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网综述 (报道/彭盼盼)前晚,我们大家都悄无声息地见证了一场关于微信的蝴蝶效应。
最开始,一个关于“我和微信的故事”在朋友圈刷屏。各路网友纷纷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微信成绩单”。
当朋友们还在狂欢的时候,突然画风陡转。有人说,这个测试链接会导致盗号,还有人说会导致支付宝里面的钱被转出去。
一时间,关于“我和微信的故事”的真真假假在网上疯传。而且据说还真有部分人忙着转移支付宝资产,阿里这枪躺得也真够冤的。
“我和微信的故事”是个什么鬼?
就这个问题,腾讯官方在深夜22:44分发布紧急辟谣消息:
“我和微信的2015”是为1月11日微信公开课PRO版准备的官方体验。这个内容本是微信官方为了明日的微信年度大会“微信公开课pro”做的一个小插曲互动,也是为了纪念2015这一年。
但还在内测阶段,由于访问量火爆,可能存在打开缓慢的情况,我们也正在进一步优化。但绝不是谣言中所说的病毒或者木马!更不存在账号里的钱被盗的情况!”
昨日上午,张小龙在“2016年微信公开课PRO版”也表示:
这个活动的意图只是希望在活动现场大家来签一下到,访问一下数据,去晒一下朋友圈。但昨天这个链接被泄漏了,然后就传出去了,带来了第一个问题:这个链接访问太高,几乎是挂掉了。
原来,“我和微信的故事”真的只是微信团队用以签到,为今天的公开课活动预热而已。然而,却在朋友圈带来两场风暴。作为互联网从业者,看到这场朋友圈的狂欢和微信的危机公关,不得不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我和微信的故事”会短时间在朋友圈霸屏?在互联网开放的大环境下,如何看待网络谣言?
大数据+情怀+强互动性=霸屏
一个为“微信公开课pro”做的线上预热活动,竟然能这么短时间攻陷朋友圈,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微信经常说“连接一切”,连接一切的前提是大数据。这次H5全程采用数据化显示方式,”这一年,我一共发了多少红包、收到多少红包、发了多少条朋友圈、走过多少个城市“等等。相较于长篇大论的文字赘述或者配图,数据化呈现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似乎更容易引发人的共鸣。再加上这些数据不仅是对客观的记录,还隐藏着用户的其他信息。分享H5,最重要的就是分享上面记录的数据,从而达到满足网友分享、展示、炫耀等各种心理的目的。
互联网时代,“情怀”二字越发重要。H5刚打开,一句颇为煽情的话便出现在页面:2015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H5上记录了用户的第一个微信好友,并配文
“你们现在还在联系吗”,更容易激发人怀旧感伤的情绪。一旦用户开始怀旧,自然就会心生转发的念头。
当然,“微信故事”的刷屏与微信朋友圈自身的优势不无关系。朋友圈本身属于基于强社交关系的社会化媒体,“第一个微信好友”的设置本身就能激发好友的好奇从而引起互动,并在这种强互动中产生更强的关系,最终使朋友圈沸腾。
社会化媒体为何成谣言重灾区?
昨晚关于微信的谣言在几个小时内就疯传朋友圈、QQ等社会化媒体。当互联网发展成为国内信息传播的主流,互联网本身具有数字化共享、高效便捷、瞬间传播等属性,使得网络内容本身就自带极大的扩散性。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可以说人人都是自媒体人,都拥有自由表达意愿的权利。话语漫天、渠道遍布,对于谣言的监管难度变大。
其次,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传播主体。社会化媒体使用频次较高,并且属于基于熟人关系的强关系社交,可信度高、传播更精准,导致谣言在社会化媒体传播更快、更广,作用力更强,社会化媒体也一度成为谣言重灾区。
当网络谣言产生时,很多网民虽然或许也从蛛丝马迹中看出了一些端倪,但也有部分网友习惯性质疑。对于昨晚的H5,虽说支付宝躺枪一说实在有些牵强,但当看到“该链接可能导致支付宝账号余额被转走”的消息时,还是有部分网友比较谨慎,宁可信其有。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打击谣言、正本清源是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网站和社会化媒体必须增强自身对信息的过滤能力,每个网民也应利用自身知识与判断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