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推进,根据2013年-2017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图表可以发现,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且一直持续上升。除此之外,伴随着众多消费场景的出现,第三方支付频率越来越高,已深深地渗透到大众的“吃穿住行用”等生活场景中。
场景支付相结合,1+1>2
支付在商业活动中已占据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几乎所有互联网巨头都希望拥有一张自己的支付牌照,从而抢占支付入口,进而占领市场份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不仅在支付手段上卯足力量,还在场景的争夺中打的热火朝天。
毕竟场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场景和支付相结合以后,所产生效果则是1+1>2。支付作为一个天然的流量入口,既可以进军理财保险等金融行业,也可以单纯的作为一个支付工具,还可以收集用户数据,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有用户流量的基础上。因此对场景的挖掘和占领,其根本目的就是吸引流量,然后再对其它领域进行布局。
不仅如此,通过对场景的挖掘和占领,除了增加用户的显性消费需求外,还存在刺激用户冲动消费,从而拉动隐性消费的可能性。打个比方,第三方支付的市场规模就像是一个巨型沙漏,而场景就如同沙漏的漏嘴,漏嘴越多所能积累的沙子就越多,然后可以用于其它地方的沙子也就越多。
目前拥有最多“沙子”的就属支付宝和微信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不仅成为传统银行卡以外的新型支付方式,甚至还超越银行卡支付成为主流支付方式,支付场景的争夺必然是这两个大佬绕不开的战场。
支付场景争夺路上被堵得水泄不通
支付产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得消费场景也在不断增加,各家支付机构广泛布局各种消费场景,阿里巴巴和腾讯怎又怎么可能放弃扮演这场大戏主角的机会呢。
腾讯和阿里巴巴在支付场景的争夺上,可以说是棋逢对手,你先行一步,我随后便跟上,实力不相上下。
在公共交通领域,马云在上海开启语音售票和刷脸进站的先河,采用双离线技术叠加心信用的模式,即使没有网络,用户也可以在0.3秒之内完成刷码上车。随后,合肥公交便被马化腾拿下,同样也是扫码上车。
面对公共交通领域的行业壁垒,改造地铁闸机和公交终端等不菲的资金,马云、马化腾甚至中国银联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不遗余力地布局,为什么?
虽然公共交通领域支付额很小,但是具有高频和刚需的特征,表面上大佬是在大力推广自家的移动支付方式,但是醉翁之意不在方式,是在支付场景。
在电商行业,阿里巴巴几乎可以算是一家独大,腾讯也知道在阿里的核心领域不大可能有很大突破,但是也希望投资唯品会后,与京东和唯品会的合作可以帮自己抢占到部分支付场景。
在零售领域,阿里率先提出“新零售”的概念,亲力亲为打造自己的门店,并成功推出“盒马鲜生”
这一代表零售变革的标志性店铺。此外,阿里还投资了苏宁、银泰商业、三江购物、新华都等实体零售巨头,在2017年末再度入股高鑫零售,这样一来,阿里在零售行业的支付场景争夺战的布局算是向前了一步。
腾讯也不甘示弱,拉拢投资永辉、沃尔玛和家乐福,零售行业完成站队“仪式”以后,不能排除的一种可能性就是,等到这些零售行业巨头衰弱以后,阿里或者腾讯就想办法控股甚至是收购,然后彻底封死对手在这里的支付入口,心中潜台词都是:我麾下的队列只能用我的支付工具,就算用其他的支付工具也可以,就是不能用马家那位的。
在共享单车领域,腾讯投资摩拜,其实也是想在这里打开一个支付入口,掌握其支付场景。阿里融资给ofo、投资哈罗,也算事出同因。如果说过去融资是单纯地在自行车上砸钱,那么现在各大企业投资共享单车的目的其实都不简单,他们才不管这是否有利于共享单车市场的发展,反正就是冲着这个领域的支付场景而来的。其实不仅仅是共享出行这一块儿,这俩大佬想垄断的实际上是整个出行领域的支付场景。
除此之外,腾讯和阿里还在租房、校园、外卖等场景上下足了功夫,毕竟支付之争的本质是支付场景的竞争,场景为王的时代悄悄来临,谁能更好的融入消费场景之中,提供更好的体验,就有可能斩获其所包含的商业价值,最终拔得头筹。
这也就牵扯出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企业创造消费场景,让用户习惯并产生依赖,还是用户在支付过程中产生了场景需求,然后支付机构再提供,逐渐完善,进而达到极致呢?
先场景后习惯,还是先需求再场景,这就需要企业的眼光和战略部署了。
面对政策和巨头的夹击,中小型企业出路何在?
腾讯和阿里就像一条巨蛇一样,占领着各个领域,作为中小型企业很难超越他们,无法像他们一样渗透到各个领域。其实,就连他们自己也很难超越自己了,就算给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一个场景,也很难再打造出一个阿里巴巴或者腾讯。
除了巨头带来的市场压力,还要面对国家的监管。支付行业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这就注定国家不可能放弃监管。据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共开出109张罚单,约为2016年罚单数量34张的3倍,共注销24张支付牌照,2017年就占了19张。很明显国家在加大力度肃清支付行业,面对巨头和国家监管,中小型企业的处境就如同“三明治”,无论是生存还是在场景的争夺上,都显得力不从心。
然而,其实国家的强监管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监管会降低市场的潜在风险,这些企业需要紧跟国家政策,拥护并积极响应央行下放政策,拿国家政策做保护伞。在不损害安全性的前提下,大大拓展支付业务,伺机拓展场景。此外,枪打出头鸟,作为行业巨头,国家的助力可以让你平地而起,也可以在你毫无防备的基础上送你进坟墓。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面对巨头压身也不是没有办法。巨头的业务具有广泛性,那中小型企业就可以走专业性方向,走垂直领域,找到自己的定位点,然后以点连线再到面,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在场景的争夺中,可以找到自己的领域,再深耕细作,培养用户的场景消费习惯,增加自己的用户黏性。
虽然说企业对场景的挖掘近乎变态,但还是不够淋漓尽致,毕竟现在支付场景还没有实现对生活的全方位覆盖,按理说无论是谁都还有机会,只不过不知道中小型企业会不会落得为大佬做大红嫁衣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