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北京电影学院与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共同主办,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与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先进影像专委会共同承办的“ICEVE2016”——第七届北京国际先进影像大会暨展览会在北京电影学院正式召开。
此次大会以“未来影像·影响未来”为主题,聚焦于高质量影像、先进影像制作流程、虚拟现实影像制作和未来影像技术四个主要领域,并邀请了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国际顾问、奥斯卡和艾美奖评委成员Scott
Ross、国际资深立体指导和摄影指导Demetri
Portelli、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院长陈宝权、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翟振明等数十位电影行业国内外的顶级专家进行演讲。
其中,国际先进影像协会会长,国际虚拟现实协会会长Jim
Chabin、上海科技大学教授虞晶怡分别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对VR在技术和发展阶段两方面的不同看法。
唯有高帧率VR内容才能促进消费者买单
随着流媒体播放模式的逐渐普及,VR内容将成为下一个流媒体平台的主要载体。因此,想让消费者认可VR,就只有从优质内容下手,而高帧率将成为优质VR内容出现最的主要催化剂。
会上,国际先进影像协会会长,国际虚拟现实协会会长Jim
Chabin表示,尽管目前大多数人都十分认可VR的发展前景,但是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人对虚拟现实存有一些忧虑。
Jim
Chabin继续解释道,在2017年有个巨大的挑战,在内容上不够丰富,将不会有很多的产品。对于消费者体验来说,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关注质量,为什么我们主要的参与者认为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部分呢?
我们现在在使用这样高动态范围的技术,包括阿杜比等等其他的公司也在使用,我们会把它越来越多的带到电影行业、电视行业和VR业,所以我们想要更好的图像质量、更丰富的颜色、色彩,更明亮的图像效果就需要用这样的高动态技术。
从人眼原理解读捕捉,处理和显示
全景视频的沉浸式观看方式最先引领了国内VR的火热,但是归根结底无法完整模拟人眼的全景视频并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VR视频,这就需要VR视频本身可以捕捉并且将其实时反馈给人眼。
会上,上海科技大学教授虞晶怡表示,
其实我们在虚拟现实的过程中我们过渡的注重了虚拟的部分,强调了虚拟生成假的图像,我们忘记了我们更重要的是现实,换言之要做到所谓的“眼”见为实。
通过对人眼工作原理的分析,虞晶怡提出了三个目前全景视频存在的三个问题,并一一作了解答:
1、在全景视频中人头旋转的时候,三维点在两个参考系里面深度发生了变化,这样不仅使横向画面产生了变化,竖向也产生了变化。作为具有3D效果的全景视频就有问题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计算机视觉早就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叫Ominstereo,原理很简单,现在的解决方案就是最常用的是拿两个相机两个相机进行拍摄,这样的好处在每个双目的两个眼睛看的都是正确的三维世界,但是难度在接缝处非常难以拼接。
2、人有两只眼睛,闭上一只眼睛还是能够抓东西,因为人眼有动态对焦的效果,当你看我演讲的时候,你的眼睛一定不是定在我脸上的,需要不停的变换焦距来进行拍摄,如果只定着焦距拍摄,拍出来一定是较定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这一问题的答案一开始是提出于1992年是MIT的教授美国两院院士。他说为了做出动态重对焦只需要把光线捕捉到,像人眼一样,如果能够捕捉到全部世界里的光线就可以把这些光线动态的结合在一起,这两个双积分公式非常可怕,讲到底就是小透镜的系统,物距分区+像距分区就等于焦距分区如果捕捉到视觉里的这些光线就可以将这些光线全都绑在一起进行重渲染。
3、尽管人眼看到的是3D图像,但是目光在移动的时候只能在平面上移动对于VR体验来说是很乏味的,因为只能从固定的视角看,今后能不能走近走远看呢?
这样的效果已经有了,在上海科技大学本人研究了人眼最重要最有意思的功能叫运动视差。这项技术来自于电影《D》当时拍这部电影围着李维斯进行环拍,就像捕捉到了光场进行重建一样,过去一年在中国搭建了一个Dome,使用了140个相机,80个静态相机,60个动态相机,做了动静结合的,利用这样的系统可以拍出各种各样的高清模型的重建,可以衣服上的褶皱都可以拍摄出来。
除此之外,会上同时举办了《第五届中国先进影像作品奖》颁奖典礼,除了传统的3D电影与3D电视奖项,本次评选特别纳入了VR作品奖的评选,此次颁奖仪式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一次。
最终VR作品一等奖颁发给了由上海玄黄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VR作品《窗》。评委会主席、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侯克明在颁奖词中表示,VR作品的创作需要全新的创意和全新的艺术构思,需要年轻的创作者们用自己艺术性的创造与技术来完美结合。
除了大会环节之外,此次ICEVE还设置了先进影像展览会、VR互动展示区、工作坊等多个版块,展区云集了RED
8K摄影机,皮索莱3D扫描,诺亦腾,强氧科技等十余家企业,吸引了超过3000名参展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