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下午,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牵头新华社报社联合新华社社属媒体共同举办,发现中国创造力组委会和大专家.COM承办,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协办的“中国分级诊疗交流会”在上海举行。新华社原副社长路建平在致辞中提到,用医学教育助力国家分级诊疗,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助力分级诊疗,是抓住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牛鼻子”。
医疗改革基层是重点
长期以来,我国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中,有病去城市的三级以上医院,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和社区服务中心逐步萎缩,人才外流,服务质量难以取信于民,进而使得大医院盲目扩张,更加剧了看病难的问题。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度,才能真正分流大医院患者流量,实现分级诊疗。因此,医学教育成为建立分级诊疗系统的关键一环。大会上,中纪委驻卫生部原纪检组组长、中国保健协会会长、中国卫生监督协会会长张凤楼指出,“如何使医疗教育来助理分级治疗,如何使互联网大数据为分级治疗服务,这刚好可以形成一个牛鼻子,抓住牛鼻子进行研讨,相信就能对整个分级诊疗起到很好的作用”。
人才教育是分级诊疗系统建立的关键点,对于基层医生的人才培养需要将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结合起来,从多方位提高基层医生的业务水平。从学历教育来看,基层医生相较医疗专家而言,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来看相差甚远,优质医学教育环境与资源获取门槛较高,加上普通医生个人资质、接受的医学教育水平较低。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显得格外迫切。会上有专家提出,大城市中医疗资源质量高、学术交流环境好,结合全球前沿医疗文献,其医疗资源利用率较好,医学教育呈现良性循环;离开城市,医疗资源、学术讨论环境相对闭塞,先进的思想和诊治方式得不到有效推广,进一步拉大的两者知沟。因此,借助当前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两者提供互动交流平台,让优质医学教育资源下沉,才是解决基层医生专业性不足的最佳途径。
从在职教育来看,基层医疗系统流量小、病例少,基层医生在临床治疗的经验上明显不足,在职教育、案例分析机会少,普通医生在医疗岗位上的成长速度自然缓慢。上海市松江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陈宇剑在发言时提到,应该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注重打好组合拳,加强区域全面健康管理,进一步提升居民群众和医务人员的获得感。如今在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一关键时刻,在基础性、关联性、标志性改革上的新突破便是尽快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利用互联网提供智能教育平台,建立医学教育基地,通过病例数据的上传、专家在线分析讨论指导,提高基层医生专业水平,进而建立各类病例数据库,或将成为分级诊疗制度的最优选择。
医学教育互联网平台建立的倒逼作用
面对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利用当今时代下的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建设医院联合体,或许将可以为其提供一条新的解决思路。钟南山院士表示到,“医院联合体最主要的宗旨应该在于,小病在基层、大病在医院、康复在基层”。在医疗健康系统中,互联网的建立可以在基层和大医院间搭建一个良好平台,进行资源信息的互动交流,在医联体的构建过程中,或将对政府和医药企业起到很好的倒逼作用。
从对政府的倒逼作用来看,优质资源下沉,大医院着力培养直属基层医生,目的是能让二级医院、基层医院能够独当一面,为三甲医院分担流量。倘若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实现通过人才培养、分级诊疗制度建立等方面的切入,进而实行对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探索,单靠几个专家、医院,医疗改革容易陷入难产的尴尬中。政府做好后勤辅助工作,让大医院专心培养基层医生,搞好分级诊疗系统,缩短基层、医院两点间的知识鸿沟,将疑难杂症交给医院,让基层、社区分流常规患者,从而在整个医疗健康行业中,将各方合理分工,最终为患者谋得福利。
同时,在医疗健康领域里,对互联网体系的建立,也是对药企的倒逼。当二级医院、基层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地位开始崛起时,依据医疗机构规模,常见患者病例,对于药物的采购策略也自然开始转变。医疗改革实施,将看病由难变易,同时改变医药企业对药物品种、价格的分布策略。患者就医的流量导向,让采购药物从机构开始,基层、社区采购药物,将更加注重患者自身条件,价廉效优简便安全将成为采购标准,从而使得基层将知识、药物、手段相结合,如此一来,三级医疗系统才有机会建立完善起来。
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人才是重中之重,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基层建设才是关键。笔者认为,针对我国医疗现状,分级诊疗制度的完善,将涉及医疗健康领域的多个端口,或将成为我国医疗改革的重大突破点,但需汇集各方力量、共同发力才能在医改道路上迈出新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