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中的打车难:不是滴滴的原因,但是滴滴的问题

  有篇文笔和标题都有点模仿咪蒙的《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的新媒体稿件,最近在朋友圈刷了屏。文章的主题大概是,滴滴的出现,让司机师傅们习惯了“加钱才接单”的思维模式,它败坏了人心,破坏了打车的体验。

  

滴滴一下不能马上出发了

  网约车是大众关心的话题,这种激烈的写法又增加了话题度。

  最近打车的确困难,打车时间长、调控倍数高、加价数额大,一次又一次挑动着乘客敏感的神经。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等车经历,让不少人都将怨气汇聚到了滴滴上:你看,都是你让我打不到车的。

  但是让乘客打不到车,这对滴滴并没有任何好处。让乘客在寒冬中加一倍价,还是让司机跑两趟车拿两次钱,滴滴获得的提成并没有区别。而且车价高了,打车的人势必减少。这可能引起人少车更少的恶性循环。所以也有人跳出来为滴滴喊冤:这不是滴滴要刻意加价,而是车少人多没办法啊。

  加价严重没人接单,是因为滴滴吗?

  怎么判断加价行为是因为供需关系不平衡还是滴滴公司的刻意控制呢?

  雨雪天气中,乘客本来就很难打到车。我也有在风雨中站立了一个小时不停打车的经历。打车困难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在多个打车app上同时下单,希望能够快点打到车。常见的现象是,无论是神州还是易到,在滴滴加价到两倍的时候,他们也总是会加价到1.2倍到1.6倍不等。

  在最近几天的打车过程中,所有出行平台集体加价的情况尤甚。今天早上,我的一位同事告诉我,地铁站旁边的黑车价格都提高了一倍。这或许可以说明,打车供需关系的不平衡不是由一家公司决定的,而是整个出行市场的大环境。

  一位自称为滴滴运营的知乎用户“罗文”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

  “春运开始后,北京在线的司机数量,或者说运力一直在往下走,与1月10日之前相比下降了近25%。而订单需求却一直在往上走,且增加的幅度很大,有30%。这场来得早、峰值高的春运,威力堪比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造成了供需差值加大。”

  为什么突然在最近几天出现这种供需差值大幅提升的场景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春节将至,滴滴平台上有许多外地司机需要回家过年,车辆大幅减少;

  2,网约车新政的出台,非京籍人员没有了开网约车的资格,外地车牌车辆也没了拉客运营的权利,导致网约车减少。

  在我前两天跟一个网约车司机的聊天中,他告诉我,最近北京许多地方已经开始进行查处违规网约车车辆的执法行为。执法人员首先要看一下是不是外地车辆,然后检查一下有没有网约车驾驶员资格证——这个资格证从1月16日才有第一位北京网约车司机领取。

  滴滴的困境

  有司机表示,滴滴公司会报销被处罚司机的罚款,但看到这些处罚后,在网约车新规下没有资格从事网约车的司机也会开始考虑转行。

  网约车新规的压力,以及春节这个时间节点的催化,大量的网约车司机回乡重新选择职业,春节后还能回来的司机有多少呢?

  虽然我打心眼里不愿意相信年后网约车数量会减少,但这可能真的会出现。对于滴滴来说,这可能是个危险的前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审查如果严格按照网约车新规来执行,滴滴上大量不符合规定的车可就危险了。

  滴滴是一家C2C的打车平台,司机端和乘客端的均衡是它存在发展的基石。在滴滴的上升期,千万司机的汇集极大地提升了乘客的出行体验。而反面就是当司机离开后,乘客会以更快的速度离开平台。如果滴滴无法满足现有的出行需求,乘客也会分流分到其他平台。

  滴滴的对手也在虎视眈眈。

   国家队的首汽约车、B2C模式的神州专车,纷纷推出开放平台,想要整合全国分散的网约车客运企业、巡游出租车企业及租赁公司。首汽约车已经计划在2017年初推出专门面向出租车的打车app,吸引滴滴上的出租车资源。

  和对手相比,滴滴的优势主要在于接单快、单价低。但在北上广新政的指导下,这些都是网约车应该被改革掉的地方。接单快,说明车辆数多、道路资源占用严重;单价低,证明快车挤压了巡游出租车(传统出租车)的生存空间,未构成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经营。对于城市交通管理机构而言,这些优势都是滴滴的原罪。

  在滴滴CEO程维前几天的演讲中,他说,2017年将成为专车决胜年,而伴随着大数据、无人驾驶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未来5-10年滴滴平台的用车成本还会下降一半以上。

  但在无人驾驶和新能源汽车普及之前,滴滴要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在新政、春运、竞争、需求的压力下,用滴滴打车又贵又难,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用滴滴打车?

(0)
上一篇 2017年1月23日 07:19
下一篇 2017年1月23日 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