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IC第二日精彩回顾:AI终将改变世界

  4月27日,2018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简称GMI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议程完美收官。众多中外顶尖科学家和企业家以AI的发展趋势、商业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和现场观众一起分享了他们对AI的见解。

  在主办方致辞环节,GMIC主办方长城会CEO郝义说:“作为一个行业的见证者,我们非常荣幸。在过往的十年里面,GMIC见证了中国,甚至是全球移动互联网蓬勃的发展。特别是大家能感受到我们伟大祖国整个的科技创新的发展,在过往的十年已经达到了爆发性、井喷式的发展。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当中,大家再看一遍GMIC的历史深有体会。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展望未来的十年是什么,它将是从以深度的科学,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深度创新为引领的全行业的大爆发。”

  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Tom Mitchell:

  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的未来

GMIC第二日精彩回顾:AI终将改变世界

  世界各地人工智能都在进步,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非常快,如火如荼。坦诚来讲,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活跃的两个经济体,而且这两个国家有很多AI的体验。在我看来,中国在AI方面的机会是非常独特的。我认为中国比世界任何其他国家都有一个更好的机会,用来向世界其他地方来展示,如何把人工智能用于改善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因为在中国有很多的大数据。

  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谷俊丽:

  AI Car和自动驾驶进化论

GMIC第二日精彩回顾:AI终将改变世界

  我们认为自动驾驶这种产品要做到可用性,它的必然趋势一定是要强本利化。把这个大数据从场景中抽取出来,尽量地建立海量的、完备的、平衡的大数据。算法是由数据中来的,在这种大数据的场景下去训练和抽取我们的AI算法,算法会决定芯片的计算能力的需求。我们描述的数据库、AI高级感知和演进,包括传感器技术、芯片技术,形成一个垂直的系统,这个系统就是我们推进演进AI
Car核心智能的方法论,也是我们在努力搭建持续推进的一种系统。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

  脑科学如何助力AI

GMIC第二日精彩回顾:AI终将改变世界

  大脑最关键的是学习和记忆,学习和记忆也是人工网络关键的功能。但是人的学习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感觉、运动、认知、行为,所有的都有电活动。这个电活动造成了我们神经系统网络结构的变化,包括功能上的变化,以及神经元它自己的构造变化。而所谓的图数,就是神经元连接的节点,这个节点就是记忆储存的地方。人工网络在过去几十年来,最关键的一个从大脑和脑科学中得到的启发,就是连接的可塑性。功能可以变,而且结构也可以变,但我们现在在人工网络上的结构大致上是不变的,所以这是可以借鉴的地方。结果是一个新的网络产生之后,它就有新的认知行为的改变。

  滴滴出行安全战略副总裁弓峰敏:

  AI让出行更美好

GMIC第二日精彩回顾:AI终将改变世界

  我们认为依靠大数据和AI,我们能够去变革交通。这个事情一定是一个全球性的事情;我们从改善出行开始,我们可以去改变环境,去改变生态,让大家的生活更美好。我们希望它能够影响到每一个人。我们意识到技术变革、改革一件事情,很重要的是安全第一,体验第二,然后才是效率。这是我们做事情的一个基本理念。最后一点,我们意识到变革交通具有巨大挑战,一定从生态和政策的合作的角度才能把它做好。

  知乎高级合伙人李大海:AI算法与人文价值

GMIC第二日精彩回顾:AI终将改变世界

  截止到今年三月底,知乎已经有超过1.4亿的注册用户,我们的全平台的日活跃用书达到了3400万,用户在知乎上累计提出了2300万个问题,并收获了接近1亿的回答。在知乎人跟人的连接,人跟内容的连接,都已经达到了爆炸状态。如果我们把知乎比作一个城市的话,这是一个超级城市,里面有上亿的居民跟游客。在这样一个规模的城市里,我们维护法律法规还是靠人工方式运维的话一定低效的,所以这时候我们引入了AI前沿算法技术,帮助知乎小管家团队维护社区氛围。

  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王川:

  无所不能的智能硬件

GMIC第二日精彩回顾:AI终将改变世界

  我们把小AI同学的很多功能放到了手机上,在手机上把语音助理升级为小AI同学,这个也很受大家的喜爱。除了小AI电视和手机之外,我们内设了很多小AI功能,像手表,翻译机等等设备。除了这些内置小AI设备外,它能控制13大品类,118种家居设备,当然这种设备还在扩充之中。目前小AI同学设备也是激活超过2300万,实际上这是3月31号的数据了。现在已经4月份了,所以实际已经超过了3千万用户在用我们的小AI同学。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AI重启紫禁城

GMIC第二日精彩回顾:AI终将改变世界

  故宫的目标是全年无事故,全年无投诉,而后者更难。参观者与日俱增,外出展览、国际交流等越来越多,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故宫,故宫借助互联网技术,全世界博物馆最强大的数字博物馆诞生在这里,因为它不仅在于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关键在于它所有的项目全是挖掘故宫藏品信息的原状,有数字互动还有VR影院等。公众教育,文化展示,参观导览,咨询传播,休闲娱乐,社交交流等功能不断充实。

  李维兴、杨林、Tom Mitchell(主持)

  主题:AI的芯片与算法

GMIC第二日精彩回顾:AI终将改变世界

  李维兴:从人类的科技进步,进入所谓个人可以使用的产品,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路。这条路实际上在之前20年移动计算平台就为智能手机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透过这么大的一个平台的非常快速的迭代改进,造成所有好的技术、好的生产工艺都能够在移动平台上面发挥出来。目前,从语音到无线上的互联网,到现在APP的使用方式改变了上网习惯和消费习惯。AI又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使用方式,它将整个CPU、GPU、DIC,或者特殊为了AI设计的硬件的需求激发起来。

  杨林:智能医疗是帮助人们治病,但是如果有一个很简单物美价廉的东西嵌入到你每天早上起床看的镜子里面,它就会检测你每天的状态,然后向你建议一些调整的方式。我们说AI生万物,实际上相当于万物长眼,做到这点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传感器的问题。

  高欣欣(主持)、郝佳男、曹旭东、吴强

  主题:智能驾驶的今天和未来

GMIC第二日精彩回顾:AI终将改变世界

  高欣欣:智能驾驶在这两年的发展是风起云涌,带来了对于整个行业的颠覆以及重构,带来了全新的想象空间。但是驾驶和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所以有无数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特别多的考量。这几年智能驾驶领域里面真的是大颚全部进场,资本、产业全部到位,是一个最强队集结的行业。

  吴强:在自动驾驶方面,它的软件系统过去一直被控制在一些国际企业手里面。我们中国厂商在这里扮演的角色一直很薄弱。但是近几年有很多创业公司,无论是在美国或者是中国都加入了自动驾驶行业,从各个角度发力。总体来说,现在不管是巨头或者是项目创业公司,都属于持续发展和迭代的过程,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

  曹旭东:关于自动驾驶最难的部分就是安全,解决安全问题需要海量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反映出来一些算法的不足。特斯拉在中国的时候,15公里接管一次,我觉得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驾驶习惯更加的不好。如果你在四环上开上两圈,基本上总会遇到一次特别恶劣的加塞,而且是非常危险的。针对这些情况,实际上你需要在多个维度上去优化你的算法,这个纬度也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比如说在传感器的设计上,为了处理加塞,你需要增加环摄摄象头,预测旁边车的轨迹。

  郝佳男:商用车和乘用车的区别,通俗来讲就是To B跟To
C的区别,商用车包括货运和出租车,它的利润来自于个人的运营,来自于个人去创造价值。乘用车可能是另外一个方式,它是通过个人的用户变成最终的用户,可能是通过给这辆车增加了自动驾驶的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驾驶本身的乐趣或者提升安全。因为自动驾驶是相对新兴的技术,我们认为在商用车更方便推广,因为商用车你只要说服合作伙伴和客户,比适应普罗大众更方便一些。

  林宇清(主持)、李竹、Dean Becker

  主题:AI企业专利战略的中美比较

GMIC第二日精彩回顾:AI终将改变世界

  林宇清:聚焦到中美,在论文领域的AI技术展示和专利领域技术展示,中美之间是有一个非常大的具有的,比如从论文角度,中国的论文量比美国多很多的。但是从AI的技术角度和AI的应用角度,中国很多的东西并没有付诸实施。

  李竹:中国从实验室到具体应用方面的能力是一个弱点,很多的研究和创新,拿了国家的经费,研发出成果后,变成论文了就结束了,没有去做向市场的转化,这是非常大的问题。而我们认为在人工智能领域创业公司IP为王,有知识产权、有专利的公司才会有它自己的门槛,才会有它自己的护城河。因为人工智能的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最重要的东西实际上是公司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人是第二位的。

  Dean
Becker:中美不同之处,在中国是保护自己的发明,在美国要保护的是发明在将来会流向哪个领域,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所有权。也就是说,在美国这个技术可能流向的各个领域都会建立相对的屏障,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同。

  于晨超、谢忆楠、李丰

  主题:如何看待AI和IOT驱动的世界

  _

  

  谢忆楠:物联网可以这么理解,就是原来人和人之间是可以交互的,人和机器之间也可以交互,但是反向过来机器和人没有办法服务。IOT有三个阶段:在线化,数据化和智能化。

  李丰:假定会有更多带有计算能力的新设备,其中载带了更多新的传感器,它们将会使得更多的新数据在线,然后这些在线的新数据随着大量的数据产生,就进入最终的在线化,即对新数据处理计算,分发和利用会变成在不同的IOT领域的发展机会。简单来讲就是先应用的,然后到数据,然后到处理,然后到分发应用,就是到分发数据所产生价值。

  陈楸帆(主持)、蒲慕明

  鲁白、Harry Kloor和萧泓

  主题:科学、科技、科幻,未来已来

GMIC第二日精彩回顾:AI终将改变世界

  蒲慕明:科学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文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反映。技术有非常实际的应用价值,它是科学的产品。这二者之间其实一定要划清界限,也不是很容易,因为很多在技术上的问题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在研究技术的基本问题的时候,事实上也是研究科学的基本问题。所以不是一个界限非常明确的差别的,不是个对立的关系。

  陈楸帆:我们需要从另外一个层面社会各个层面去提高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我们才能够把一些科幻的东西跟科学的东西分开来。因为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其实把两者混为一谈。

  萧泓:作为商人,我觉得科学对我来讲其实是一个方法论,它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我觉得今天对我有指导意义的,就是一个证伪方式。就是任何事情要真正追求理论的话就可以证伪继续往前推。

  鲁白:因为大家都会讲,科技,科技,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我觉得很多人是把两个概念混淆了。科学其实是探索未知,是我们人类内心的需求,即了解自然,了解自我。但是科学也可以是完全没有用,完全出于兴趣出发的人类行为。现在我们过分的强调科学的有用性,这个其实随着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我们经济的进步,随着我们社会的进步,我觉得这个是越来越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也就是说,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国家,它一定是科学非常强大。

  Harry
Kloor:我们要了解科学技术是相关的,没有技术不太可能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讨。科学本身也不能够仅仅针对于经济方面的目的。一个成功的国家,一个成功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成功,也包括要来提升人道主义,因为对于科学它的目的是探索,可能不能够带来近期的经济的效益,可是没有探索这个国家肯定是贫穷的,它的文化是贫瘠的,而且这个国家的经济也不发达。

(0)
上一篇 2018年4月28日 16:12
下一篇 2018年4月28日 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