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6日出炉的中国大医院门诊量排行榜中,广东省中医院以突出的优势排在北京协和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居于榜首,作为一家综合性质的中医院,不难看出此次黑马状况绝非偶然。医疗领域快速变革的同时,中医也保持着它骨子里一贯的“稳健”,除了保持着国内的优势,屈身向国际迈出一步也是势不可挡。
上个月在杭州“中医的未来”国际峰会上,欧洲药典中药委员会主席葛哈德•法兰兹表示,截止2016年5月,已有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未来的目标是把中医最常使用的至少300种中药材纳入欧洲药典。
中医是探究事物本质的医疗学科,对于社会压力大造成疾病多样性和慢性病高发,中医得到更多患者的青睐。但是中医相比起西医相对传统,发展收到很多制约,推广难度较大,如何将中医互联网化,中医药产业“规模品牌化”就成了中医行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中医药产业“规模品牌化”
近年来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增长迅速,超过7300亿元。我国在2016-2030《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的目标”,6月18日在京召开的中医药发展创新论坛上,专家建议打通中医药产业链条,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创新来突破中医药产业的固定格局。
中医药产业需要通过工业集群和吸纳更多领域的人才,来“合力”深挖中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更需要围绕产业链“横向”发力,争取在日化保健、生物制品等大健康产业取得突破。更要打破传统的模式,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路子,为未来中医药在全球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巩固和提升铺好路。
在中草药种植和资源培育上,除了培育绿色、生态、环保型中草药资源,还要改变传统的、零散的中草药培育和种植,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突出“走产业化的道路,打造中医药高端产业,培育中医药产业竞争力”的主题,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名牌品种和新品种开发创新为基础,培育中草药加工企业,努力实现中药品种的规模化、国际化和品牌化,提高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医药+”互联网医疗
同样是在政策中指出,要花大力量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其中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除了从服务模式上进行革新,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还推行将中医医疗大数据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在线预约、候诊提醒、划价缴费、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更加便捷的服务。
中医有慢性调理的特征,对于国民处在慢性病和亚健康待解决的状态,是解决防治慢性病的方法之一。小时候记得去看中医诊疗,年迈的中医会通过号脉,问睡眠和排便状况给病人诊疗,然后出方子去抓药,然后漫长的一段时间通过熬制中药进行疗程治疗,也有通过中药、针灸、按摩、推拿、心理调节等多种中医方法复合进行治疗。
在移动医疗领域,中医药一直处在蓄势待发的状态,因为互联网医疗的快和中医的慢的确很难结合到一起去,也有人质疑中医是靠着“望闻问切”和长时间临床经验看病的,简单的沟通如何能代替诊脉和问询。市面上也有了针对中医在线问询的app,像妙手中医、甘草医生、冬日中医等垂直于中医问询,通过在线开处方,帮助患者代煎、邮递的一站式服务,使得中医看病更加便捷。还有像叮当快药这样的平台将中医作为一个版块,将医院挂号预约和在线问询都包括在内了。中医搭上互联网的班车,对患者和中医的发展应该算是突出的进步作用,但是未来发展会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
中医药西方路漫漫
据了解,欧洲药典是欧洲药品质量检测的唯一指导文献。基于中医药在欧洲的发展势头,欧洲药典在2008年专门成立中药委员会,依此标准规范中药材和中成药在欧洲的销售和使用。目前已进入欧洲药典的中药包括人参、陈皮、白术、大黄、水红花子、虎杖、三七等66种,占欧洲药典里184种草药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葛哈德•法兰兹介绍,每一味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都需要经过严格检测论证,欧洲药典37个成员国中若有一个国家对某种药材提出疑问,都无法成功入典。
回顾中医在西方的漫长历史,一直处在暧昧边缘。很多在海外行医多年的中医医生都坦言,中医在欧洲和美国一直以来都是“民间热、官方严”的艰难处境。“而美国的情况要明显好于欧洲,美国的政策相对开放,国民对待中医的态度也较欧洲人更开放些”。
应该是从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之后,终于为苦苦在海外寻找出路的中医带来了柳暗花明的前路。中医药从当初被欧盟扫地出门的,到搭上移动医疗的班车,可谓是接力发力。
记得《实习医生格雷》里描绘中医治疗的环节,有些过于神话的色彩,“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但是它不比“功夫”在西方人眼里看起来那么神话,更多是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去推广和使用,与西医结合,与互联网科技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