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快互联”遭遇“慢医疗”,两种不同思维和行为的碰撞自然在所难免,结局则是几家欢喜几家忧。一些一猛子扎到医疗行业的移动医疗品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不得不重新审核医疗行业特点,调整方向和速度;当然也有一些深谙医疗行业特点的移动医疗品牌,很好的发挥了互联网医疗中间人的角色,将医院、医生和患者进行连接,一直致力于帮助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一定程度上改变就医难的问题。作为行业的先行者,就医160CEO罗宁政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规划。
以患者为中心推动分级诊疗
在中国,“大病小病看专家”是一种医疗常态,分级诊疗一直是医改的重点,今年更是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分级诊疗,简单来说就是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实现“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但真正要做好分级诊疗工作却面临很多挑战。最为明显的挑战就是基层医院转诊质量和水平有限,以及分级诊疗初期医院之间转诊的利益分配问题。以目前我国基层医疗的水平,很难获得患者信任。退一万步,就算部分患者不存在这些顾虑,基层也要真的能够接的住,同时还存在大医院是否舍得放的问题。
分级诊疗的推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政府、企业等多方协同工作,必要的时候需要经济、宣导等多种手段。在优质资源下沉等方面已经有一些省、地方开始创新,采用行政手段或与医保挂钩,培养患者就医习惯。
作为一个互联网医疗公司,就医160自2010开始从事互联网挂号,截至2016年5月,“就医160”平台已接入全国6000多家医院,覆盖200多个城市,加盟医生近50万人。截至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超9000万,累计服务近2.5亿人次。这些恰好可以成为分级诊疗理念的宣传阵地,同时也可以进行分级诊疗试验,为政府分级诊疗提供思路,就医160CEO罗宁政认为。
但是就医160平台的患者会接受导诊和转诊吗?
“患者不接受分级诊疗,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分级诊疗没有切身体会,如果我们进行适当的宣导,告诉他们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也能挂到专家号,买药比大医院便宜,相信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可以推动政策的落地”,罗宁政认为,“患者的就医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对于什么样的疾病要去医院,去哪家医院,我们也可以进行导诊。”
多年的积淀,就医160平台上的患者已经和就医160形成了熟人间的信任关系,所以在引导方面,多数的患者还是非常信任他们提供的就诊路径或方案。
“最为关键的是,就医160推行的分级诊疗是以患者为中心进行的,具体是以患者免费申请+医生审核的方式合理匹配医患资源”,就医160CEO罗宁政表示,“医生采取以病情为中心的转诊,专科医生每天只专注于自己擅长领域的病人,好比一个团队,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资源可以得到最大的优化。患者通过手机app、电脑或微信端上传病例和检测结果,医生在擅长的领域可以进行转诊,就医160在线人数130万人为转诊提供了基础保障。”
以中立的中间人角色,就医160将很多专家下沉到社区,同时让患者知道如果不在社区挂号,挂不到专家号。这也是就医160配合政府和医院,通过各地方政策的慢慢渗透,让患者逐步形成分级诊疗习惯的方式。
打造患者健康服务生态
在谈及就医160庞大的患者资源和流量如何利用时,罗宁政表示,就医160除了为大型公立医院提供服务之外,还将服务下沉到社区,针对社区服务机构提供分诊和慢病管理服务,目前已从最初的200家达到现在的1000家。
除此以外,依托平台近亿的医疗健康需求用户,就医160逐步形成了名医、名科、名院、医疗器械、保险等环节的完整生态链。同时还可以为绕患者提供一些软性的服务,比如健康知识、医改政策等知识。针对一些疑难杂症,就医160还成立健康基金,首创“互联网+医疗+公益”模式,打造中国首个互联网医疗公益基金平台。
就医160非常注重全方位的健康产业合作,除了和医院、保险公司等的合作,也非常看中药企的合作。截至目前,就医160合作的药企已经超过500家,预计今年会达到2000家。
塑造医生个人品牌
分级诊疗要获得患者信任,除了加强全科医生的长期规划,需要逐步下沉优质医疗资源。但在中国,多数医生未能形成自己的品牌,离开医院的光环,往往不为患者所认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反应出的是医生品牌的塑造问题。
除了患者,就医160平台上有近50万的医生,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全科医生加入。对于患者来说,对医生个人品牌尚无概念,他们更为看中的是医生在医院的身份,而并非医生本人。患者不是医生的粉丝,医生也不是患者的偶像,患者离开医院后,医生和患者之间没有有效的互动。即使是一些优秀的医生离开体制,成立医生集团,也难免遇到患者骤减的问题。对此,就医160可以为通过双向推荐,逐步提高医生品牌影响力。例如对有实力的医生在平台进行曝光宣传,或帮助患者引荐对口医生。
最后,在问及移动医疗的核心价值时,罗宁政表示,移动医疗的核心价值绝对不是来颠覆医疗的,而是要坚持互联网医疗中间人的角色,做好服务工作。对未来如何做好互联网医疗中间人的角色,就医160还会广泛连接基因研究、药企、金融保险机构、医疗可穿戴设备、健康管理机构等资源,打造开放共赢的医疗健康生态体系,为用户提供服务,实现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整合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