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的本质是要加快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生资源的流动,而多点执业将会是‘互联网+医疗’的关键。”6月16日,在腾讯主办的2016中国“互联网+”峰会在北京举行,医联创始人兼CEO王仕锐在以 “产业赋能,共享医疗新生态”为主题的医疗分论坛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现在多点执业的市场面临着多重问题,亟需用市场化的手段优化医生资源的配置,提升效率,释放优质医生产能,打造医者智慧新通路。
王仕锐提到的问题包括:医生的业余时间的错位,心理包袱重,普遍持观望态度;市场定价机制不完善,执业地点甄别难;医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不健全,监管体系、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多重问题;医生与执业地点协议不明、权责不清等问题让许多有意愿进行多点执业的医师望而却步。
作为国内主流的医生社交平台,医联正在尝试用互联网的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比如通过医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对医生品质进行把控,通过医疗机构品质管控标准以及医责险对手术过程进行保障,打破以往的熟人介绍手术的模式,将临床就医路径互联网化,解决医生工作信息不流通、时间不平衡的问题。
从最终实施的效果来看,医联的解决方案通可以根据市场规律合理分配医生的业余时间,加强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生资源的流动性, 提高医生团体的生产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医疗资源供需不平衡等传统医疗棘手的问题。
具体如何实现对医生品质的把控呢?王仕锐介绍,医联通过医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明确医生对疾病诊治的胜任力,确保医疗服务的医生专业度。以往,医生在自由执业的过程当中,医生的所有行医后果需要自己承担,但由于没有了第一执业点的背书且现有的职称体系无法完全反应出医生的临床能力,因此很难判定医生的行医风险。
为此,医联从哈佛大学引进了一套“临床能力评价体系”,该体系是医联用户专家委员会以及医联的学术团队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修改并完善,主管部门为体系专门立项,以此来评判医生的个人等级及其专业度作为医生的个人品牌。医生的评级与其临床治疗的疾病的难度是相匹配的,通过临床能力评价体系对医生进行能力评级,优化医生资源的配置,节约医疗成本,提升效率。
除了医生以外,医疗机构同样是保障就医质量的关键。医联还对医疗机构进行品质把控并将其标准化:对诊所进行包括硬件设施和支持人员在内的全面评级,对其设备和人员的标准配置都有严格的硬性要求,对医师执业地点的清洁系统、麻醉系统、辅助系统以及管理系统等进行系统化评估,如评级为Rank A的处理门诊疾病,评级是Rank S的可以处理大部分疾病,评级是Rank SS的可以处理疑难杂症。
除了这些之外,医联对整个医疗过程进行了保护,如强制投保医责险,可根据保费、病种、术式等实际情况进行投保。医联在制度保护方面参照《医师法》、卫生部等相关文件,对准入资格、注销管理、诚信方面进行评定;制定多点执业规则、考核办法等,明确医师在第一、第二、和其他医师执业地点之间的法律关系和责任划分等。医联辅助医生在医疗过程中签订相关协议,明确责权,让医生在行医过程中减少包袱。
王仕锐表示,有了医疗机构标准化和医生评价体系作为基础,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就顺理成章,国外的保险控费模式也可以在中国落地。由此,整个体系责权清晰,能够加强患者、医生、机构之间的相互信任度。
医联现在正跟腾讯合作,尝试做一个分享数据的模式,与所有的医生做互联网连接,通过模块化新匹配资源,将患者分配到医疗场所。确诊后诊所会有面诊数据,面诊后根据病情进入到二次转诊或随诊渠道。实现更有效的线上线下诊疗模式,同时可便捷实现双向转诊。在这个过程中,医联通过数据对整个过程进行更全面的过程监控,确保更有质量保证的医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