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网8月29日消息(报道 李雪萌)近日华谊兄弟发布了2016年上半年业绩,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68亿元,同比增长13.54%;实现净利润3.03亿元,同比下降近40%。 收入仅上升一成,净利润却同比下降四成,这样的成绩与影视行业目前看起来蓬勃的现状有些格格不入。让人不禁想问:华谊兄弟怎么了?
影视制作起家,创造“帝国”版图
华谊兄弟自1994年创立至今,已成为国内民营影视行业的领头羊。靠影视制作起家,随后全面进入传媒产业,投资及运营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等领域,并且在2005年成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娱乐帝国版图初现。纵观华谊兄弟创立至今的发展历程,不仅成绩突出,并且创造了很多行业“第一次”。
2009年华谊兄弟成为了国内首家获准公开发行股票的娱乐公司; 也迈出了其境内上市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海外发行方面,华谊兄弟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电影《大腕》是中国第一部实现全球票房的影片,华谊兄弟也由此打开了一条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道路。
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是新中国最早进行商业化电影制作的民营电影公司之一,并且创造许多个票房奇迹。
“去电影化”的概念是王中军在20年华谊兄弟上市之初就提出的大胆设想,他说华谊一定不能只做电影。2014年,华谊兄弟正式启动去电影化战略,将传统的影视+艺人经纪的业务模式拓展成为三大板块:影视娱乐、实景娱乐和互联网娱乐,旨在打造一个牢固的三点式综合性娱乐公司。
实景娱乐方面,华谊兄弟向迪士尼发展模式取经。今年上半年苏州的华谊影城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华谊艺术家村项目已经建成并开始销售。
互联网娱乐方面,2013年,华谊兄弟收购了国内首家手游产品银汉科技,以及掌趣科技和卖座网,并牵手腾讯打造“星影联盟”,进军互联网也给华谊带来了不少的收益。
传统影视业遭遇滑铁卢,是转型阵痛还是就此没落?
不过华谊的主要收益点还是它的老本行影视娱乐版块。然而自从2014年“去电影化”战略实施开始,华谊兄弟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三项业务全线下滑,实施第一年电影业务更是下滑了68.67%,多年领跑的票房份额跌出前三。
2015上半年,情况稍有好转,但华谊兄弟依然错过《捉妖记》《大圣归来》《煎饼侠》等热门影片。数据显示,2015年民营公司主发国产片票房份额,华谊兄弟仅排名第7。
2016年上半年公司华谊主营业务更显惨淡。确认收入的影视作品包括有《老炮儿》、《纽约纽约》、《灵偶契约》、《奔爱》等作品。但是其中“拿得出手”的也只有《老炮儿》一部影片。其他电影票房均没有突破5000万元。业绩同比下降,公告给出的解释是,主要影视剧项目《摇滚藏獒》、《陆垚知马俐》、《罗曼蒂克消亡史》、《我不是潘金莲》等预计在2016年下半年发行上映。另外,公司参投的《魔兽》,因参与全球分账,确认收入时间较长,在上半年尚未形成分账收入。
但从刚刚过去的大热暑期档来看,华谊兄弟参与出品的两部电影《摇滚藏獒》和《陆垚知马俐》票房仅为3926万元和1.92亿,两部投资过亿的电影最终连成本都没有收回。此外,下半年尚未上映的影片,也仅有《我不是潘金莲》和《罗曼蒂克消亡史》两部影片,烙上华谊印记的更是少之又少。
而一直以来,“华谊兄弟+冯小刚”都是票房大卖的代名词,冯小刚为华谊贡献的票房累计超过30亿元。所以,2016下半年,华谊兄弟也把希望再次寄托于票房号召力强大的冯导身上,企图通过冯导作品《我不是潘金莲》扭亏为盈,只是近年来影视产业的权力棒不断交接:从华谊这样的制作公司交接到光线、乐视这样的发行公司、以及万达这样的院线,再到互联网(在线售票网站、视频网站),最终都可能被BAT等巨头融和整合。面对自身没落与新秀崛起,冯导的这张牌又能打多久呢?(作者:李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