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以准入+医学+数据为主题的驱动营销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从技术研发到开始走向市场,以医生为关键的传统医疗商业模式开始动摇。面对新技术的开发、新思路的崛起,传统的医疗商业模式开始受到挑战,以病人为核心的新型医疗商业模式开始被各路医疗专家提上议程。
医生在未来将受到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精准医疗在近几年成为热门话题。针对病人个体情况,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为其制定出专属个性化医疗解决方案,这是精准医疗在医疗行业展现的突出优势,但从当下的医疗现状来看,精准医疗的实现面临巨大挑战。如此状况,以病理科和影像科表现得最为显著。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举出乳腺癌实例:如若病人为乳腺癌患者,不同病理科医生对病人的诊断各有差异。如此一来,虽然此类误差势必会出现在任何以人力为支撑的岗位中,但传统医疗模式的劣势还是袒露无疑。面对每天成千上万位独立且极具差异化的病患,为每一位病人提出准确的答案着实困难。尽管这些医生是经历层层选拔、精心培养的行业精英,但要与集智能化、信息化和速度化的人工智能相比,依旧展现出明显劣势。一则数据表明,针对同一病理科案例,人工智能与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专业PK,其最终结果是,同一时间内,人工智能的准确率为88.5%,专家的准确率只有73%。值得注意的是,73%的准确率在医生诊断中应属上限范围;而对于人工智能而言,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将变得更加“聪明”。
从大数据的储备积累来看,传统线下医院的数据主要由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两方面组成。传统医院手握大量病例资源,医生天天面对情况各异的病患,为其诊断、治疗、提供相应解决方案,整个流程已经占据医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对于病人病例资源的合理整合处理,大部分医生因为疲于应对都被搁置在一旁。结构化数据主要以皮肤科、病理科为主的标准化数据,针对此类数据的监察工作往往较为枯燥,工作内容繁琐且单一。将经过专业培养的医疗人才放在这样的岗位上略显大材小用,一方面降低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浪费医疗资源。如今,非结构化数据的升级虽未被打通,但段院长指出,“未来两至三年内,大数据的应用将会在图像、影像采集方面优先取得突破,人工智能在这类领域里将不可逆地取代医生”。
病人将是未来医疗模式的关键
从医疗商业模式发展趋势来看,从最初的以医疗为核心的医疗模式,经市场经济影响后,开始转向当今时代下,以市场准入为导向的商业模式。辉瑞副总裁谷成明先生指出,“在未来医疗领域内,病人将成为医疗领域的核心关键,在大数据方法的优化整合下,医生与病人针对病症将会共同决策”。而能够完成此目标的只有通过精准医疗,实现个性化医疗服务。以病人为核心无非是处处从病人角度出发,根据病人的个体特征,提供专属服务并能完美地满足其需求,但如何做到以病人为核心还需继续商榷。当医院、社保或商报争先抢占大数据资源时,从第三方角度“为病人着想”的观念,不过是在意淫病人的需求罢了。
大数据资源是未来医疗事业发展的核心环节,但并不意味着各自为战,资源共享才是王道。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是通过病人自己做决策来实现的。医院通过体术支持,完善医疗设备的数据接口,将病患数据资料船上云端,针对病人自身的病情状况,结合专业的医疗分析,为其提供多个精准、个性的解决方案。最后,病患结合自身多方面情况,对所有方案进行比对、考量,直到做出决策。如此一来,多方商榷、专业评估、自助选择,才是未来医疗领域的前进方向。
打造互联网医疗信息闭环
互联网的发展,让社会各方开始重视数据资源的合理分配,医疗行业内的各大企业开始纷纷涌向互联网大数据领域,争先成为互联网医疗新一轮洗牌后的领头人。但各方的只竞争不合作,让各企业各自领域内进行闭门造车式的开拓,最终使得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陷入信息孤岛的困境中去。对此,段院长指出将APP的开发、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研发和物联网的完善结合在一起,将人对人、人对物、物对物三个节点进行系统的更新和资源的合作分享,最终形成互联网医疗的信息闭环。从实际角度来看,每个节点包含的数据资源都足够庞大,但只有将三个方面整合在一起,并且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才能满足人工智能这一“数据怪兽”对海量数据的要求。
在当日的高峰论坛上,精准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热门词汇被反复提出讨论,各位专家从医药、信息化发展、医疗技术开发等多个角度,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趋势出谋划策。“未来看病可能不需医生”的图景,在大数据高速发展的今天,被各位专家反复强调。但聚焦当下,医生仍然在整个医疗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AI取代医生只是在某一领域,虚拟医生较传统医生更有优势。此时想要弯道超车实属危险动作,以医疗人才为基点,以临床医生为核心,利用技术支持,整合数据资源,优化医疗体系产业结构,才是当下发展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