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生产线:“我想要什么,你生产什么”

  张新科没料到,属于自己的“狂欢”会这么快来临!这位美的集团(以下简称“美的”)洗碗机国内销售负责人最近忙得不可开交,他形容自己搭上了电商“快车”,在一场“购物狂欢节”中被推上了风口。

  “从20日开始,一共十天时间,光X3这款产品,就已经预售了将近5000台”,张新科言语中掩饰不住兴奋,看着从仓库中出货发往全国各地的洗碗机,他说:“这个数字在3年前还只有500”。

  今年是双11的第9个年头,也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的关键阶段。由消费环节到制造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借助电商平台的大数据支持,在定制生产领域进行探索。而双11这场购物狂欢也成为撬动“新制造”的一个支点。

  大数据为智能制造赋能

  张新科还记得,洗碗机在中国市场推广的几次波折。美的2000年就进入了洗碗机行业,但过去一直专注于海外市场,2014年开始转战国内市场,但几次都不太成功。

  当时,国内消费环境尚不成熟,消费者对洗碗机的认知也不够,洗碗机上的选项多了之后,许多消费者甚至不会操作。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功能?这个困扰张新科他们的问题,在产品“触电”后得到了解决。

  2014年美的和天猫商城(以下简称“天猫”)开始合作,消费者购买产品之后在平台上的留言评价,让他们了解到用户的直观需求。通过对大量用户数据的分类分析,对用户进行“画像”,他们发现国内消费者对洗碗机的功能需求高于国外消费者,于是烘干、餐具存储成了新选项。

  “通过消费者的反馈得出的用户‘痛点’就是我们产品研发的方向”,张新科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为了更接近消费者,他们团队把天猫平台上的用户按全国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段等分类组建微信群,在微信群中了解用户的“痛点”,然后在新产品中完善。

  贺建就是用户群里的一员。2015年3月,他买了一台美的6套全自动除菌家用台式洗碗机,使用中,发现了不少不方便的地方。

  “第一台洗碗机外观黑黑的,还挺难看,空间很小,能放的餐具也不多。”贺建说,每次洗完碗后,洗碗机内壁和碗篮等地方仍有水珠残留,而因为厨房已经装修好且面积比较小,放了一台这样的洗碗机后,许多杂物无处可放只能堆在洗碗机上。他把种种不便反馈到了微信群里。没想到的是,新一代洗碗机把这些“痛点”都解决了,他说:“感觉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一般。”

  正是这种“量身打造”,让美的快速打开了市场。据介绍,今年1~10月,美的已经卖出30多万台洗碗机,比去年足足增长了4倍。

  同样尝到智能定制“甜头”的,还有科沃斯的地面清洁机器人。2014年双11之后,科沃斯就和天猫一起开始通过研究大数据,进行定制化产品的合作,通过数十万条商品评价及反馈,他们发现以前扫地机只有清扫模式,很多消费者还要用抹布擦一遍。为此,科沃斯优化了新一代产品的相关功能。

  据了解,2017年天猫双11预售启动后,科沃斯新一代扫地机器人开启预售,仅1小时就预售超过3万台。截至10月23日,预售量已经超过5万台。

  “天猫数据技术平台是比较完善的,在这个层面来讲,确实给了我们比较多的思路和想法。”科沃斯副总金鑫表示,天猫运营以及用户的数据能为产品智能定制赋能,使产品更吻合消费者的诉求。

  “我想要什么,你生产什么”

  “原来是品牌商通过推广的手段把产品卖出去,现在,产品不是品牌商在工厂里设计出来的,而是和用户交互出来的。”天猫电器美家事业组小家电西式厨房运营总监襄龙说。

  过去,制造业基本上以B2C(商家对用户)的模式为主,即“我生产什么,你买什么”。随着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大数据的运用,“我想要什么,你生产什么”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襄龙记得,2015年,天猫推出了“天猫定制”,家电品牌商在“天猫定制”上发布未成型产品,用户在上面反馈意见,品牌商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做相应调整,以此实现定制化。

  家装行业的定制更加深化,“基本可以实现私人定制”,襄龙表示,由于个人家里配置不同、设备尺寸不同,家装用户私人定制的需求更高,从而也反向推动了家装定制行业的发展。而无论哪个行业,数据在其中都起着关键作用。

  “2014年刚开始做的时候,品牌商对这种定制的操作模式是怀疑的,它不知道这带来的价值是什么?”襄龙说,传统生产线多是标准化的,配件和配料都是按比例大批量购买,而定制化则意味着对原有供应链的改造,中间成本花费巨大。推行定制化初期,大部分品牌商都选择观望,不轻易涉足。

  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牌商感受到定制的价值。襄龙打了一个比方:原本想知道鸡蛋的好坏得挨个敲碎,定制化之后就不用敲碎每个鸡蛋。通过数据事先就有了预警。品牌商只生产用户反馈良好的产品,减少了大量损耗。

  2015年刚推行“天猫定制”时,只有几家品牌商提供定制,而到了2016年底,已经有400款产品可以提供定制服务了,占到了总产品数量的10%,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智能制造是企业未来的出路

  “通过这种合作,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适销对路,而平台公司可以销售出更多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对双方都是好事。”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顾乃华表示。

  这位深耕产业经济领域多年的学者认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增强,社会越来越需要智能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个性化、智能化的产品。而现在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支撑很多企业“智能生产”,未来企业需要在“智造”方面找出路。

  另一方面,企业既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定制需求,又要控制生产线成本,“出路就是大数据”,通过大数据及时地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利用大数据支撑生产流程,这才能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

  “电商平台与企业品牌商的数据共享,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是新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嫁接’,是新业态和老业态的相互拓展和互利共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戚聿东表示,一方面,电商平台为企业提供新型销售渠道,有助于实体企业扩大营收;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帮助企业改进产品,使电商平台拥有数量充足、物美价廉的供给来源,这无疑也促进了电商平台的品质提升和声誉扩大。

  “共赢”是顾乃华和戚聿东共同的看法,企业拥抱“智能制造”,平台大数据为企业制造赋能,双方共同助力“中国智造”。

  “坚持工匠精神,同时把产品做高端,把产业链做优,往更高的环节,比如服务等环节,去攀升,逐渐改变原先产品、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局面。把产品做优做透后,整个行业就实现升级了”,顾乃华说。

来源:中青在线

(0)
上一篇 2017年11月10日 10:49
下一篇 2017年11月10日 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