒1811万股,卖出原因是“遭遇平仓导致被动减持”。
对于华闻传媒更为不利的是,从2016年中报开始,在其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充斥着信托和资管的身影,曾经的主力——社保和公募基金则悉数隐身。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以2017年报为例,10大流通股股东涵盖相关信托和资管的上市公司中在华闻传媒前10大流通股东中,就有前海开源基金-渤海信托·煦沁聚和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长信基金-粤信2号资产管理计划、渤海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渤海信托·海汇4号单一资金信托、方正东亚信托有限责任公司-腾翼投资1号单一资金信托等多家信托和资管计划。
这其中,至少包括煦沁聚和1号、腾翼投资1号隐约与“阜兴系”传出过与“阜兴系”的绯闻;而且,据称目前几乎所有信托与资管已处于“接近爆仓”或“已经爆仓”的状态。
当前,随着“阜兴系”的彻底退出,与新股东“和平财富控股”顺利入主,在诸多难题未解的大背景下,国广传媒与新股东将如何应对,除了考验新任管理层的智慧,更让上市公司未来存在些许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