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七夕节中,原本是纪念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统节日,但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如今却只剩下商家制造噱头、全民“买买买”的“浪漫节日经济”。
与七夕节同属于“浪漫节日经济”范畴的还有“2·14”情人节、“5·20”和“11·11”光棍节,每当这些节日来临,鲜花脱销、餐厅排队、电影院爆满都成为了节日消费的典型现象。不少嗅觉灵敏的商家提前预热,被瞄准的顾客群也已经不仅仅限于情侣,就连单身人士也加入了“买买买”队伍。
对于这种逢节必买的现象,随手记大数据研究院基于海量用户数据发布了《七夕大数据:揭秘中国人的撩妹形态》报告,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向大众揭开“浪漫经济”的神秘面纱。
苏州浪漫节日消费最土豪
此次数据调研共抽取了10000个样本,覆盖全国90%以上的城市。数据显示,七夕当天人均“撩妹”成本为409元,人均“撩妹”消费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为苏州、上海、宁波、杭州、南京、重庆、成都、北京、长沙、广州。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数据调研中,江苏省有两城市入围七夕消费榜前五,其中,苏州更是以平均消费732.8元位列消费榜榜首,高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被网友誉为“最浪漫城市”。
“七夕”商战火爆 电影“套路”受欢迎
“鲜花”、“玫瑰”、“巧克力”、“七夕礼物”,甚至是“开房”、“约炮”早已成为了“浪漫节日经济”的特有标签。在随手记大数据的统计样本中,七夕当天观看电影的人数比例为19.5%,平均支出83元;购买鲜花的人数比例为8.3%,平均支出159元;购买情趣用品的人数比例为8.6%,平均花费95元;有开房支出的人数比例为10%,平均支出455元。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当浪漫节日来临,鲜花、珠宝、酒店开房、电影等市场都会迎来一个销售小高峰。据悉,七夕当天,内地影市单日票房报收2.5亿,刷新了七夕票房纪录。《盗墓笔记》更是以1.35亿的票房成为最大赢家,完胜所有爱情片。此外,七夕期间酒店价格平均上涨25-45%不等,入住率也比平时高30%。作为传统情人节礼品的鲜花也迎来销售高峰,玫瑰花等鲜花的批发进价就上涨了两倍,零售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
金牛座更爱星级酒店
在有开房支出的样本中,七夕当天居住酒店为星级酒店的人群比例为16%,平均消费为900-1500元;居住酒店为连锁酒店的人群比例为56%,平均消费为400-600元;居住酒店为快捷酒店的人群比例为28%,平均消费为380元以下。
在酒店的选择方面,金牛座的“土豪”行为位居十二星座之首。统计数据显示,金牛座对酒店的级别要求较高,大部分金牛座的人在七夕当天选择星级酒店。除了金牛座之外,双子座、巨蟹座对酒店也有所要求,分别为连锁酒店和经济酒店。
收入低和收入高的人更注重情感消费
随手记大数据显示,收入及年龄不同,各类人群的恋爱消费观也不同。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人群中,七夕平均开销为317.5元;月收入5000~10000元,七夕平均开销为323.8元,月收入10000~16000元,七夕平均开销为531.1元;月收入16000~20000元,七夕平均开销为323.8元;月收入20000元以上,七夕平均开销为648.9元。从月收入低于5000元与月收入高于20000元的人群的七夕开销数据可看出,收入低和收入高的群体,恋爱成本占月收入比例则越高,恋爱支出刚需性更强。
除了收入高低影响恋爱消费外,各个年龄层的人群在恋爱消费支出以及消费方式也不尽相同。统计数据显示,70后七夕平均开销为739.0元,80后七夕平均开销为520.0元,90后七夕平均开销为265.8元。对于七夕的过节方式,各个年龄层的偏好也有所不同,70后更喜欢“送珠宝”、“送服饰”,80后则更喜欢“送花”、“送化妆品”,90户则是“看电影”、“开房”。
对于传统节日沦为商家与市民狂欢的现象,有网友坦言:“七夕节、情人节、520这种节日,说到底只不过是商家的促销手段,本质就是买买买,但如果有比较给力的优惠,并不排斥这样的节日,纯噱头么,看过就算了。”有关系民俗专家则认为,节日经济不能只贴个“爱情”的标签,简单的商品打折促销就算过节。这样的过节方式很快就会失去传统节日内涵。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还要充分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这样不仅有利于繁荣商业,更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